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的痴恋者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54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你老了》是叶芝的传世名作,对影射了诗人一生挚爱情感的这首诗,历来好评如潮。然而,人们更多地关注了其朝圣般爱情的瑰丽,却忽视了光华之下爱而不得的单恋者的复杂情感。本文试图揭开备受褒扬的情感之下的另一重意蕴。
  关键词:挚爱 镜照 痴恋者 矛盾 潜伏
  一、诗人挚爱情感的艺术镜照
  在被誉为“最后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叶芝的众多传世名作中,他早年创作的《当你老了》是最脍炙人口的佳作。这首诗传达了诗人对永恒之爱的向往,同时也是诗人情感的艺术镜照。意中人不能被替代的想法使爱具有超验价值,意中人往往在一段恋情中是唯一的、独特的,因此,真正的爱情总是在期盼爱的恒久与永在,缪塞在《弗雷热里克和贝尔纳勒塔》中说:“要知道,懂得爱情的人,一生只能爱一次,而变化无常的人不懂得爱情,他们只是玩弄感情。”{1}无论现实世界还是文学作品,一旦真爱萌生,就意味着一种至死不渝的情感体验。
  1889年1月30日,二十三岁的叶芝第一次遇见了二十二岁美丽的女演员茅德·冈,她不仅容颜娇美,身姿动人,而且还拥有那个时代女性少有的独立意識。当她看到爱尔兰人民饱受民族歧视,处境艰难时便毅然舍弃都柏林上流社会的优渥生活,投身到争取爱尔兰民族独立的运动中,并成为领导人之一,这使她焕发出炫目的光彩。瓦西列夫在《情爱论》中坦言:“保持相爱如初,首先爱的对象要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善做到永不枯竭,只有这样对它的不断感知才能令人感到兴奋而又神秘。”{2}叶芝在与茅德·冈的交往中不断地发现着这位女性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他慨叹说:“我从来没有想到在一个活着的女人身上看到这样超凡的美。”{3}
  这一次的动心延续了诗人一生的情爱。闻一多先生认为世界上有两种爱情:一种是利他之爱,一种是利己之爱。诗人的爱显然属于前者,我国古代诗词中有句“只愿君心似我心”,叶芝则是“唯愿我心似君心”。诗人本是一个厌弃政治运动的人,但却为了与所爱同行,为了找到通往爱人心扉的道路,毅然投身于爱尔兰民族独立运动中。这种把爱人的需要置于首位的痴情甚至化为对对方心意的全方位认同、付出。当诗人得知茅德·冈希望来生化身为一只翱翔于蓝天的白鸟时,他用发自内心的深情为意中人写下了《白鸟》:
  亲爱的,但愿我们是浪尖上一双白鸟!/流星尚未陨逝,我们已厌倦了它的闪耀:/天边低悬,晨光里那颗蓝星的幽光/唤醒了你我心中,一缕不死的忧伤。/转瞬就会远离玫瑰、百合和星光的侵蚀。/只要我们是双白鸟,亲爱的,出没在浪花里!{4}
  可以说叶芝的爱已化为“以对方为中心的”倾世之恋,诗人寻求的爱不只是“两情相悦”,更是“两心相知”的灵魂交融。爱情需要回应、交流,茅德·冈与诗人也曾有交心。在爱尔兰国家图书馆展出的关于“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的生活和作品”的展品中,有茅德·冈1908年送给他的笔记本,上面粘了一封茅德·冈写给叶芝的信。其中有一段写道:“昨天晚上我有一个美好的经历,我必须马上知道这种感觉你是否体会到?怎样体会到的?……昨天晚上十一点一刻,我穿上了你身体和思想的外衣,渴望着来到你的身旁”,可能恰是这样暧昧的文句令诗人的单恋更加难以自拔。但这段朝圣般的爱情却写满了“失意”。虽然公开资料显示叶芝一生向茅德·冈三次求婚,三次被拒,但结合其各种资料细致推敲可以发现是至少五次。从因误解的第一次求婚,到为给爱人在丈夫离世后一个温暖的怀抱,直至最后一次带有绝望性的告白,这段爱情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很难想象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到鬓染青霜的老人,一直等候毕生情感回馈的叶芝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叶芝的爱情在起始时便有着执着又决绝的意味。《当你老了》是他在1893年爱上茅德·冈四年后写下的。虽然他当时只有二十七岁,但却用望尽天涯路的口吻说:“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5}也正因如此,走过了岁月轮回直到五十二岁时叶芝才结束了单身生活。婚后他选择靠近茅德·冈庄园的倾颓古塔居住,令人扼腕不已。甚至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他还给茅德·冈写信,约她出来喝茶,但遗憾的是他再次被拒,茅德·冈甚至拒绝参加他的葬礼。一生的等待没有换来爱人的一次回眸,这让《当你老了》这首诗意蕴更显悠远。
  岁月流转,叶芝对于茅德·冈的爱慕始终刻骨铭心,他用灵魂守望这段无果之爱,至死不渝。奥地利诗人里尔克曾经说过:“只有那种终极的爱才能使人达到在无限中去爱一个人。”{6}叶芝的爱属于这类“终极的爱”。
  二、全知视角下潜伏的痴恋者
  《当你老了》这首诗歌表面看诗人聚焦的对象是“你”,是诗歌的情感核心,实则“你”的背后赫然有一个主宰——抒情诗人。许多人在描摹自己的意中人时,常用尽苦心展现其最美的一面,但叶芝却反其道而行,在他二十七岁时用穿越式眼光,用全知视角把岁月的镜头放置在意中人暮年,用虚幻、对比的手法镜像着自己的别样爱恋。
  诗人在自己虚构的世界中自由徜徉,首先用全知者无所不能的支配权以“当你老了”这一诗句将时空推至遥远的未来,穿越时空,面对白发苍苍、皱纹满面的女主人公,坦陈着世间对其两种不同的爱恋:“多少人真情假意,爱过你的美丽,爱过你欢乐而迷人的青春,唯独一人爱你朝圣者的心,爱你日益凋谢的脸上的哀戚。”{7}对照下,诗人的爱远离了肉体与情欲,直抵灵魂,消解了青春热恋的狂热和虚幻性,呈现着理性的深度与真情的恒温,它不求条件的对等,不在乎对方的年龄、容貌、婚否……只在乎心灵的契合,痴爱升华,具有了圣洁之光。正如有的人所言:叶芝是在用整个生命,用朝圣者的灵魂,去追求他心目中永恒的爱情。
  作为痴爱的人,尽管在对方一再的拒绝中已伤痕累累,但因要用一生来等待爱的降临,内心超越时空累积的痴情就如陈年佳酿越发的醇厚、温和,诗人的期盼也因得不到回应而被拉长至久远的未来,因所爱的是永葆青春的“朝圣者的心”,而精神之爱本就具超越性。正因如此,诗人吟咏的爱才有了至死不渝的超验性,即使到了满头霜雪时,爱依然浓烈、持久,当爱朝向对方的灵魂,才有“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8}的期盼,才会发下“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誓愿。但在浓情蜜意的诗句中却隐隐弥漫着一缕淡淡的哀怨之情,也恰恰是这哀怨表露了一位“爱而不得”之人的复杂心绪。
其他文献
摘 要:木心的散文《童年随之而去》与《了不起的盖茨比》一样,都是一场“启蒙运动”。作品首先展现了童真与成人世界的对抗与胜利,随着代表童真执念的“夗”的丢失,作者完成了这场告别童真的启蒙仪式。童真自己在时间的驾驭上,完成一场了自我的“启蒙”。  关键词:启蒙运动 木心 童真  《童年随之而去》{1}这篇散文令我想起《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小说。两者都讲的是一场“启蒙运动”,一个是启蒙童年,一个是告别青
摘 要:艾伟以其《国语问题》《汉字问题》对语文阅读心理系统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为中国语文教育科学化、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堪称“语文教育科学研究中国化的典范”。本文在评述其识字心理、写字心理、阅读心理、作文心理等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他的研究对今天的语文教育研究仍有如下启示:(1)阅读心理是一个可以从形式角度加以分析的生成系统;(2)阅读心理研究是语文教育研究及语文教育的基本依据;(3)语文教育研究必
摘 要:《无风之树》是当代作家李锐1994年创作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暖玉与唐代李复言《续玄怪录》卷五中化现为“延州妇人”的“锁骨菩萨”有许多相似之处。从佛教美学的视角对《无风之树》中的暖玉和《续玄怪录·延州妇人》中的“锁骨菩萨”形象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引发读者对文学与宗教、人性与佛性关系的思考。  关键词:《无风之树》 暖玉 《续玄怪录》 锁骨菩萨 佛性  《无风之树》是当代作家李
摘 要:晚清民初时期,社会风俗由于西方文化思想的渗入而出现了极大的变化,娼妓作为女性群体中極为特殊的一部分,同时又是中国近代最早的职业女性,这样的特殊身份对这一时期社会风俗的影响是无法忽视的。女性近代化的脚步也由此产生了迥异于传统封建社会的新的发展。女性服饰文化是这一时期社会风俗变迁的重要标志。华裔作家赵淑侠塑造的赛金花形象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诠释了这一时期女性近代化的新发展。  关键词:赛金
摘 要:《北方的河》是张承志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作品主要描写了主人公“我”为了理想而不断奋斗的过程,虽然青春已经流逝,但是“我”依然不放弃理想,坚持为理想而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我”从北方的河流中得到了很多指导,河流的涌动给了“我”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整部作品中,始终诠释着青春的灼熱和昂扬,在奔腾不息的河流中呈现出生命的张扬和灵魂的搏击,给人留下非常大的震撼力。  关键词:《北方的河》 主题 青春 理
人到中年,爱上了旗袍。  一下子网购了四件旗袍。我给每一件旗袍都取了个有意思的名字。有一件青绿的底色上有片片草黄色的叶子,叶间开着一朵朵或一簇簇鲜红的和暗红的蔷薇花,像是走进了一个偌大的蔷薇园中。这件旗袍透着成熟内敛的韵味,它有个好听而特别的名字,叫“沉香”。有一件是淡淡的灰色麻布料,上面有许许多多深蓝色和浅紫色的蝴蝶在翩翩飞舞,色调深浅相间,突出画面的层次感,就像真的置身于花间,身边有无数蝴蝶在
摘要:通过分析五感设计的表现形式和内在设计思维,研究五感设计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创意表现形式。利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式,结合五感设计的隐喻性,阐述平面广告设计中的人性化设计理念,同时从用户体验、设计中的服务意识论述五感设计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形式。  关键词:五感设计 平面广告设计 人性化  一、五感设计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一)现状分析 五感设计通过感官器官感受外界刺激,使人产生各种感
摘 要:《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不仅仅是一部喜剧,也是一部谋略剧。它巧妙地化用中国古代“金蝉脱壳”“无中生有”等策略,而这些策略之下又有着深刻的隐喻。但剧中“猎人赫恩”的故事具有两重性,它既是策略的一部分,又是莎士比亚隐喻中的高潮部分,具有很高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金蝉脱壳 无中生有 隐喻 “猎人赫恩”故事  一、引言  目前对《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的解读,大都集中在三方面。第一方面是对剧本做简单阐述
摘 要:郝杰新作《美姐》借助“铁蛋的情歌”,展现了那片具有朴素力量的乡土。在这片乡土上,有着民众喜爱的传统二人台舞蹈,亦有着因时代变迁而带来的歌舞表演,这里的一切都传达着当地人群的生存密码。  关键词:《美姐》 舞蹈 乡土  郝杰的力作《美姐》以直面人生、直面现实的创作态度讲述了铁蛋个人成长史的故事。影片中穿插多处舞蹈,尤其是二人台舞蹈。作者借助舞蹈方式去表现人们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细腻的感情、
摘 要:刚踏仕途,人生初展的苏轼,在给弟弟的答诗《和子由渑池怀旧》中以“雪泥鸿爪”的精妙比喻诠释了自己对人生的体悟,暗合了作者内心潜藏的一种宗教情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就是无需常驻不流,固守一隅,何必痴心凝结,执着一物,这就为他日后沉沉浮浮的旷达人生打下了精神的底色!  关键词:雪泥鸿爪 常驻 执着 无住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