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出天坑的稻米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n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家在大山里,屋外除了沟、坎、坑,就是很陡的坡地。因地形所限,父亲只能种玉米和地瓜,它们也成了家里的口粮。
  13岁时,我到县城读寄宿制初中,在食堂里吃到了米饭,感觉美味极了。寒假回来后,我对父亲说,家里的玉米渣和地瓜饼,太难吃了,我想吃米饭。
  “我会种水稻,可没地方种呀。”望着门外的沟坎坡坑,父亲叹了口气,陷入了沉思。
  春季开学的前几天,父亲突然兴奋地对我说:“终于有地方种水稻了,就在天坑底里!”“天坑”其实就是一个天然形成的巨型大深坑。
  “坑底里能种水稻?开玩笑吧!”我觉得,父亲的想法太过荒谬,完全不靠谱。
  但父亲解释说,家门口不远处的天坑坑底里,有块阳光能照到的平坦地,前几天他专门下去查看,发现下面竟然有流动的丰沛地下水,常年不干涸,完全可以蓄水围田。
  那个天坑,我当然是知道的,深约50米,距地面约有十六七层楼高,而离我家最近的一侧坑壁,光秃秃的,近乎垂直,非常陡峭,根本下不去。唯有绕行到对面,沿着嵌在坑壁上的“八道弯”,一弯弯地下去,也就意味着,父亲如真要种水稻,干活时得带着农具,绕道弯旋到坑底,一趟来回,需要一个多小时,既费时又耗力。
  “别种了,我也就是顺口一说,学校有米饭吃。”我阻止道,之后便离家去了学校,将此事抛在脑后。
  7月,学校放暑假,回到家的我,有一天早上起来发现下大雨了,父母都不在家。
  我出门去寻,看见母亲冒雨站在天坑旁的一棵大树下,正用力拉扯一根绳子,走过去一看,母亲拉提的是一个悬贴在坑壁旁的竹筐,里面放着一捆捆稻穗。
  “你爸在下面抢收稻子,”母亲对我说,“坑底的稻子已经泛黄了,还有一周就能收割了,可老天偏偏下起大雨,引发瀑布流和山洪,洪水正朝坑底流去,稻田很快就要被淹了。”
  我朝下看,坑底真的有一片黄灿灿的稻田!再定睛一看,父亲果然在抢收:奋力地用镰刀快速割倒稻子,再迅速将它们捆成捆,放入竹筐里,好让母亲用绳子拉上去。
  母亲又说,“这雨可把你爸给急坏了,为节省时间,他没像往常那样绕行去坑底,而是将麻绳一头拴在树上,一头绑在身上,沿着这边陡峭的坑壁,直接滑到坑底。”
  雨在下,山洪在奔涌,我看见坑底里的积水越来越多,很快便涨到了父亲的膝盖部。我有些担心父亲,喊着让他快上来,但他不听,反朝我喊:?“快去把家里的大澡盆放下来!”
  来不及细问,我飞快地将澡盆吊放了下去。积水又上涨了些,已将稻秆淹没,只留出一点头来,父亲只能在混沌的洪水里摸索着割,然后把割上来的稻子,放进飘在水面上的澡盆里。
  水位继续上涨,不久便齐腰深了,稻子完全被淹没。这时,父亲每弯腰割一把稻,脸部都要浸到水里。
  山洪还在朝天坑里汇集而去,我開始胆战心惊,怕洪水将父亲淹没、冲走,“爸,太危险了,快上来啊!”?我带着哭腔大喊。
  “没事的,我有数,再多割会儿!”父亲还是不肯上来。
  大约20分钟后,水位齐胸了,父亲依旧在割,但需憋足气下潜到水里去割,憋不住了,上来换口气,接着潜进水里……
  雨没停下来的征兆,山洪越来越凶猛了。
  “再不上来,真就没命了!”我拼命、不停地催喊。
  最终,父亲才极不情愿地收起了镰刀,并发现“八道弯”已被山洪截断了,他只得将麻绳拴到腰间,决定冒险按原路攀岩返回,他得赶在山洪漫过头顶前,逃出天坑去!
  可陡峭、光秃秃的坑壁,早已被雨水淋得异常湿滑。父亲将随身携带的镰刀尖刃插入石缝中,借力往上攀爬,手脚不时打滑,身体晃动得厉害,险象环生,我在母亲和大树的帮助下,死死地拉住那根系着父亲性命的麻绳,生怕一脱手,永远失去父亲。
  好在,父亲总算平安攀爬了上来,我再寻看那只澡盆,发现已被卷走了,洪水已暴涨了数米之高!
  “抢回来一点是一点,总算没颗粒无收!”浑身湿透的父亲,大口喘着气对我说,“你小子有口福了,这下在家也能吃上米饭了!”
  那年暑假,没有完全熟透的新稻,做出的米饭,居然特别特别的香,吃得我一下长大了,那些涉险过关,用力逃出天坑的稻米,带着父爱的恒久沉香,温暖了我此后的一生。
  (编辑
其他文献
“你是哪位?”晚上,我接到一个电话,看号码是老家那边打过来的。“我是于亮。”对方说。“于亮?你是于亮啊!”我脑海里瞬间来了个几千转,一下想起来了,于亮是我中学时最要好的同学。“是啊,我是于亮。”“二十多年了,我们没有联系了,还好吧?”“都好,一切都好。”“你怎么突然想起來给我电话了呢?”“没什么,就是想和你说声对不起。”“对不起?为什么说对不起?”我愣了一下。于亮和我说了一件事,让我曾经封闭已久的
秋,越来越凉了。  一轮泛着红晕的落日,安静得像一幅油画。我走在那一片即将被机械嗡鸣湮没的湿地上,心中升起一种莫名的失落。  “咿啊、咿啊”,从远处忽然然传来一阵久违的声音。我抬头望去,一群结成“人”字形的大雁,由北飞来。我惊喜地凝视着,那些对我来说可爱而又神秘的精灵。  此时,我不知道它们已经连续飞行了多么遥远的路程,也不知道它们是否感到疲惫,正在准备寻找一个可以栖息的地方?然而,当它们从我的头
月亮一直挂在天空,按照自己的规律和节奏自顾自地阴晴圆缺着。寂寞的夜里,因为有了月亮,而平添了许多的诗情和画意。  我爱月亮,爱她的“变”与“不变”。她的“变”在于没有一直圆满,但也没有一直缺失;她的“不变”在于她总是缺了又圆,圆了又缺。变,让她少了单调乏味,多了情调雅趣;不变,让她少了捉摸不定,多了韵律兴致。我最爱她的宁静而不张扬,像一个冷艳的美人,从不浓妆艳抹,从不热情过度,始终温文尔雅,娴静如
道家贵柔。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言:“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家对“水”的推崇,就缘于此。道家哲学看似逆来顺受,实则蕴含着强大的反冲力。  与道家“柔中见刚”相反,儒家是“刚中见柔”。  儒家是一种刚毅的哲学,这一点谁也不会否认。孔子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言:“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儒家哲学的刚毅,体现在对家国的担当。儒家可以以身殉道,这一点,与“明哲保身”的道家哲学截然
做人要牢记底线。所谓底线,就是我们在做事、做人时的最低限度,一切言行都不能超过这个度。一个人一旦超过了这个度,就像一个司机,违反了交通规则,随时都会发生伤己伤人的事。当然,人最大的底线,就是人。就是说,一个人做事、做人都必须在人的这个范围内,如果出了这个范围,那么他就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了。  我们活在世上,都想拥有种种美好,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守住自己做人的底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
我曾经问楚依依,怎么在那么好的年华里,一下子去了偏远地区支教。她却笑,仿佛那只是一场旅行,虽然要有三年那么久,在她眼里却只如三个星期般,似乎一眼就能看到尽头。  也会猜想,这个楚依依可能是在校园里受了什么情感上的挫折,用现在年轻人的话讲,是想找个天涯一般的地方,无牵无绊地疗伤。我这样说的时候,她都会飞起大大的白眼,就像是我亵渎了那种神圣的梦想。后来,被我问得烦了,她就反问我:“你见过西部下的雨吗?
有些人的生活,是由一个个“等”字,串联而成的。  等一个人。这个人,可能是亲人,或许是挚友,也或者是另一半。那个人,为什么还不到来?单是这个念头,就足以让自己的脑海里,生出千万种奇奇怪怪的白日梦,可能忧伤,可能暗喜,也可能是惊悚。  对这样一个人的等待,往往伴随着对现状的否定。为什么非要等这个人呢?没有这个人的现状,无疑是欠缺的,令人无法从心底生出满足来。唯有等到这个人进入自己的生命,日子才算圆满
有一次回老家,无意中看到杂物间墙上挂着的那杆秤。自从父亲去世后,这杆秤就很少用了,上面落满了灰尘,秤钩生锈了,秤星也模糊了,秤锤也不知道哪儿去了。要是父亲还活着,它一定不会是这样的……  这杆秤跟着父亲好多年了。那时父母为了养活我们兄弟姐妹六个人,除了每天辛苦种地,还要把自家种的菜带到集市上去卖,以贴补家用。特别是夏天,菜地里西红柿、黄瓜、豆角、茄子等都长成了,为了菜更新鲜,父母每天天刚亮就到菜地
信步,是一种笃定、放松的休闲——可以心不在焉,也可以心血来潮,一言不发随兴而走,随便走走,随处看看。  饭后万步走,住所小区遛一遛,江滨平水公园逛一逛,心随脚走,步履轻盈,消了食,健了身。  春光无处不飞花,最是信步好时机。在乡村,在原野,紫云英是春天的主旋律。田畴上,或红或白的花朵轰轰烈烈,浩荡千里。当紫云英有些倦怠,当粉嫩的帽儿还顶在头上来不及摘下,尖锐的犁铧已然在肥沃的原野掀起波浪。  城里
人们习惯把一些无关紧要的话、前言不搭后语的话、词不达意的话、啰里啰嗦的话统称为废话。一旦这类的废话听多了确实令人生厌,甚至产生了不愿与之交流的感觉。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讲好话,说让人愿意听并且听得懂的话十分重要。如果一个人总是水话滔天,尽说些废话是很令人讨厌的,特别是某些人习惯于讲冠冕堂皇的废话更是叫人反感。然而,废话也不可一概而论,在许多被认为是废话的话中其实也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