读一本完整的书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degeng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1.指导学生读一整本书。导读课,不仅要导读一篇篇文章,而且要逐步导读整本书。根据建构主义思想,本课例着力建立一种导读整本书的“支架”式导读模式。
  2,指导学生读书的思想方法。导读课,不仅要导读文章的内容情节,而且要加强读书思想方法的渗透。根据现代教学论思想,本课例着力于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整本书的习惯和方法。
  
  
  【导读目标】
  
  1.在阅读中学会读整本书的一般模式。
  2.在阅读中学会交流、分享、思考与摘记(笔记),培养阅读的习惯和方法。
  
  【课前准备】
   课前师生阅读《海蒂》。
  
  【导读流程】
  
  一.聊读:导人读书课堂
  (课件出示-读一本完整的书)
  1.读者。今天有几位读者,(板书:读者。师指出:学生是读者,老师也是读者)
  2.书。(课件出示:《海蒂》一书)
  3.读书的要求。我们一起读吧,一起交流读书的体会。
  (点评:简洁明快的师生对话既营造了一个宽松、愉悦的读书氛围,又传递着师生平等的教学理念。)
  
  
  二、翻阅:引发阅读期待
  (课件出示:拿到一本书后,你是怎样读的?)
  1.读封面。
  师:拿到一本书,先仔细看看,封面带给我们哪些信息?(书名:海蒂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师:你还读到什么,猜猜她是谁?(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是一个善良的小女孩;海蒂)
  (1)书名。书名就是以海蒂的名字命名的。从封面看,你还会想到些什么?
  (2)类别。这是文学类或是非文学类的书?你是怎么知道的?(世界文学名著宝库)
  (3)版本。简略说明《海蒂》的多种版本、出版社。(注音彩绘本、青少版……)
  (4)作者。这本书的作者是谁呢?(见书脊)
  原著:【瑞士】约翰娜·斯必丽改写:巍然
  师(补充):外国作品,需要翻译还注上译者,这本书是巍然改写的。
  ①读作者姓名。②听老师简介作者:瑞士女作家(1829-1901),她很喜欢给孩子们写故事,《海蒂》是她的一部经典之作。书出版至今已过百年,以35种语言在五十多个国家印刷发行了五千多万册,先后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制作成动画片。
  (5)封面2--插页:介绍了故事的主要内容,有的书介绍作者。插页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起到书签的作用。
  2.读封底(含封3一插页)。
  师:看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预设:推荐世界文学名著109本书目,《海蒂》是其中的一本。如果你读完了《海蒂》,想读其他的一本,就可以从书目里挑选,可方便了。)
  小结:当我们信手捧起一本好书的时候,先不要急于打开它,应该先美美地翻阅书的封面与封底上的内容,获得一些相关信息,再打开书的时候,你的阅读心情和期待就不同了。(出示:读一本书应先读封面和封底)
  (点评:指导读一本书,先不要急于打开书,而应先翻阅封面与封底,一是了解一本完整书的构成,二是了解封面与封底呈现的与书的内容有关的信息。这是阅读一本完整的书所必不可少的。当然,在具体指导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书籍以及不同年龄的学生有所侧重。指导的方法可以灵活、生动,有趣味些。)
  
  三、浏览:了解书的相关体例
  1.浏览扉页。
  师:打开封面,印着书名、作者等内容的这一页叫扉页。
  2.浏览前言。
  师:前言(序),一般是编者的话。有的是编者或作者写的,有的是编者请人写的。猜猜看,编者一般会告诉我们些什么呢?(书的主要内容和推荐给读者阅读的话)
  3.浏览目录。(了解编排体系和思路)
  师,你曾浏览过书的目录吗7目录有什么用?(出示《海蒂》一书的目录,略)
  师:从目录中你可以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先读为快。
  小结:浏览前言和目录,小朋友可以了解整本书的主要内容、故事的排列等等,这对读整本书很有好处。(出示:读一本书要读前言和目录)
  (点评:前言和目录是一本书的组成部分。前言是一本书主要内容的概述,目录是一本书的章节标题。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浏览的方法进行阅读,能迅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书的内容梗概,对学生阅读主体内容有帮助,起提纲挈领的作用。)
  
  四、速读:与文本对话
  (课件出示:读一本书要有方法:速读和笔记)
  1.选读。(快速阅读,内容推荐:第123-125页,海蒂从埃斯曼先生家重返阿尔姆爷爷身边的情景。)
  速读要领提示:要用眼睛读,不要用声音读;要读整句话整段文字,不要一个字一个词读;眼停的次数要少,注意力不耍分散。时间:3分钟。
  (点评:在课前阅读的基础上,选取师生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内容,指导学生快速阅读。特别是速读训练时提示“三要三不要”的方法要领,并保证速读的时间,这样的指导朴素有效。)
  2.读后交流。
  师:你感受到海蒂的开心吗?(回到爷爷身边、回到美丽的牧场、回到热爱着的大自然,流淌着浓浓的亲情、乡情)
  3.摘记卡交流。
  师:老师还要求小朋友们边读边做摘记卡,你是怎么做笔记的?(指名介绍笔记方法)
  点击课件:读书卡的制作。(结合学生制作的摘片,展示交流)
  (点评:导读课重在方法指导。适时安排读书摘记卡的展示交流,重在欣赏同伴的优秀做法,取长补短,相互学习。这里,教师传递给学生一个重要的信息:读书不仅要眼读、耳读,还要笔读。动笔是“素课”的基本要求。)
  
  五.赏读:促进阅读感悟
  师:一个人读书和很多人在一起读书,味道是不一样的。这异样的味道就在于读书之后,有与人分享交流的快乐。这就是老师还要告诉小朋友们的——(出示:读一本书要学会与人分享)
  1.竞猜游戏老师说书中人物的特点,请学生猜猜他是谁。
  ①阿尔姆大叔(爷爷)②彼得⑧克拉拉④女管家罗丹梅尔⑤埃斯曼奶奶⑥海蒂
  2.印象点击我最感动的事件——
  师:《海蒂》是一个与阿尔卑斯山同样美丽的故事。一个自幼失去父母的小女孩被姨妈送到了阿尔卑斯山上的爷爷家。她的纯真善良柔化了爷爷孤僻冷漠的心,她的热情开朗温暖了彼得家破旧寒冷的小屋……一个个感人至深、耐人寻味的故事在书中闪现,在我们心中激荡。让我们起来分享交流。(略)
  3.精彩回放:我喜欢的片段——
  ①有趣(有意思)的描写。
  ②感动的描写。
  (点评:交流与分享读书乐趣、心得、困惑以及相关联的信息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也是符合小学生阅读心理需求的。教师善于创设平台,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展示,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4.教师展示:老师朗读最喜欢 的一段描写(配乐)——选自第三章“在牧场上”第21—22页,描写阿尔卑斯山上花草的美丽,展现海蒂热情、活泼、热爱生活的性情。
  (点评:教师既是导师也是读者。教师参与其中,给学生作了朗读示范,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师:书中这样的笔触、这样的描写很多,描绘了阿尔卑斯山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这也是《海蒂》这本书的另一个特点。
  师:海蒂的感染力实在太强了,如果你没有读完这本书,希望课外继续美美地阅读它、感受它。
  5.总结方法:让学生总结回顾读一本书的方法——
  ①读一本书要读封面和封底。
  ②读一本书要读前言和目录。
  ③读一本书要有方法速读和笔记。
  ④读一本书要学会与人分享。
  (点评:结课时,让学生对本节课的读书方法进行回顾强化。让学生在课后的自主阅读中加以运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总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指导学生读一本完整的书。此课例为导读课提供了很好的“素课”范例。
  1.这是一堂学生自己读书的课。读书课要把学生投入到“读书”的海洋之中。本课例中,从课前布置自主阅读《海蒂》并作摘记(笔记),课始的翻阅猜读相关信息,课中浏览、速读印象深刻的内容片段,生生、师生讨论、分享、交流书中有趣的情节、语言和人物等,学生书在手中、爱不释手,认书、猜书、读书、想书、聊书、听书贯穿始终,尽情地展现了学生自己读书的活动过程。
  2.这是一堂指导读书方法的课。本课的设计采用“支架式”结构,用读书的方法提示读一本完整的书“应先读封面与封底”“要读前言与目录”“要有方法:速读与笔记”“要学会与人分享”,很好地构建了导读课的整体框架,呈现了导读课的基本轨迹,凸显了读书思想方法的指导。
  3.这是一堂教师指导学生读书的课。在导读课上,教师不是将读书方法一味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让他们从读书的体验中获得,从读书的实践中体会,从富有情味的师生共读一本书的活动中提炼并运用,很好地发挥了教师“导”的作用。更为可贵的是,教师自始至终作为一个读者参与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学生一起读,与学生一起成长,师生共读,读导结合,课堂成为一个民主、和谐、愉悦的“读书场”。这是一种新型的“学习共同体”,体现的是“索课”的理念。
  
  (浙江省杭州市绿城育华小学310012l
其他文献
【教材解析】    《天游峰的扫路人》写了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每天在天游峰上来来回回地扫着石阶,把别人看来单调、繁重的工作当做乐事,简单生活,融入自然,是一位真正的自然老人。文章主要通过描写天游峰的险以及游人爬天游峰的累和老人面对这一切的坦然的态度进行对比,赞美了老人充满享受的工作态度,又通过“我”和老人的一番对话,赞颂了老人简单朴素的生活态度。    【课文再现】    课文中有“我”与老人的一段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新版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阐述。和过去的大纲相比,其定义最显著的变化在于明确并强调了“语言文字的运用”。很多专家学者都认为“运用”才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基本原则、基本内
【设计理念】  这首诗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80年代曾经风靡一时的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作者以雄浑的气势,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以真切的情感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作者以对长江“赞美”“依恋”的真挚感情作为叙述主线,把长江的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力量无穷、贡献巨大融为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歌词语言精练,对仗工整,结构精巧,巧妙运用拟人和反复等修辞手法,在抒
【摘 要】学习活动的设计要扎根于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需求分析中。其中,对学习内容的需求分析,应立足于课程标准,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文本的教学价值上;对学习方式的需求分析,应服务于课程内容,符合认知规律。只有清楚掌握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教师才能设计出科学有效的学习活动。  【关键词】学习需求 学习活动 设计  学习活动的设计依据究竟是什么?对这个问题众说纷纭。有人说,应该基于学习心理学;有人说,
摘 要:在学校体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过程中,体育课程、教材、体育教学内容等基本概念的内涵经常困扰着广大教师。为厘清这些概念,促进广大体育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实践工作,本文采用文献法,在对《“体育课程内容、体育教材内容、体育教学内容”内涵解析》一文的部分观点提出质疑的同时,以课程及体育课程内容分析为抓手,着重分析了课程的宏观、中观、微观三层含义,以及三个层次所对应的学校课程内容、各学科课程内容和各课程教
本校一位教师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一课,前前后后经历了四次试教。有意思的是,小练笔的设计悄然发生着蜕变,一步步解答了“练什么”的问题,为提升学生的言语品质打开了通道。  【练笔一】  作者紧扣小艇,将人们的活动与景色结合起来写,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的民族风情。威尼斯的人们对我们的生活也很好奇呢!请你围绕本地的出行方式,写写本地人们生活的场景,展现本地的景物和风情。  提示:  1.挑选
近日,笔者参加了一次班级读书会的研讨活动,其中有位教师带领学生开展了《昆虫记》的读后交流,40分钟的课堂不可谓不热闹,教师的设计不可谓不精心,学生的参与不可谓不热烈。然而,笔者静心默想:这是班级读书会吗?何谓“班级读书会”?且看这位教师设计的环节:  观看“粪金龟”视频,激发兴趣;昆虫达人赛,考查学生掌握昆虫特性的情况;昆虫挑战赛,考查学生掌握昆虫的习性多少;昆虫顶尖秀,展示学生心目中的昆虫之最;
“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人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虽然体裁多样,富有情趣,但课文长,读不顺,识字量大,成为初入学儿童学习语文的困难。如何消除学生紧张的学习情绪,让他们喜欢上阅读课呢?这就需要教师放慢脚步,用心研究初入学儿童的学习心理,挖掘教材中蕴藏的快乐因素,营造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阅读学习活动中学会阅读并爱上阅读。  一、 在语言情境中认识生字
第三学段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说明性文章。如何基于第三学段学生的阅读能力,智慧挖掘这类教材的教学价值,确定合宜的教学目标,这是本文尝试解决的问题。  一、知“文路”——遵循说明性文章文体特点  说明性文章就是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介绍某一科学知识及其应用的文章,一般以通俗的形式说明它的形态、特征、性质、意义、成因及其功能和作用等。它的主要目的是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和应用某项科学知识。《新型玻
在我国久远丰厚的语言文化中,在劳动人民口耳相传的不断接力中,民间故事流传了下来,它表达了人们对真善美的美好追求和向往,读来让人温暖、给人力量、叫人感动。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里,无论是人教版、苏教版还是北师大版,都或多或少地编排了民间故事题材的课文。  《巧女故事》讲了三个古老有趣的民间故事:《九斤姑娘》《巧姑妙答》《其满汗智答大汗》。故事的主角都是善良聪慧的女子,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都有了一个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