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过度阐释,对抗“不确定”主张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huzhi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国学者赫施将作者意图区分为“意义”与“指意”两个部分,并坚决维护“意义”的客观性与确定性。他认为“意义”代表着解释中的恒定原则,只有通过对作者意图的追问才能够真正实现。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由于“指意”更倾向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联系,拥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因此并非作者意图论中的“指意”,而是其中的“意义”才是防止过度阐释,对抗“不确定”主张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作者意图;意义;过度阐释;“不确定”主张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9--01
  一、“作者意图”与“意义”的区分
  在美国学者赫施所持的作者意图理论中,“意义”和“指意”两个概念的提出是支撑其理论体系的最重要的核心。他提出这对范畴的思想动因是捍卫“意义”的确定性品格并对抗各种充满虚无色彩的“不确定”主张。
  赫施认为从作者意图出发对文本意义加以追溯,解释的客观有效性才可能获取真正的立足根基,解释的客观性更多来自于“意义”(meaning)而并非“指意”(significance)。 [1]无论是在对“作者意图”论持肯定态度的解释群体那里,还是在对其持批评观点的解释群体那里,都会出现一些将“作者意图”与“意义”的边界相模糊的现象。为此,赫施提出“在作者意图理论中,“意义”是核心和基础。指意的动态生成必须建立在对意义的切实体察之上。”[2]他在肯定“意义”的确定性与客观性价值的同时也看到了“指意”在沟通读者与文本之间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以及“指意”在使文本的影响得以扩大,促使文本意义得到进一步丰富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但是,他之所以坚持将“意义”置于作者意图理论的核心地位,就在于他认为种种通过读者阅读所衍生出的指意应该始终围绕确定的“意义”展开,而不是拥有无限制的自由。用日本学者长尾辉彦的话说“如果作者所意指的这百分之一遭受轻慢对待的话,那么整个的讨论都将被贬低为一场建立在虚幻之上的白日梦”。
  二、“不确定”主张的发生与过度阐释的弊端
  读者中心论对作者意图的摒弃带来了一系列弊端,其中一点就是使文本面临“过度诠释”的困境。对文本的“过度诠释”从本质上来说其实是削弱了“理解”自身的重要性和价值,最终将使读者的解读导向一种不可知论的哲学立场。在解释团体论中,虽然费什强调了解释团体达成共识的可能性,但是实际上即使是文化、教育背景非常相近的读者或批评家对同一文学作品做出不同的解读也是常见的现象。英美新批评派一方面坚决防止“意图谬见”,呼吁“去作者化”,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作者在语言和文学中所起的某种作用。“所谓作者的意图,其实往往不过是解释者的解释,同样跳不出论证上的循环。”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否定了作者意图在解释活动中的中心地位,确立了解释活动中读者的中心地位。文本意义的发掘固然离不开读者的阅读,但是并不意味着必须以放弃文本的客观性和对作者意图的探寻为代价。施赫认为,读者享有的对文本解读的自由应该建立在与作者意图中的“意义”达成某种共识的基础之上。如果解释者不尊重文本原意,让读者对于文本的解读完全替代了文本的“意义”,可能会使先前只存在一位作者的地方,如今出现了许多“作者”,每一位新生成的作者都具有和其他人一样的权威,这将为文本的阐释带来诸多的不利因素。
  三、“意义”作为“阅读参照”的价值
  徐复观在肯定作者创作原意的基础上提出了“追体验”的解释方法。在他看来,尽管没有一位读者能够真正做到“追体验”,也就是能够准确把握作品的“意义”,但是,破除作者心中已有的关于作品的错误成见,不断地做出“追体验”的努力(也即不断向“意义”靠近)可以视为解释作品、欣赏作品的一条有效路径。笔者认为作者意图论中“意义”存在的价值正在于此:为解释者提供阅读的参照以及可供无限接近并且可以通过合理正误来超越的标尺。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不可能完全摆脱文本之外的“作者意图”,以及其中客观存在的“意义”。因此,读者在理解作品時,应该努力克制自身对作品的成见,并且树立理解的客观性立场。尽管各种条件的限制让我们可能无法准确无误地把握出原作的意义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但是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接近它们。
  对作者意图的考察,不是将文本作者与作者本人等同起来,而是为了使包括“作者意图”的解释在内的各种有助于探索文本原意(即赫施提出的“意义”)的解释限定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防止后结构解读对作者意图背弃之后,对文本任意解读带来的流弊。在这样的情况下,当人们过分强调读者的自由阅读和阐释从而导致对文本的理解陷入一种“无政府主义”式的盲目与混乱时,对具有客观性和确定性的“意义”的探寻,在一定程度上会起到重要的平衡、参照与补充作用。
  “作者意图”中的“意义”概念的提出,不仅可以解决由于“作者意图”难以捕捉带来的一系列对“作者意图”理论客观性和确定性价值的追问,也可以为解释者准确把握文本内涵提供可以无限接近并且最终超越的参照系,为读者在合理范围内对文本进行“误读”(正误)开辟合适空间。正因为有“作者意图”中的“意义”像是制定读者解释需要遵循的基本规则一样的存在,才吸引着不同时代、不同语境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不断地向文本的真正内涵无限接近。
  参考文献:
  [1]庞弘.《对E.D.赫施“意义与指意”概念的解读》,《求是》学刊2015年5月第39卷 第3期。
  [2]张隆溪:《道与逻各斯》,第250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其他文献
20.科伦寨  曲一凡伤愈后,拒绝了天山农牧师的一再挽留。他以要学习农艺为由,坚决要求离开天山农牧师,并且带走了萧媛媛。  曲一凡和萧媛媛走了,张中宇真的有些怅然若失。他站在那台美国推土机前,默默不语。  这时两名战士走了来,他们就是当时黄正清派给曲一凡的助手。两个人努力学习技术,已经能够熟练地开动推土机了。这让张中宇想明白了一个道理。他对身边的乔永江说:培养天山农牧师自己的技术人才,必须拿到最重
摘 要:本文通过对科尔曼的悲剧一生的描绘,分析了导致他极力想逃离自我身份的社会根源。并从种族歧视、公众的无端“审判精神”、社会环境因素的角度分析了导致科尔曼从辉煌人生走向悲剧人生的重要的社会根源。  关键词:身份逃离;种族歧视;审判精神;社会环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5-0-02  一、菲利普罗斯简介  菲利普·罗斯是当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04  严歌苓不仅是国内的知名作家,也是活跃在国际文坛的重要华语作家。《金陵十三钗》被张艺谋搬上银幕,使她在国内的名气进一步飙升。  严歌苓的创作风格鲜明,既体现出女性作家既有的细腻、柔和,又有很强的人文情怀,作品所流露出来的情感往往触及读者灵魂最为柔软的地方。她更大的优势在于,小说“语言里有一
摘 要:《伤逝》是从男性的角度,以涓生的手记形式来写五四时期一段辛酸的爱情故事,写出涓生的回忆与悔恨。本文从女性的独特视角出发,以子君手记的形式写出子君内心的孤独与疑问,质疑旧社会下的个性解放,质疑五四时期有着进步意识的但无法在经济上独立的一类女性的前途与命运。  关键词:子君;涓生;个性解放;经济独立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
摘 要:亨利·詹姆斯是美国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其小说以细致心理细节描写见长。本文借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尤其是其人格结构理论,进一步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的性格,同时也透过人物的言行进一步研究作者本人的同性爱倾向,从而更深入的揭示作家的创作动机。  关键词:弗洛伊德;亨利·詹姆斯;学生  作者简介:黄莹(1993-),女,汉族,广西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胡戈,女,汉族,副教授
摘 要:《鲜血梅花》与《过客》主题的一个共通性在于:荒诞。走向坟的荒野过客和看似复仇成功的阮海阔。一个是积极的反抗者,一个是消极的待命者。荒诞结局的背后,一个是“向死而生”,一个是“向生而死”。本文通过人与路、人与绝望、人与结局三个角度对两个人物形象进行深度剖析。  关键词:道路;行走;绝望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
摘 要:如今随着中国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文化保守主义思想被重新认识和评价。复古思潮使保守主义思想的理论价值及其对传统文化的阐释得到正视。周作人作为中国保守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理论思想也应该被重新分析和研究。论文以周作人为例,论述了他的保守主义思想倾向产生的背景、原因及特点。论文根据保守主义思想的原则对周作人的理论主张进行简要分析,同时指出其在“五四”时期的特定价值与意义。并结合中国当下之国情
摘 要:冬天,寒冷又纯洁的季节,在这样带有一点淡淡的忧伤的季节,一人分饰两角的中山美惠带我们走进一个有关青春纯爱的唯美故事中。  关键词:青涩;暗恋;青春;死亡;纯爱  作者简介:周笑屹(1994-),女,沈阳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3--01  岩井俊二的电影作品《情书》,初看会觉得电影的背景,人物有
摘 要: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革命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他虽然不着戎装,专攻文字,却实在是“思想界的战士”。他于1918年发表的《狂人日记》不仅是中国现代第一部白话文小说,寓意深刻,而且塑造了一个“狂人”的形象,并借由狂人之所闻所见来大抒胸臆,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人们身处的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道出了旧制度下人性的缺失。是以鲁迅通过对笔下人物性格的揭示来投射国民性的不足,提出有关国民性
摘 要:仓央嘉措是西藏历史、雪域高原上最尊贵的人间之神,他以他不拘一格的行动和美丽动人的情歌在人们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他是诗人,浪漫的情怀铸造了他特有的情缘;他是活佛,他将佛性用诗歌传达。本文试图通过他的生平及诗歌探索仓央嘉措的情缘与佛缘。  关键词:仓央嘉措;情缘;佛缘  作者简介:曾令君(1995-),女,汉族,四川内江市人,西华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在读。  [中图分类号]:I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