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我国已经开始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进行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不只是更新教材和调整教学大纲,同时还转换了课程和教学理念。然而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恰巧有助于课程和教学理念的转换。基于这一点,本文将主要分析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同时还将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促使小学数学教师能够有效利用问题解决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应用能力;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问题;对策
长期以来,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对问题解决教学的教学模式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且国内外对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研究也已经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当前在小学数学学科中实施问题解决教学的教学模式依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必须将这些问题加以有效的解决,才能够让问题解决教学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学科中发挥出更加强大的功能。
一、在小学数学学科中实施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问题情境的“去数字化”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在当前出现了一种“去数字化”的不良现象,有些教师在进行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能够将数学知识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促使数学贴近生活,却走向了数学教学的一种误区即“去数字化”。适当的将数学知识同实际生活加以联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然而要是数学教学不顾自身的特点而一味追求生活化,往往就会得不偿失。比如教师在讲“乘法分配率”这一小节的时候。教师让学生用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人物去代替数字,为了培养学生的认识规律教师出示了一组等式即5×21+29×5=5×(21+29),接着老师让学生将5当成我,21当成妈妈,29当成爸爸,×当成爱,再让学生将我、妈妈、爸爸等称号代入等式当中,学生自然会回答:“我爱妈妈、我爱爸爸就是我爱爸爸和妈妈。”这样当教师提问乘法的分配率是什么时,学生就会回答:“我爱妈妈,我又爱爸爸,就等于我爱爸爸和妈妈。”这种去“数字化”的教学方式虽然是贴近现实生活,但是对于并没有让学生在真正意义理解了乘法分配律。
2.教师代替學生对问题进行分析
在新课标理念的不断渗透下,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学已经开始重视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因此,很多小学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开始纷纷创设问题情境,并积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并加以解决。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尽快将问题解决,在点拨和启发学生的过程中往往会用自己的思考来取代学生的思维。那么问题解决教学只是虚有其表,而失去了其实际的作用。
3.过度重视结论而轻视过程
当前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已经普遍出现轻思维过程、重问题结论的问题。目前在进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模式就是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交流讨论→总结结论。表面上看,这种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进行自主思考的空间,然而实质上,教师所关注的是学生总结出来的答案是否能够和自己的期望达成一致。如果学生给出的答案不够准确或者是只是接近正确答案,教师往往就对这些回答呈现出敷衍了事的态度,并且会急忙地转问其它同学,直到有学生给出其满意的答案为止。
二、应对问题的相关措施
1.强化数学问题教学理论学习
实践的首要条件就是理论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只有对教学理论进行了深入性的掌握套,同时对其有了透彻的分析和理解,才可以完成由理论走向实践的过程。当前,在小学阶段有许多数学教师暂时还不具备问题解决教学的系统性理论知识。缺少理论知识来指导数学问题解决教学,难以有效的展开问题解决教学,在进行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过程中不知道用什么理论作为教学依据。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学习数学理论的形式具有多样性,比如,教师之间可以交流经验,邀请专家学者开设讲座等。同时,也可以以学科为单位或者是以学校为单位来开展主题式教研活动,在教研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们可以互相听课、评课以及探讨问题的设计等,不仅能够增加教师进行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启发学生主动将已有的知识激活,促使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选用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主动激活已有知识。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取猜想、概括、类比、比较等方式激活已有知识。数学存在着一定的知识结构,这些知识结构除了在表现形式中有所体现,同时也体现在问题和问题的连接以及转换上。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对当前的问题进行充分的感知并且形成表征后,利用类比、比较、概括、归纳等措施对以往解决过的一些在性质、关系以及空间相似的问题进行回忆,从而将已有的相应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相关经验转移到当前的问题中。当然,教师还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以此来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促使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3.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促使学生思维逐步深化
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问题解决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对自己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进行反思,主要包括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过程、解题思路、运算过程等。如果凭借一个人的力量不能解决问题时,可以利用小组形式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并相互启发,学生们可以在相互启发的过程中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已经得出问题的结论,教师不应该立即给予评价,正确的做法是让学生将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思考出来,引导学生的思维延展到更广、更深的地方。反思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问题,同时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还可以对自己的思路不断地进行调整,有助于学生自我调整、自我评价以及自我分析的元认知能力得到提高,促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有效开发。
总之,在小学阶段展开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同时也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基本要求。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做到真正理解问题解决教学的内涵,从自身角度出发,不断的改进并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促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切实做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以促使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能够实现其真正的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 唐刚.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误区和反思[J].黄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5)
[2] 陈一飞、沈坤华.浅谈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几个问题[J].教育探索,2012(6)
[3] 任红艳、李广洲.理科“问题解决”教学的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1(12)
关键词:应用能力;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问题;对策
长期以来,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对问题解决教学的教学模式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且国内外对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研究也已经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当前在小学数学学科中实施问题解决教学的教学模式依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必须将这些问题加以有效的解决,才能够让问题解决教学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学科中发挥出更加强大的功能。
一、在小学数学学科中实施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问题情境的“去数字化”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在当前出现了一种“去数字化”的不良现象,有些教师在进行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能够将数学知识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促使数学贴近生活,却走向了数学教学的一种误区即“去数字化”。适当的将数学知识同实际生活加以联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然而要是数学教学不顾自身的特点而一味追求生活化,往往就会得不偿失。比如教师在讲“乘法分配率”这一小节的时候。教师让学生用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人物去代替数字,为了培养学生的认识规律教师出示了一组等式即5×21+29×5=5×(21+29),接着老师让学生将5当成我,21当成妈妈,29当成爸爸,×当成爱,再让学生将我、妈妈、爸爸等称号代入等式当中,学生自然会回答:“我爱妈妈、我爱爸爸就是我爱爸爸和妈妈。”这样当教师提问乘法的分配率是什么时,学生就会回答:“我爱妈妈,我又爱爸爸,就等于我爱爸爸和妈妈。”这种去“数字化”的教学方式虽然是贴近现实生活,但是对于并没有让学生在真正意义理解了乘法分配律。
2.教师代替學生对问题进行分析
在新课标理念的不断渗透下,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学已经开始重视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因此,很多小学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开始纷纷创设问题情境,并积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并加以解决。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尽快将问题解决,在点拨和启发学生的过程中往往会用自己的思考来取代学生的思维。那么问题解决教学只是虚有其表,而失去了其实际的作用。
3.过度重视结论而轻视过程
当前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已经普遍出现轻思维过程、重问题结论的问题。目前在进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模式就是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交流讨论→总结结论。表面上看,这种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进行自主思考的空间,然而实质上,教师所关注的是学生总结出来的答案是否能够和自己的期望达成一致。如果学生给出的答案不够准确或者是只是接近正确答案,教师往往就对这些回答呈现出敷衍了事的态度,并且会急忙地转问其它同学,直到有学生给出其满意的答案为止。
二、应对问题的相关措施
1.强化数学问题教学理论学习
实践的首要条件就是理论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只有对教学理论进行了深入性的掌握套,同时对其有了透彻的分析和理解,才可以完成由理论走向实践的过程。当前,在小学阶段有许多数学教师暂时还不具备问题解决教学的系统性理论知识。缺少理论知识来指导数学问题解决教学,难以有效的展开问题解决教学,在进行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过程中不知道用什么理论作为教学依据。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学习数学理论的形式具有多样性,比如,教师之间可以交流经验,邀请专家学者开设讲座等。同时,也可以以学科为单位或者是以学校为单位来开展主题式教研活动,在教研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们可以互相听课、评课以及探讨问题的设计等,不仅能够增加教师进行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启发学生主动将已有的知识激活,促使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选用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主动激活已有知识。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取猜想、概括、类比、比较等方式激活已有知识。数学存在着一定的知识结构,这些知识结构除了在表现形式中有所体现,同时也体现在问题和问题的连接以及转换上。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对当前的问题进行充分的感知并且形成表征后,利用类比、比较、概括、归纳等措施对以往解决过的一些在性质、关系以及空间相似的问题进行回忆,从而将已有的相应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相关经验转移到当前的问题中。当然,教师还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以此来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促使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3.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促使学生思维逐步深化
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问题解决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对自己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进行反思,主要包括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过程、解题思路、运算过程等。如果凭借一个人的力量不能解决问题时,可以利用小组形式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并相互启发,学生们可以在相互启发的过程中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已经得出问题的结论,教师不应该立即给予评价,正确的做法是让学生将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思考出来,引导学生的思维延展到更广、更深的地方。反思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问题,同时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还可以对自己的思路不断地进行调整,有助于学生自我调整、自我评价以及自我分析的元认知能力得到提高,促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有效开发。
总之,在小学阶段展开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同时也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基本要求。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做到真正理解问题解决教学的内涵,从自身角度出发,不断的改进并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促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切实做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以促使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能够实现其真正的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 唐刚.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误区和反思[J].黄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5)
[2] 陈一飞、沈坤华.浅谈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几个问题[J].教育探索,2012(6)
[3] 任红艳、李广洲.理科“问题解决”教学的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