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于评价 着力于发展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xin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我们应以发展幼儿为本,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差异性、动态性、多元性、成长性等特征,采用发展性的评价方式,评价多元化,注重过程评价,关注个体差异,促进幼儿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接受评价的差异、独特性,尊重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一)凸显“闪光点”
  在美术活动中,每个幼儿对色彩、线条的感受和喜好不一,对同样的一个主题、一幅作品,幼儿会有不同的感受与表达方式。笔者认为,没有一张画是“丑”的,只要你有双发现美的眼睛,你就能找到“闪光点”。
  (二)张扬“个性”
  在美工创作、图画、泥塑、陶艺等等美术活动中,我们都允许幼儿有自己的想法,尊重幼儿富有个性的表现。每个幼儿都会有自我表达和表现的需要,我们拒绝一味的临摹、照搬,我们鼓励幼儿不仅要掌握一些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要在美术活动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并真正体验到快乐。
  二、注意评价的变化、动态性.促进幼儿素质自主的发展
  (一)因“时”施评
  在美术活动过程中,每一个时间点和时机变化,都可以是教师施以评价的时机,及时评价就是最好的一个方式。教师针对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作出评价和指导,给予幼儿及时的点拨,激发幼儿的兴趣、灵感等,开拓幼儿的思维、大胆表现自我。
  (二)因“材”施评
  美术活动中的材料是广泛而又富有动态、变化的,如何选择适宜幼儿年龄特点、便于幼儿操作、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潜能的材料,也是我们进行评价的一个切入点
  (三)因“事”施评
  加德纳在《开启多元新世纪》一书中指出:“除非把评价置于现实生活和社会环境中,否则,我们怀疑它能否恰当地代表人类的智能表现。”我们在评价美术活动的时候,也要关注事件,也就是美术活动中的情境,关注幼儿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兴趣、思考、假设、选择等动态过程,关注幼儿在幼儿解决问题中的兴趣、注意力等。
  三、关注评价的多端、多元性。促进幼儿素质的和谐发展
  (一)目标性自评
  自我评价可以让幼儿从被动评价者转向主动参与者,从而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一次美术活动都有预定的目标,教师在引导幼儿自评前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关注目标的达成。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幼儿自评:你画的水果宝宝在做什么?你喜欢自己画的水果宝宝吗?你的水果宝宝还会怎么动?等等。幼儿通过自评,不仅激发了自信心,而且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同时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诊断性他评诊断性评价应注重于过程中的即时性和方法上的多样性、灵活性。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及时捕捉幼儿的各种状态,发现问题作出调整。教师是他评的重要人物之一,其次幼儿也是参与他评的重要成员,他们也可以在活动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等,给予幼儿正确的评价和指引。他评运用得当,既可以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经历困难和挫折,改进学习方法,从而体验成功和进步。
  (三)改进性互评
  互评是让幼儿之间互相开展的各种形式的评价。幼儿间的互评,不仅能使幼儿学会欣赏与评价作品,还在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改进绘画技巧,促进幼儿间的交流等方面有很大益处。
  四、注重评价的激励、成长性,促进幼儿素质的可持续发展
  
  (一)争星激励榜
  这种评价方式其实在许多幼儿园都会被运用,老师可将激励幼儿的“五角星”制作成一个“星星”榜,发现幼儿的进步后随时增添“星星”,注重长期的积累,势必会让幼儿感受到自己在不断的获得进步,增强其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二)合作评价表
  美术活动中,我们还会安排一些需要两两合作、三人合作或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的活动形式,利用合作评价表,可以记录幼儿在活动中的合作能力的发展,尊重个体的发展,纵向评价幼儿的合作能力的发展。
  (三)成长档案袋
  成长档案袋是幼儿作品及相关资料的有意收集,以反映幼儿的兴趣、态度、以及在特定领域中的努力。我们可以建立幼儿“美术作品成长档案”(见附图),对幼儿各个阶段的美术作品进行照片或者图画形式的记录,加以幼儿简单的自评、教师的评价,或家长的评价等等。
  附:幼儿美术作品成长档案
  总之,我们应遵循“一切为了幼儿发展”的教育理念,在美术活动中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全面审视和反思幼儿评价实际状况的基础上,真正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
其他文献
数学课,我们学习认识万以内的数,所以苏老师经常带着一个计数器来上课。看到计数器,我们就知道有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等,还有每一个数位上都有10颗珠子。如果一个数位上满了,苏老师就把珠子拨回到后面,然后在前一位上拨1颗珠子,这就叫“满十进一”。  我回家跟爸爸说了这件事,爸爸就帮我买了一个和苏老师一模一样的计数器。  今天上午,我在阳台上玩计数器,突然听到楼下有人叫我:“小果,我回来啦。”我一听是爸
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绘本阅读无疑是他们阅读领域的一场“视觉革命”。绘本阅读很好地把“读文”与“读图”有机结合起来,既不失阅读的本质——“本”为阅读之本;又增添了阅读的情趣——“绘”乃阅读之韵,给静止的文字增添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无穷的魅力指数。相信以“绘本”为题材的习作,同样会带给学生习作上的冲击力。  一、从说开始,激发兴趣  语文能力,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要让孩子有兴趣地写,
今天不知怎么的,我非常想要一个芭比娃娃,可就是得不到,于是我大哭起来,就像天上下起雷雨。  妈妈说:“别哭别哭,你是不是想要芭比娃娃了?”爸爸说:“我明天就给你买。”  我一听,就不哭了,破涕为笑。  姐姐嘲笑我说:“雨转晴喽!”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邱隘实验小学二(3)班 黄锦芳  指导老师:俞 芬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既包括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这四种能力也是基本的语文能力,是学生通过训练应提高的主要技能。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语文实践”。在课标的指导下,以下是我培养
摘要:“单细胞生物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因为草履虫个体微小,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得到,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对草履虫的形态结构的观察活动、了解它所具有的生命活动特点,并设计方案、进行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的实验及分析,是有利于培养学生接触生物和观察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生物如何趋利避害及对环境适应性的认识。  关键词:生物实验;草履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读写结合能充分发挥经典课文对写作的引领,通过情境的创设、情感的诱发、素材的推敲,让学生在提升言语能力的同时,得到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提升、个性的张扬。为提高读写结合的价值,提升读写结合的效率,必须追求  读写相融、不露痕迹的境界。     一、练在疑难处,引领学生亲近文本 。  课文的朦胧处,作者在此为文本蒙上了一层面纱,往往是需要
(一)    近来与一位旧时同窗网聊,因为她正在南洋理工读博,所以我自然说起白天听讲狮城教育情况的事情。我说,他们的小学语文课很有意思,念《三字经》念得手舞足蹈。  她说这有什么新鲜,新加坡的小孩不愿学华文,觉得很难,所以只重听说,不重写。并且作了个类比:他们学华文就像我们学英文吧。  这倒是,我们的小学英语课就远比语文课有趣,这是很多孩子的感受。  她的话也印证了南侨小学叶丽珊老师的介绍,新加坡
摘要:随着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浪潮的涌现,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出现一大批靠祖辈或其他人员照顾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针对这个教育难题,我认为必须给这些孩子以特别关爱。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对策;特别关爱;    由于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形势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和生活质量无奈地选择外出务工,相当一部分家庭夫妻双方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
语言大师吕叔湘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把课教活了。一个“活”字,把课堂上教师创设的恰如其分的情境说“活”了,把学生为之全身心投入的状态说“活”了,课堂就应当是这样。“活”的课堂需要教师去精心设计,创设情境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在小学体育课上,用恰当的方法,创设一些适合孩子,也适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孩子们得到的将会是极大的发展。    故事法    上小学的孩子鲜有不喜欢听故事的,一
一对蚂蚁兄弟和小伙伴们约好要一起去野餐(cān)。  蚂蚁兄弟开心地走啊走,来到一条小河边,弟弟对哥哥说:“哥哥,这条河这么宽,我们怎样才能过去呀?”哥哥说:“别着急,我们先思考一下。”蚂蚁兄弟坐在草地上思考了很久很久,还是没有想出办法来。突然,蚂蚁哥哥眼前一亮。小河边有一棵大树,茂盛的枝叶让蚂蚁哥哥有了办法。他连忙对弟弟说:“你看到这棵树了吗?”“看到了呀!不过这棵树有什么用啊?”哥哥说:“你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