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古典诗歌中的各种花的意象,杨花柳絮空托愁思,莲花、梅花寄寓品格,也别有他意。
【关键词】杨花;莲;梅;菊
杨花、柳絮飘飘落落,蕴涵着愁绪,寄托着愁思,飘零中夹带着离愁,夹带着不同韵味的伤离愁绪,这样的诗要数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
扬子江头杨柳青,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一二句即景抒情,点解离别,写的潇洒不着力,使其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而去。淡淡几笔,像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杨花、柳絮表达着那种愁绪,那种伤感。谈到飘散的柳絮,不免令人联想到那凋谢的花片,已失去往日的光艳,一片一片翩然而下,落下了幽思,落下了伤别,更带走了曾几何时的明艳。
但是,与之相比,花中之花——莲花,却不似杨花,更似杨花。
想起莲不禁想起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贵品质。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其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体现了莲花的纯洁、脱俗与高洁及作者的高尚品德。
人称“四君子”中的梅也有着孤高、脱俗、不屈的高风亮节。关于梅的诗句,古往今来广为佳传的有“梅花吐幽香,百卉尚可屏”(《古梅》),“平生不喜风桃李,看了梅花睡过春”(《探梅之二》),“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等等。陆游是爱梅成痴的,他的《卜算子·咏梅》是梅花自比的一个结晶: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一生仕途坎坷,借梅花的悲惨遭遇喻自己报国无门、屡受排挤的苦闷;“寂寞”,又似政治上的被孤立;“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写他孤芳自赏、节操自持,决不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梅花的孤高、脱俗、不屈宛如作者自身孤高品性的象征和不怕挫折、决不屈服的倔强自白。而在贾至的笔下,梅花又展现了时间的变换。
巴陵夜别王八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王八员外被贬长沙,已是谪守巴陵的贾至给他送行。两人“同是天涯沦落人”,在政治上都郁郁不得志,彼此在巴陵夜别,倍增缠绵悱恻之情。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在那暮春时节,一簇簇柳絮纷纷扬扬,贾至怀着失意心情离开洛阳,梅花盛开的隆冬时分来到三湘,以物候的变化表达时间的变换。
谈论花,自然会想到惹人怜爱的粉红桃花,嵌在桃枝上,晶莹剔透,那么美丽可爱。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属初夏,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季“始盛”的桃花。这首诗中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惹人喜爱,可称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自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但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他的二首菊花诗就把菊的诸多形象与广大人民联系在一起。
题菊花(其一)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空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第一句写满院的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写菊花迎风傲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见到;但“满院栽”却无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子无伴”之感,黄巢的诗独说“满院栽”,因为在他心目中,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他的劲节,但时值深秋,“蕊空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的芳香,不像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但在他看来,“蕊冷香寒”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并不是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不平,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傲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有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第二首菊诗就更加形象地描绘出一幅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战斗力的形象。
菊花(其二)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残。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作者亲切的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是把他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作者把黄色的花瓣设想成战士的盔甲,使他从幽人高士之花变成为最多最弱的农民战士之花,赋予他农民起义战士的战斗风貌与性格,正因为这样,作者笔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现出一种豪放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花开满城,占尽秋光,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所以用“香阵”来形容。
元稹的这一首,则别出心裁地道出了他爱菊花的原因:
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可赏,人们爱花之情可以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同时作为后凋谢者,它得天独厚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最后凋谢这一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经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关键词】杨花;莲;梅;菊
杨花、柳絮飘飘落落,蕴涵着愁绪,寄托着愁思,飘零中夹带着离愁,夹带着不同韵味的伤离愁绪,这样的诗要数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
扬子江头杨柳青,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一二句即景抒情,点解离别,写的潇洒不着力,使其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而去。淡淡几笔,像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杨花、柳絮表达着那种愁绪,那种伤感。谈到飘散的柳絮,不免令人联想到那凋谢的花片,已失去往日的光艳,一片一片翩然而下,落下了幽思,落下了伤别,更带走了曾几何时的明艳。
但是,与之相比,花中之花——莲花,却不似杨花,更似杨花。
想起莲不禁想起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贵品质。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其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体现了莲花的纯洁、脱俗与高洁及作者的高尚品德。
人称“四君子”中的梅也有着孤高、脱俗、不屈的高风亮节。关于梅的诗句,古往今来广为佳传的有“梅花吐幽香,百卉尚可屏”(《古梅》),“平生不喜风桃李,看了梅花睡过春”(《探梅之二》),“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等等。陆游是爱梅成痴的,他的《卜算子·咏梅》是梅花自比的一个结晶: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一生仕途坎坷,借梅花的悲惨遭遇喻自己报国无门、屡受排挤的苦闷;“寂寞”,又似政治上的被孤立;“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写他孤芳自赏、节操自持,决不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梅花的孤高、脱俗、不屈宛如作者自身孤高品性的象征和不怕挫折、决不屈服的倔强自白。而在贾至的笔下,梅花又展现了时间的变换。
巴陵夜别王八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王八员外被贬长沙,已是谪守巴陵的贾至给他送行。两人“同是天涯沦落人”,在政治上都郁郁不得志,彼此在巴陵夜别,倍增缠绵悱恻之情。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在那暮春时节,一簇簇柳絮纷纷扬扬,贾至怀着失意心情离开洛阳,梅花盛开的隆冬时分来到三湘,以物候的变化表达时间的变换。
谈论花,自然会想到惹人怜爱的粉红桃花,嵌在桃枝上,晶莹剔透,那么美丽可爱。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属初夏,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季“始盛”的桃花。这首诗中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惹人喜爱,可称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自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但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他的二首菊花诗就把菊的诸多形象与广大人民联系在一起。
题菊花(其一)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空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第一句写满院的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写菊花迎风傲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见到;但“满院栽”却无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子无伴”之感,黄巢的诗独说“满院栽”,因为在他心目中,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他的劲节,但时值深秋,“蕊空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的芳香,不像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但在他看来,“蕊冷香寒”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并不是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不平,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傲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有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第二首菊诗就更加形象地描绘出一幅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战斗力的形象。
菊花(其二)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残。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作者亲切的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是把他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作者把黄色的花瓣设想成战士的盔甲,使他从幽人高士之花变成为最多最弱的农民战士之花,赋予他农民起义战士的战斗风貌与性格,正因为这样,作者笔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现出一种豪放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花开满城,占尽秋光,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所以用“香阵”来形容。
元稹的这一首,则别出心裁地道出了他爱菊花的原因:
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可赏,人们爱花之情可以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同时作为后凋谢者,它得天独厚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最后凋谢这一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经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