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洁勉(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
美国对中国有三方面的误解:
第一,一些美国人总是担心中国想要另起炉灶,建立新的机制,来取代由美国建立和主导的既有机制,事实非如此。
第二,总有美国人认为美国的全球治理方式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因而是最棒的;而中国人喜欢首先搭建一个宏大的架构,太虚。事实上,中国希望做现行国际秩序的参与者、建设者、改革者,中美对于全球治理的两种思维方式是相互补充而非相互对抗的。
第三,美国人处理全球事务过于务实,有时不讲原则,以为中国也是这样的。比如希拉里任国务卿时曾强调美国外交的“三D原则”,即“防御”(DEFENCE)、“发展”(DEVELOPMENT)、“民主”(DEMOCRACY),但事实上,美国深陷金融危机时就可以与中国多谈经济少讲民主,而走出困境后又开始搞“亚太再平衡”了,于是南海问题在中美关系当中突出起来。事实上,中国是个讲原则的国家,不会像美国那样随意转换双边关系的议程。
李成(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
中国对美国的外交政策也有三方面的误解。
第一,很多中国人倾向于把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人员看成铁板一块,事实并非如此。美国领导人很清楚,在地缘政治方面,权力变化和转移不可避免,美国需要重新评估自己的力量。在美国朝野,很多人欢迎中国、印度、金砖国家崛起,主张美国能与有关国家合作。不要把美国人都看成强硬派。
第二,中国人习惯于把美国的每一步都看成是富有战略考量的,然而事实是,很多时候美国对全球事务的应对措施是应急性、临时性的,事先并没有进行全面、充分的讨论和沟通,未必有那么强的战略性。中国不必把美国在亚太地区采取的每一个步骤都看作旨在遏制中国的战略举措。
第三,“三D原则”是美国长期的外交传统,并非希拉里个人独创。美国强调价值观并非出于对中国策动“颜色革命”的恶意,不是对中国的羞辱,而是把中国看作一个平等的对手,希望与中国分享我们的经历。有人认为美国把中国看成全球“二等公民”,这样的判断是一种迷思,更是一种误解。
夏尊恩(TIMOTHY STRATFORD,美国前助理贸易代表):
美中之间的观念断层很多时候与美国提出的动议有关。美国的大多数老百姓并不在意中国是不是已经崛起到比美国强大了,而是更关心美国与中国和其他国家相处是否体现了公平性,这种心态同政客相比不太一样。美国政坛可能更关注中国崛起带来的影响,事实上美国比中国还担心自己在世界权力的变局中受到不公平对待。中国有时倾向于对美国在世界上的作法做出过度解读,美国也喜欢对中国在世界上的战略意图做过度猜测,如果这样的思维习惯占据主流,美中关系会陷入恶性循环。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倡议绝不是作为一个遏制中国的构想提出的。美国从文莱、新西兰等国手中接过这个倡议加以推动,就是为了促进经济复苏,没那么多复杂的考虑。我当时就在政府内部任职,很清楚决策过程。我认为,无论是美国对中国还是中国对美国,都没有那么多“不可告人的秘密”。
美国对中国有三方面的误解:
第一,一些美国人总是担心中国想要另起炉灶,建立新的机制,来取代由美国建立和主导的既有机制,事实非如此。
第二,总有美国人认为美国的全球治理方式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因而是最棒的;而中国人喜欢首先搭建一个宏大的架构,太虚。事实上,中国希望做现行国际秩序的参与者、建设者、改革者,中美对于全球治理的两种思维方式是相互补充而非相互对抗的。
第三,美国人处理全球事务过于务实,有时不讲原则,以为中国也是这样的。比如希拉里任国务卿时曾强调美国外交的“三D原则”,即“防御”(DEFENCE)、“发展”(DEVELOPMENT)、“民主”(DEMOCRACY),但事实上,美国深陷金融危机时就可以与中国多谈经济少讲民主,而走出困境后又开始搞“亚太再平衡”了,于是南海问题在中美关系当中突出起来。事实上,中国是个讲原则的国家,不会像美国那样随意转换双边关系的议程。
李成(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
中国对美国的外交政策也有三方面的误解。
第一,很多中国人倾向于把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人员看成铁板一块,事实并非如此。美国领导人很清楚,在地缘政治方面,权力变化和转移不可避免,美国需要重新评估自己的力量。在美国朝野,很多人欢迎中国、印度、金砖国家崛起,主张美国能与有关国家合作。不要把美国人都看成强硬派。
第二,中国人习惯于把美国的每一步都看成是富有战略考量的,然而事实是,很多时候美国对全球事务的应对措施是应急性、临时性的,事先并没有进行全面、充分的讨论和沟通,未必有那么强的战略性。中国不必把美国在亚太地区采取的每一个步骤都看作旨在遏制中国的战略举措。
第三,“三D原则”是美国长期的外交传统,并非希拉里个人独创。美国强调价值观并非出于对中国策动“颜色革命”的恶意,不是对中国的羞辱,而是把中国看作一个平等的对手,希望与中国分享我们的经历。有人认为美国把中国看成全球“二等公民”,这样的判断是一种迷思,更是一种误解。
夏尊恩(TIMOTHY STRATFORD,美国前助理贸易代表):
美中之间的观念断层很多时候与美国提出的动议有关。美国的大多数老百姓并不在意中国是不是已经崛起到比美国强大了,而是更关心美国与中国和其他国家相处是否体现了公平性,这种心态同政客相比不太一样。美国政坛可能更关注中国崛起带来的影响,事实上美国比中国还担心自己在世界权力的变局中受到不公平对待。中国有时倾向于对美国在世界上的作法做出过度解读,美国也喜欢对中国在世界上的战略意图做过度猜测,如果这样的思维习惯占据主流,美中关系会陷入恶性循环。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倡议绝不是作为一个遏制中国的构想提出的。美国从文莱、新西兰等国手中接过这个倡议加以推动,就是为了促进经济复苏,没那么多复杂的考虑。我当时就在政府内部任职,很清楚决策过程。我认为,无论是美国对中国还是中国对美国,都没有那么多“不可告人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