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直面差异是教育智慧的核心”,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从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出发,遵从新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施行分层次教学已经成为了一种必要的选择。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转变一刀切、一锅煮的教学模式,使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本文將对初中物理分层次教学的优势和优点进行分析,并试举一些施行分层次教学的具体教学措施。
关键词:初中物理 分层次教学 优势优点 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046-01
分层次教学是以差异教学为基础的一种教学实践,根据班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和身心、性格特点进行划分,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将班级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的,再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和目标,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让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寻求最好的教学效果。分层次教学是一种教学手段,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改变,实践证明,初中物理分层教学对初中物理的教学有效性起到了提高的作用,同时,也一定程度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了学生学习习惯。由于扩大招生,初中的生源质量下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距离差距不断扩大,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施行分层次教学已经成为了一种必要选择。
1 初中物理分层次教学的优势和优点
1.1 分层次的教学手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进入初中后开始正式接触物理学科,然而物理学科的很多概念抽象、公式复杂,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大量用到抽象思维,这令很多基础差的学生感到难以理解、接受困难,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打击,进而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分层次教学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置不同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1.2 分层次的教学手法,使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信息控制更为灵活
分层次的物理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划分好不同的层次,教师再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施行不同的教学手法。基础好的学生对概念和公式的吸收和了解快,教师便可以多为这类学生讲解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和这些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让他们“吃得饱”。基础较差的同学,对概念和公式的理解和掌握比较慢,教师可以把教学重点设置在对基本理论的学习和公式的运用上,让他们“吃的了”。分层次的教学手法,让教师对教学内容信息的控制更为灵活,极大得提高了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1.3 分层次的教学手法,有利于建立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在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改革也在不断进行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学理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教学需要跟上时代不断发展的脚步,不断改善自身,灵活应对。分层次的教学手法,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是在新教学改革的大主题下,灵活培养人才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建立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
2 初中物理分层次教学的具体教学措施
2.1 对教学体系组织的分层次
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的不同差异,对班级内的学生进行划分,大致分为优、中、困三个层次。
优层次:自身基础较好,特别是数学基础,对物理学科抱有兴趣,理解能力强,对物理概念、公式等可以很好的理解,能够灵活地运用理论和公式。
中层次:基础较好的学生,数学成绩一般,理解能力较强,对物理学习有一定的兴趣,可以理解一般的物理概念、原理和公式。
困层次: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水平低,对物理学习兴趣平平或低下的学生,对物理学科的一般概念、定理、公式等感到难以理解和接受。
2.2 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和目标分层次
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水平分好层次后,就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不能用单一的目标来要求他们。对优层次的学生在教学中要充分引导学生利用理论来分析问题,灵活全面的利用公式,深入理解物理定律等,对于中层次和困层次的学生就要相对的逐次降低难度。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每个学生都应达到大纲的要求。
2.3 对教学的考评方式也应当分层次
分层次教学并不说是考核的试卷也应当分层次制定,而是应该让学生统一试卷进行考核,这样才能避免基础差的学生考核成绩比基础好的学生高,打击优层次的学生的情况。统一的试卷应当设置基础知识考核部分和提高部分,根据学生各个部分的成绩看学生的学习提升情况。同时,还应该对学生的日常学习、作业、学习态度等进行考核,不仅能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同时,也能更进一步地实现教育公平。
物理分层次教学是改变教学模式的一种尝试,经实践证明,在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上取得一定成效,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值得我们进一步地去探索、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裴希山.分层次教学现状调查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2):62-65.
[2] 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12.
[3] 伊树江.分层次教学在职业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08.
[4] 顾力雄,陈琦.认知灵活性理论、超文本和Internet网络教学[J].心理学动态, 1998(3):25-29.
关键词:初中物理 分层次教学 优势优点 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046-01
分层次教学是以差异教学为基础的一种教学实践,根据班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和身心、性格特点进行划分,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将班级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的,再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和目标,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让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寻求最好的教学效果。分层次教学是一种教学手段,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改变,实践证明,初中物理分层教学对初中物理的教学有效性起到了提高的作用,同时,也一定程度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了学生学习习惯。由于扩大招生,初中的生源质量下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距离差距不断扩大,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施行分层次教学已经成为了一种必要选择。
1 初中物理分层次教学的优势和优点
1.1 分层次的教学手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进入初中后开始正式接触物理学科,然而物理学科的很多概念抽象、公式复杂,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大量用到抽象思维,这令很多基础差的学生感到难以理解、接受困难,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打击,进而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分层次教学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置不同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1.2 分层次的教学手法,使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信息控制更为灵活
分层次的物理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划分好不同的层次,教师再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施行不同的教学手法。基础好的学生对概念和公式的吸收和了解快,教师便可以多为这类学生讲解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和这些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让他们“吃得饱”。基础较差的同学,对概念和公式的理解和掌握比较慢,教师可以把教学重点设置在对基本理论的学习和公式的运用上,让他们“吃的了”。分层次的教学手法,让教师对教学内容信息的控制更为灵活,极大得提高了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1.3 分层次的教学手法,有利于建立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在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改革也在不断进行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学理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教学需要跟上时代不断发展的脚步,不断改善自身,灵活应对。分层次的教学手法,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是在新教学改革的大主题下,灵活培养人才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建立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
2 初中物理分层次教学的具体教学措施
2.1 对教学体系组织的分层次
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的不同差异,对班级内的学生进行划分,大致分为优、中、困三个层次。
优层次:自身基础较好,特别是数学基础,对物理学科抱有兴趣,理解能力强,对物理概念、公式等可以很好的理解,能够灵活地运用理论和公式。
中层次:基础较好的学生,数学成绩一般,理解能力较强,对物理学习有一定的兴趣,可以理解一般的物理概念、原理和公式。
困层次: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水平低,对物理学习兴趣平平或低下的学生,对物理学科的一般概念、定理、公式等感到难以理解和接受。
2.2 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和目标分层次
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水平分好层次后,就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不能用单一的目标来要求他们。对优层次的学生在教学中要充分引导学生利用理论来分析问题,灵活全面的利用公式,深入理解物理定律等,对于中层次和困层次的学生就要相对的逐次降低难度。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每个学生都应达到大纲的要求。
2.3 对教学的考评方式也应当分层次
分层次教学并不说是考核的试卷也应当分层次制定,而是应该让学生统一试卷进行考核,这样才能避免基础差的学生考核成绩比基础好的学生高,打击优层次的学生的情况。统一的试卷应当设置基础知识考核部分和提高部分,根据学生各个部分的成绩看学生的学习提升情况。同时,还应该对学生的日常学习、作业、学习态度等进行考核,不仅能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同时,也能更进一步地实现教育公平。
物理分层次教学是改变教学模式的一种尝试,经实践证明,在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上取得一定成效,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值得我们进一步地去探索、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裴希山.分层次教学现状调查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2):62-65.
[2] 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12.
[3] 伊树江.分层次教学在职业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08.
[4] 顾力雄,陈琦.认知灵活性理论、超文本和Internet网络教学[J].心理学动态, 1998(3):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