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郊区乡村治理的新探索

来源 :群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alno1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及相关部委公布了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试点县名单,南京市江宁区位列其中。近年来,江宁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乡村治理体系创新上大胆试、勇敢闯,突出问题导向和因地制宜,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有推广意义的首创经验。在这当中,汤山街道龙尚村通过实施“三个六”工作法,打通“最后一米”、把牢“精准一环”、用好“关键一招”、迈出“链网一步”,取得了良好的实效,为大城市郊区乡村治理体系特别是网格化精细治理的优化,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创新范本。
  紧盯基层末梢,打通“最后一米”
  江宁区汤山街道龙尚村下辖8个自然村,25个村民小组,共1251户,户籍人口3505人。自2017年以来,该村紧紧抓住省市赋予区、街全要素网格化工作试点任务这一重大机遇,大力推进乡村网格化社会治理工作,探索总结了网格“三个六”工作法,取得了全村社会治理面貌焕然一新的喜人成果。
  突出“六必报”,为网格“赋能”。着眼村情实际,龙尚村按照300至400户一个网格,将全村20.12平方公里的面积,划分为4个综合网格和一个专属网格,实现全村社会治理“一张网”,既综合考虑到各自然村之间的差异、属性特点、管理状况、资源力量、工作任务等因素,又为开展网格化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并明确了“公共设施损坏必报、发现新增违建必报、外来人员流动必报、村民重病住院必报、安全隐患必报、不稳定因素必报”的“六必报”网格功能。
  突出“六必访”,让网格“全能”。网格划分好,队伍是关键。龙尚村按照社会治理综合网格“一格一员”的标准,配备专职网格员队伍,网格员全部下沉到一线,对网格实行全方位巡查。按照“低保对象必访、困难家庭必访、突发事件和突发户必访、失业人员必访、社区矫正人员必访、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必访”的“六必访”的工作要求,始终坚持把发现风险隐患作为走访排查的重点关键,做到随时发现、及时上报、即时备案、滚动销号。仅2019年,就发现新增违建23起、外来人员162人、安全隐患38起、不稳定因素51起,真正形成了网格巡查全覆盖、异常情况全掌握的精准局面。
  突出“六必到”,为群众“解难”。明确“突发事件必到、邻里纠纷必到、发生刑事治安案件必到、居民家庭有变故必到、居民突发生活困难必到、群众利益冲突必到”的“六必到”工作职责,进一步健全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确保群众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化解、确保各种不稳定因素在萌芽状态妥善控制、确保不发生较大的群体性事件和舆情风波。近年来,整个村无一起到省、市、区集体上访,稳定阵地持续夯实筑牢,真正成为群众安居乐业、其乐融融的幸福家园,传承和发展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枫桥经验”。
  扛起服务职能,把牢“精准一环”
  按照“确有需要、便于工作、靠近群众、合理布局”原则,龙尚村在全区率先建立了网格化服务工作站,承接了上级100余项民生服务事项,由网格员办理或上门代办,让老百姓办事更方便、更快捷,简而言之就是“进了家门,问了情况,办了事情,留了念想”,网格员成了群众的贴心人。
  构建服务体系。进一步突出党建引领,将网格建在支部上,以“1+11”党员联户责任制(1名党员+11户家庭)为依托,形成“一支部、一网格、一党员、一队伍”的工作格局,实现了党建引领与服务群众的齐头并进,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真正在基层网格付诸实践、开花结果。
  聚焦服务重点。网格化工作的落脚点,在于知群众所需、想群众所想、解群众所难。“六必访”就是站稳这一落脚点的有力支撑和重要手段。无论是低保对象、困难家庭、失业人员,还是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障人士,网格员都必定按期到访、定期回访、保持随访,认真倾听诉求、解答疑难困惑。
  注重服务实效。围绕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要紧事,在职责范围内的,第一时间解决落实到位;在职责范围外的,及时帮助协调代办,力争早日解决。从而确保群众诉求“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让基层群众尤其是弱势群体能够在一点一滴中感受到党委政府的关怀。
  严防死角盲区,用好“关键一招”
  “小网格”体现的是“大治理”,把网格建设好、服务好、管理好,必须坚持开放共治,让群众和其他社会力量转换为网格治理的合力,多元参与、齐抓共管,确保全村社会治理的死角盲区全部清零。
  拓展网格外延。龙尚村除配齐配强专职网格员外,还将全村13名村工作人员、65名普通党员、33名离退休人员、9名乡贤和125名平安志愿者,全部纳入兼职网格员队伍。同时,组织各类社会组织进网格,参与网格矛盾调处、治安巡防、法律宣传和服务,基本形成了以专职网格员为主体,兼职网格员、社会组织为辅助的网格工作队伍。
  提升治理效能。多元化的工作管理,让每一个网格第一时间感知防范社会风险、第一时间发现处置矛盾问题、第一时间了解回应群众诉求,不但有效充实了基层治理工作力量,更实现了“1+1>2”的外部效应,成为“三个六”工作法的有力抓手。如2019年11月,平安志愿者在巡查中发现有外来人员“促销”不规范产品,便迅速上前核查并将情况立刻上報村“两委”和公安民警,解决了一场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可能导致老人财产损失的事件。
  突破数据壁垒,迈出“链网一步”
  互联网时代,谁率先抢占信息制高点,谁就能掌控社会治理的主动权。龙尚村积极借助信息化手段,以信息化推进社会治理的提质增效。
  让网络与网格叠加。每名专职网格员均配备全要素网格通手机,通过APP完成采集信息、报告情况和处置评价等各项工作,“让群众少跑路、让数据多跑腿”,实实在在为群众提供移动式、一站式公共服务。在此基础上,依托区、街网格化社会治理信息和数字地理信息平台,网格员将相关问题线索精准推送至具体责任部门、责任人,真正实现“一人采集、各方应用、全网关联、联动处置”。
  让网格与网民互动。龙尚村立足现有条件,乘上科技信息化的快车,盘活用好各种信息平台,对网民群众以及自媒体信息进行及时梳理分析,为扎实推进全村精细化社会治理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使“三个六”工作法更加贴近百姓、贴近实际、贴近基层,既大大增强了村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又让社会治理创新在基层枝繁叶茂、取得实效。
  加强线上线下治理的联合互动,注重部门联动在基层的精准发力,确保了网格治理与网络信息工作的同频共振。不仅龙尚村如此,江宁区其他的200个社区(村),实施全要素社会治理网格化工作以来,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民生服务事项办结率大幅提升,各类案件发案率明显下降,百姓的平安满意度和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汤山街道龙尚村“三个六”工作法成绩的背后,是江宁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目标,以改革的思维推动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着力构建“体现江苏水平、具有南京特色、适应江宁发展需要”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形成了“党建强引领、网格全覆盖、服务零距离、管理无盲点、资源共分享”的“江宁做法”。这些做法有效保证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共进共赢,社会治理的触角延伸到基层末梢、千家万户,民意顺畅反映、群众快捷办事,形成“静态管理到物、动态管理到人、跟踪处置到事”的多元参与、齐抓共管格局,确保了矛盾隐患发现得了、相关信息采集得全、各类数据共享得通、群众问题解决得快、联动共治实现得好。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江宁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责任编辑:张宁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分析芬兰成功的形成性评价经验,厘清形成性评价的价值导向和实践策略,分析中国的现行政策导向和现实需求,借鉴ARCS模型,结合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现状,提出适合中国
新型智慧城市是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促进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系统工程。"十三五"以来,党和国家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部署,要求把建设新型智慧城市作为抓手。"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也明确提出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优先行动目标。江苏是国内智慧城市启动
本研究的根本目的是在健康信息服务模式逐渐从传统的医务人员为主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转化的时代背景下,研究网络环境下鄂豫陕渝地区患者健康信息查询行为的现状
采用原位聚合的方法,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聚碳酸酯二元醇(PCDL-1000)、1,4-丁二醇(BDO)、2,2-二羟甲基丙酸(DMPA)、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等为主要原料,合成交联型水性聚氨酯-
《包头日报》作为地市党报,当下正面临着所有纸媒共同的尴尬:新媒体的崛起、阅读方式的改变令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大量流失。在这种形势下,《包头日报》制定了本土化办报策略,大大提升了党报的新闻性和可读性。凭借独家的本土新闻资源,包头日报微信粉丝量目前跃升至15万,进一步扩大了党报的传播力和引导力。  一、新闻版本土化:让读者“一报在手,尽知当地”  在这样一个获取信息快速又便捷的时代,地市党报只有做足做活
目的:探究慢性宫颈炎防止中采用健康教育的措施和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9月在我院体检无慢性宫颈炎症状的35例女性进行研究,随机分组,实验组18例患者采取健康教育,对照
本文针对检测报告审核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应通过加强现场调查和作业者的工作写实,合理处理相关数据,提高检测报告中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