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晨诵,为语文素养奠基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cb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改变早读内容单调、形式单一、学生兴味索然的现状,本文进行了晨诵实践研究,选择适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诗文、蒙学经典等晨诵,以多样的组织形式进行晨诵,并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体验诵读的韵味、情感,丰盈学生的生命体验,为语文素养奠基。
  【关键词】晨诵 低年段 语文素养 体验
  晨诵,顾名思义,即学生以早晨为主要时段的诵读活动。其实,晨诵的时间并不仅仅局限于早读课的时间,笔者所在的学校提倡开展“课前三分钟”活动,笔者便将早读课与“课前三分钟”相结合,组织学生进行诵读。所谓诵读,就是熟读成诵,通过反复多次的朗读,达到背诵的目的,学习古诗文时大多采用这种方法。比起朗读,诵读有利于学生感受文章的声律气韵,深入理解文章的情感及思想,也可以积累素材,养成良好的语感,在阅读中投人情感,会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选择素材有花样
  1.诵读材料应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选择诵读内容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用合适的诵读材料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笔者对目前市场上的诵读材料进行了比对,最终选择了安徽特级教师薛瑞萍主编的《日有所诵》系列读物。这套诵读教材是为不同年段的小学生量身定做的,选取了经典的童谣童诗、古诗古文、现代诗歌等,内容丰富而有趣。学生对这套诵读材料十分感兴趣,每天诵读时都兴致勃勃地投入其中。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固然希望学生可以通过熟读自然成诵,但如果缺乏对内容的基本理解,那跟死记硬背并无二异。所以,选择晨诵内容时,务必要使大部分内容能够为学生所理解,要使所选诗文与学生当下的生活、生命体验产生关联,让他们在日有所诵中有所感悟,使当下的心灵得以滋养。
  2.以蒙学经典滋养民族魂
  可以说,中国古代的儿童教育启蒙是从读经开始的。正如《三字经》所说:“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首孝悌,次见闻。”古代的蒙学,十分强调行为的规范、品质的养成,《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等,都用三言、四言或杂言等形式讲述做人的规范。诵读古代蒙学经典,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明礼诚信。与此同时,蒙学经典中也有许多对天文、生物、历史的介绍,如《千字文》中“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三字经》中“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考世系,知终始……”诵读这些蒙学经典,自然可以增进对这些知识的了解。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的蒙学教材语言十分讲究,韵律感很强,读起来简洁明快,朗朗上口,学生十分喜欢。笔者曾经问过一年级的学生,更喜欢《日有所诵》还是《三字经》,结果他们异口同声回答《三字经》。更有家长反映,孩子读完《三字经》后,因为对讲述历史的部分感兴趣,还特意找了《上下五千年》来读。
  诵读蒙学经典,将在学生的心田种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日积月累中丰厚人文底蕴,丰盈学生的生命体验。
  二、组织形式要花样
  1.强调仪式感
  笔者曾经学习过华德福学校的晨诵形式,十分赞赏他们晨诵的仪式感,以及通过音乐、活动等形式舒活身心的做法。晨诵时的仪式并没有那么复杂,我们会在固定的时间开始晨诵,晨诵之前,还会共同诵读每天固定的“开启诗”,配以音乐。笔者选用了美国诗人惠特曼的《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作为“开启诗”,首先集体诵读这首小诗,然后在舒缓的音乐中放松心灵,使心神宁静,这才开始每日的晨诵。这样的仪式感,使学生感觉到每天的美好生活从诵读开始,让学习、生活显得更为积极。
  2.强调师生共读
  笔者认为,只有教师自己率先投入其中,才能带动学生的激情。教师如果不能置身于诗歌之中,如果不能参与到晨诵中来,又怎么能带动学生热爱晨诵呢?
  晨诵所选择的诗文要贴近学生生活,有些角色就是学生自身影子的折射。面对这样的诗文,笔者就会进行角色扮演,邀请学生将自己替换进去,以更深入地体会情感。如诵读张秋生的《树》时,学生把自己替换成文中那头熊,自然地就能感觉到失去朋友的悲伤、寂寞,诵读时语调变得低沉,语速变得缓慢,并在不知不觉中产生要保护树的感情,拉近了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还有一些诗文,句式相仿,内容不断回环往复,并有一定的留白,这个时候,就可以采用仿写创作的形式启发学生想象。如在诵读谢武彰的《毛巾》时,笔者发现,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在诗人的笔下都成了毛巾,橡皮擦子是毛巾,把練习簿的脸洗干净;黑板擦子是毛巾,把大黑板的脸洗干净……那就不妨请学生发挥想象,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是毛巾呢?采用这样的方式来进行诵读,让学生也参与到诗歌的创作之中,更加感受到诗人多姿多彩的想象,也发现了自身的创作才能。
  3.注意读出新鲜感
  低年段的学生注意力难以持久集中,自控能力也比较差。诵读时不能苛求学生时刻注意力集中,跟随教师的脚步。要想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必须找准兴奋点,并注意适时改变形式,如改变节奏、添字、配上动作等,让他们对诵读的内容保持高度的兴趣,从而实现注意力的集中。如在诵读儿歌《瓜娃娃》时,笔者先是请学生用慢节奏来读“黄一瓜一短,丝一瓜一长”,然后又换了一种快的节奏来读“黄瓜短,丝瓜长”,在节奏的变化中,学生感受到了诵读的乐趣。随后,笔者又变了花样,让学生添字读,如“黄瓜呀短,丝瓜呀长”“黄瓜黄瓜短,丝瓜丝瓜长”,要能读好句子,学生就必须把握好节奏和韵律,在尝试的过程中,学生的热情被点燃了,一个个乐不可支。后来,笔者又教学生配上动作来读,用手势来表现瓜娃娃的特点,学生的身心都被调动了起来。这样的花样诵读,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晨诵的兴趣更加浓厚。
  4.适当借助多媒体手段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低年段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进行思维运算的时候需要具体事物或形象的支持。因此,在晨诵中,笔者会适当地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以声画的情境调取学生的生活经验,唤醒类似的情感体验,促进晨诵的情感把握。如诵读儿歌《滴答滴答下小雨啦》时,笔者巧妙地借助窗外绵绵的春雨,利用课件将文字转化为一幅幅动感的画面,让学生看到在春雨的滋润下种子发芽、桃树开花的美好景象,由此春天的印象深入内心:充满希望、活泼灵动。诵读时学生便能带着自己的想象较为准确地把握好节奏,读出情感。
  自2017年9月开始,晨诵实践至今已有两年多。通过诵读练习,笔者发现本班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十分明显:
  (1)学生的诵读能力增强,更加乐于展现自我
  在每日进行的晨诵中,学生绝大部分都能够读得有声有色,节奏把握准确,能够根据文本的情感需求读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在拿到一篇新的诵读材料时,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读通、读顺;在进行诵读展示时,十分乐意展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试图读出自己的感受。
  (2)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得到提升
  经过长期的诵读训练,学生对文字的敏感性有很大的提高,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如在学习《千字文》时,读到“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时,经笔者启发,学生自然就能想到《三字经》中提及的“日春夏,日秋冬,此四时,运不穷”;读到“推位让国,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发殷汤”时,又想起“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这样对照着读,既加深了印象,又提高了阅读能力,学生对诵读的体验过程也越发用心了。
  (3)学生的写话能力得到了提升
  笔者自二年级伊始,便组织学生写组内循环日记,日记要求不高,只要能写出一段话就行。然而学生的写话作品让笔者十分意外,他们的写话或富有情趣,或充满想象,或朗朗上口,而且往往能配上漂亮的手绘图画,让许多教师啧啧称赞。班里一些学生如今已经有多篇写话作品刊登在《校园文学》上了。
  惠特曼的《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这样写道:“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在晨诵中,学生积累了知识,丰富了语言,更重要的是,他们得到了丰富的情感体验,生命的灵性得到了丰盈,语文素养便在潜移默化中扎下了稳固的根基。笔者将继续进行晨诵的实践研究,帮助学生逐步养成晨诵习惯,实现学生的自主诵读,助力语文素养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吉文渊.农村小学低年级“晨诵”的实践研究[J].课外语文,2016(9).
其他文献
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与实施,幼儿教育的关注焦点发生了改变,更为关注幼儿的游戏活动,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需求与发展。怎样走近幼儿游戏,如何去观察游戏中的幼儿,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支持幼儿发展,成为了衡量现今幼儿教师专业核心素养的重要标准之一。  立足幼儿园实际,以“提升教师游戏观察解读能力,促进幼儿发展”为目标,我们对以往的游戏观察及培训进行了审视,认识到幼儿游戏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是什么启发着今天的生活?我们选择了数个来自不同城市、不同视角的展览,来过一个艺术的春天。   Richard Tuttle个展   “双拐角与有色木”
自主学习是目前我国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常常与之联系在一起的还有探究、合作两种学习方式。关于“自主学习”,不同的人可能做出不同的解读。一种误解是把自主学习与独自学习等同,只强调学生自己学,而其学习的目标和内容却往往指向教师和学校规定好的内容。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真正的自主学习,其基本理念是要让学习者主导自己的学习过程: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计划自己的学习进程,并投入到自己所
桥,身受负荷,承载梦想,预示希望。“自主、合作、展示——青原实小刘晓燕数学工作室就是这样一座桥,桥上人怀揣着执着的信念:给学生一个快乐而又高效的课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给老师们的专业成长提供充足的养分,成为老师们行走高效课堂的精神家园。也许,昨天我们还在此岸徘徊踌躇,而今天,带着这份信念,工作室全体成员正满怀信心地迈步在通往教育理想彼岸的希望之桥上。  固 “桥基”:更新观念,树立教育信仰  
从紧身胸衣、吊带裙、针织衫的层层混搭,到帽饰的内外套叠,装扮自己无形之中变成一场妙趣横生的穿搭游戏。条纹针织上衣、透视吊带裙、缎面紧身衣、条纹宽檐帽、双色遮阳帽、迷你斜挎包、黑色长筒皮靴均为Burberry发际间柔和的樱花粉,耳际旁炫目的荧光粉,双唇上深邃的樱桃紫,浓淡相宜。多色字母印花上衣、仿水晶装饰耳环 均为Chanel打翻了调色盘,让身体变成画笔,调和绚烂的色彩,每一次闪转腾挪都是一番新奇的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体育系有一位教授,名叫威廉·德尔曼。  1972年的一天中午,威廉·德尔曼教授的妻子在家中做饭,他也在旁边帮忙。当妻子在烤饼时,威廉·德尔曼教授发现,用传统的带有一排排小方块凸凹铁板压出来的饼,既好吃,又很有弹性。  威廉·德尔曼教授受到一个很大的启发: “如果用做饼的方法来做鞋底,把烤过的橡胶压上去,鞋子不就更有弹性了吗?”  威廉·德尔曼教授一直在考虑如何改进运动鞋的弹性问
【前情提要】羊肉馆老板张山死于雨夜小巷,妻子杜笑花、岳丈刘瘸子、羊肉馆大厨马得理、外科医生谢成等人分别成了嫌疑人,他们各自的道白真假难辨,刑警队长方向东发现掩于岁月深处的多起罪案与此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方向东隐隐觉得,杜笑花身后一定有一个人在保护着她。此人是谁呢?是什么原因能让此人多年来心怀深爱又连下毒手呢?答案终于在本期揭晓……  14.大家叫我谢一刀  警察走后,我就去做手术。大概我为病患者
教育越来越人性化,越来越关注人的发展,教师和儿童到底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关系才能真正起到促进双方共同发展的作用呢?带着这样的好奇与思考,我和孩子们一起经历了下面的故事。  无人问津的玩具引发了孩子们新的兴趣  这几天早饭时,我发现原本吃饭很慢的小郭、佳衍吃饭速度加快了一倍,他们很快收拾好自己的餐具,跑到玩具区,端着那筐好久无人问津的万能工匠玩具(由于玩具的数量少,孩子觉得插不出什么好玩的东西,就无人问
吾班之男生 广东实验中学初二级 余詠诗  吾独爱吾班之男生也。性旷待人诚,有事求之,莫不慷慨相助。博览善思,每有不解便求于师,敏而好学!数学尤佳,电光石火间难题瓦解,其速令同窗甚惊。或善棋琴或善书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乃全科学霸也!好蹴鞠,课下击球之影盈于操场。一奔一蹿一铲一射,观者皆惊叫不已。课余甚滑稽,常著打油诗自娱,令诸生哭笑不得。(指导老师 丁之境)  猪豆豆点评:完美!真诚、慷慨、好学、
编者按  近年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刘占兰研究员一直致力于促进中西部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公益项目。2015年9月12日,由刘老师领衔的国内首个专注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公益项目——“农村3~6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促进项目”在南京启动。该项目由汇丰银行资助,刘占兰研究员和她的研究团队承担项目设计、专业统筹、技术支持和教师培训工作。而在此项目正式启动之前,刘老师已经带领她的团队,先期在陕西省开展了“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