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从准确确定教学目标开始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xing_h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学校教育目的范畴的一个具体概念,它在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确定教与学的方向。所以说,教学目标是一个不该被遗忘的教学起点。构建本真、简约与多样的课堂需要我们从准确确定教学目标开始。
  一、目标主体清晰,还一个本真的课堂
  本真的课堂应该就是生本的课堂。用课标中的话说,就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如何体现,涉及的方面相当复杂,但是就教学目标的确定而言,目标主体应该十分清晰。这里,我以两个案例分别给予说明。
  1.在言语表述上具体体现
  笔者以为,关于教学目标的表述有两点:一是能运用习得的图式识别承接结构的段落,二是能运用习得的图式写一段承接结构的段落。按照崔允漷《教学目标——不该被遗忘的教学起点》一文的表述,目标指向是学生通过学习之后的预期结果,因此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与传统的“教学生”“培养学生”所表现的主体显然不同。对照这样的表述要求,这里的两个目标主体设定尽管是隐含的,但“学生”作为主体是十分明晰的:
  (1)(学生) 能运用习得的图式
  行为主体 行为条件
  识别 (常见)承接结构的段落
  行為动词 表现程度
  (2)(学生) 能运用习得的图式
  行为主体 行为条件
  写 一段承接结构的段落
  行为动词 表现程度
  2.在教学实施上具体体现
  但凡成功的课堂实施,我们也都可以从教学过程的具体呈现中感受到鲜明的目标主体。《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时,“精读‘神奇’,感悟韧劲”部分主要设计了这样两个环节:“神奇”之一,生长环境。在这个环节里,教师紧紧抓住“这里写青海高原的哪些词语令你印象深刻”这个问题展开,行为主体是“你”,行为动词是“印象深刻”。这里没有零碎的问答,只有学生的个性化阐述。“神奇”之二,外部形态。其中,教师的抓手是“这一株柳就藏在语言文字的后面,你从它的样子感受到了什么?”这一问题,行为主体是“你”,行为动词是“感受”。我们尽管没有看到这些教学设计关于目标的表述,但是其中的目标意识已是十分明显。
  二、目标内核单一,还一个简约的课堂
  张庆在《倡简务本求实有度》一文中指出:“有些老师备课,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一、知识能力;二、方法过程;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将语文学习的目标复杂化了。须知,‘课标’里面提出的是‘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个目标’!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说,三个维度是一个整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寓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中,而不是游离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外。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又要经历一个主体自我体验、自我建构的过程。”因此,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我们的具体课堂教学目标内核应该是单一的,所谓一课一得。诚然,说内核,实际上还有非内核的存在,也就是说内核目标的背后可能有着许多的附加值,这也正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
  如教学六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时可紧紧把握深刻理解“哲理诗”内涵这一核心目标展开教学。其中,就有许多的附加值:一是过程与方法的引领。读到“古人学问无遗力”时,教师紧扣“无遗力”发问:“是的,‘无遗力’就是不遗余力。它让你想到哪些成语?还能让你想到哪些诗句?”学生在广泛的联想中,对诗句内涵了然于胸。二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领。在启发学生明白“喻中明理”之后,教师继续发问:“而今,当我们读到这句话,不仅仅会想到方塘,还会想到很多很多。在下面的情境中,你能理解这句诗的含义吗?”这就是运用课文哲理解释生活现象。正像张庆所说的那样,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整体的几个方面。因此在具体设计教学时,我们应该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简简单单地上语文,应当具备这样几个特征:头绪简化,目标单纯;多一些‘语文’,少一些‘关于语文’的东西……”
  三、目标选项适切,还一个多样的课堂
  基于以上的两个方面考量,有关课堂教学目标确定与定位还必须关注具体课时的选项问题:第一课时,我们究竟选择什么目标为内核?其依据是什么?第二课时,我们又需要选择什么目标为内核?其依据又是什么?具体的思考,我们将之归纳为以下简单图式:
  1.研究课标明底线——学科目标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是我们从事语文教学活动的学科标准。这一学科标准规定了学科教学的总体目标及其年段目标。它是编写教材、进行教学、评价效益的依据,当然也是我们制订具体课堂教学目标的依据。这个目标体现为以下特点:一是全员性。它所提出的目标是所有学生必须达到而且应该达到的。二是基本性。这一目标是学科教学活动在具体年段应该达到的最基本保底线。如课标中关于“默读能力”的培养,服从于“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的总体目标,就凸显出“学习默读”“初步学会默读”“默读有一定的速度”三个学段的梯度要求。
  2.研究教材明意图——课文目标
  依然以前文提到的《古诗两首》为例进行阐述。教材在进行这两首诗选编的同时,表明了这样一些目标要求:一是言语上的,如“绝、躬、渠、为”的意义等。二是积累上的,如背诵课文。三是感悟上的,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含义。前面的两点是显而易见的,也是教师备课与教学会关注的问题。而第三点似乎是隐形的要求,却是实实在在的要求,因为编者将两首诗中的这两句话安排在同一个主题下,意图也就十分明了。三者结合起来考查,我们自然就发现前面两点分别是第三点目标的铺垫。这样理解,课堂实录中的目标设计自然十分得体。不同教材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也有不同的教学要求。所以,我们要吃透教材,把握编者意图,顺着编者的思路去设计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去考虑目标的侧重点,即目标内核。
  3.研究学生明基点——课时目标
  课文的目标往往不止一个,因此我们常常需要将一篇课文的教学分成几个课时。究竟要用几个课时,每个课时完成预期的什么目标,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基点去规定。这个“基点”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思考:一是源于学生的实际基点。学生学习新知,都是依赖于自身已有知识进行的。因此,他的这种预期目标与已有相似块之间的差距,或对目标的偏离就是问题。这种问题差距的“量度”,就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开展,因为教学活动实际上是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产生的个性化表现。正是有着这样的实际存在,我们需要分析研究我们的学生,所谓掌握学情。二是开展教学的目标基点。在第一个思考的基础上,我们才可以建立我们的目标基点。这个基点必须产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效果,也就有个教学预期目标高于学生已有基点的“量度”差距。只有这个“量度”适切,课堂教学才会张力无限。叶圣陶先生说:“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我们认为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的教学从何处着手,学生的学习从哪里起步,目标选项是否适切,这些都至关重要。
  学科目标、课文目标、课时目标,这三者的确定是一个逐步深化、逐步细化的筛选、整理的过程。只有有了这样的过程,目标选项才会恰当,课堂教学才会精彩纷呈。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大丰区大中镇裕华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摘要:在高职应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考虑相关知识的应用效果,还要加深模块化教学在高职应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程度。本文针对高职应用数学教学,简要概述了模块化教学,阐述了模块化教学在高职应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 高职应用数学 知识整合  一、模块化教学的概述  在高职应用数学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应深入研究模块化教学,把握自身和学生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掌握力度;其次,教师要结合高职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来发展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要让学生产生积极的阅读兴趣,实现个人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发展,关键在于让学生能够深入课文之中,进行细致的品味。随着阅读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虽然很多教师开始重视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细读,但仍存在缺乏针对性、没有突出重点的问题。事实上,教师并不需要带领学生对课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品味,而是需要准确掌握品味课文的关键点。  一、基于文本关键词,引导学
宝宝发脾气打人,怎么办  小宝2岁,很容易发脾气。比如:看完巧虎一集之后,还想再看一集。如果家人不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会哭得很伤心,还会用手不停地拍打不给她看的人。对于孩子的这种行为,家长是应当厉声阻止,还是用别的方法引导呢?(杰杰妈妈)  其实孩子两岁时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他也会和大人一样有自己想做的事情。当大人无法满足他的要求时,孩子会出现反抗情绪,这都是正常情况,表示宝宝已经长大了,
陆烨,南京市市级机关第一幼儿园专职美术教师,南京市幼儿美术教研组成员。基于陆老师多年富有创意的儿童美术教育实践,本刊特约她开设专栏“路远兮亲子创艺馆”。去年的系列稿件——《藏在诗词里的创意手工》,读者朋友一定还记忆犹新。今年她又设计了一组稿件《旧物仓里的亲子时光》,来,和孩子一起跟着陆老师和家里的废旧物品做游戏吧!  旧物仓里的亲子时光  回忆中儿时的甜蜜时光,大多是装在饼干和糖果的罐子里头的。每
一次普通的周记,有个学生写道:“在曹文轩的《青铜葵花》里,一段看似悲惨的经历,虽然会使人肉体上遭受折磨,但精神上却没有因此而沮丧。相反地,能够使人保持一种积极快乐的心态,这是难能可贵的。这部作品,让我在苦难中感受到了美,让我明白了在苦难中同样可以活出美的生命。”  这段话让我为之震撼,为之动容。一想到我们身边的孩子,常常因为一些不算苦难的挫折,就选择自暴自弃,甚至自杀,我的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由
在我国五千年文明的长河中,中华儿女创造和传承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华夏子孙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课标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  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  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  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  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对于学生而言,我们应筛选出适  合学生阅读的民间传说,由易到  难,由浅入深,让他们理解和接受。  什么是民间
写字是一项重要基本功,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好字也是学生良好的品质素养的体现。正如崔峦老师所说:“字是一个人的另一张名片,是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文化素养的一部分,我们要让孩子静下心来,好好写字……”然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在课堂上的广泛运用,冲淡了写字教学的重要性,同时受教师自身写字能力的影响,写字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关注度日益下降,出现了写字教学弱化的现象。针对这一现状,教师要从习惯培养、兴趣
前置性学习是学生进行“先做、先会、先学”的重要途径。当前人教版教材是基于同一个主题对单元课文进行编排的,因此,阅读教学应走出单篇教学的误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基于单元主题进行先学。而在这个过程中,前置性学习单是学生单元主题阅读的“风向标”,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善于通过单元主题阅读前置性学习单引导学生进行先学,从而为他们高效化的单元主题阅读奠定基础。  一、基于阅读积累,设计“积累式”前置性学习单
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切发展性的学习必须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处理分析问题中发展,以解决问题而告终。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让学生在矛盾中展开积极的思维,勇于探索,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是写什么的吗?这就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写的《浣溪沙·咏橘》。  看看我们手上的橘子,许多同学认为不就是一个圆圆的、扁扁的水果嘛,这有什么好写的呀!不用发愁,只要你抓住一个要点就可以写好啦,那就是——多感官参与。  看到橘子,除了用眼睛觀察外,还可以用鼻闻、手摸、嘴尝、耳听。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