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国际社会对早期教育研究伦理规范的重视与推动已历经半个多世纪。英国早期教育协会2011年面向包括研究人员在内的早期教育专业人员发布的《伦理守则》、欧洲早期教育研究协会2014年发布的《早期教育研究人员的伦理纲要》均系统提出了为尊重和维护所有研究对象、研究者、资助研究的社会组织、研究共同体和人类社会的权益而需要遵循的基本规范,对国际早期教育研究产生了广泛的重要影响。早期教育研究伦理规范要求在研究者开展研究前进行伦理审查,要求监督并支持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遵守伦理规范,要求研究者在撰写和传播研究成果时汇报遵守伦理规范的情况。我国早期教育研究者应积极征求包括婴幼儿在内的研究对象的参与意愿,开展研究伦理的反思性实践,并积极推动国际早期教育研究伦理规范的本土化。我国相关专业组织、高校、科研机构应尽快组建伦理审查委员会,研制符合我国早期教育领域特点的研究伦理规范,并确保对研究行为的全过程监管。我国早期教育学界可通过出版平台严格筛除不符合伦理规范的研究成果,促进研究者遵守并坚持研究伦理规范。
[关键词] 早期教育研究;研究伦理规范;伦理审查;知情同意;权益保护
一、问题提出
判断一项实证研究是否可行和适宜,除了了解研究者在提出研究问题和进行研究设计方面的能力外,还需要知道研究者在整个研究开展过程中是否遵守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1]这一方面的考虑就是“研究伦理”(research ethics),即关于研究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2]近年来,国内研究伦理失范现象频发且受到社会普遍关注,与此同时,教育部与高校等研究机构也越来越重视学术规范,陆续出台了有关学术出版和学术规范的规定。《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加强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同年教育部科技司也把“加強科研诚信、科研伦理和科技安全教育”列为工作要点。
随着全球范围内对儿童及其发展与教育的研究兴趣的高涨,以及国际上日益对儿童参与权和受保护权的关注,有关儿童研究的伦理已然成为一个研究和实践热点。符合伦理规范和程序已成为国际早期教育学界对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并被纳入研究质量评价的标准之中;且研究的设计、实施、成果发表和传播等,都需要符合伦理规范。[3]在我国早期教育实践回归儿童、定位普惠和追求可持续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早期教育研究伦理的议题将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以进一步保证研究开展的规范性,保护研究参与者尤其是婴幼儿的切身利益和权利。在风险性与日俱增和亟须监管的研究环境中,与婴幼儿参与研究的能力的相关问题给研究人员、婴幼儿及其家人带来了新挑战。[4]早期教育研究伦理规范的重要性也因此更为凸显。
早期教育领域的实证研究通常是指针对从出生到小学以前阶段(0~6岁)所受教育的相关话题,以人(如婴幼儿、教师、家长等)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事实和证据的问题解决或现象解释。[5][6]在我国早期教育实证研究走向国际的道路上,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接触到国外的研究伦理规范,并且在发表研究成果的过程中逐步对自身研究过程中所牵涉的伦理规范进行反思,希望获得更大范围的学术认可,推动自身研究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然而,除了个别化的摸索,我国早期教育界对于研究伦理的讨论和建设仍处在起步阶段。鉴于目前国内对早期教育研究伦理的已有研究较为薄弱,配套的伦理审查制度尚未健全,我们需要从源头保障其研究伦理,开展更多相关探讨与行动尤为紧迫。因此,本文对国际已有的早期教育研究伦理规范进行分析,并归纳在早期教育实证研究过程所经历的主要阶段中应如何落实伦理规范。在此基础上,对如何设计并实施适合我国早期教育发展和学术环境的伦理规范提出了具体建议。
二、国际社会对早期教育研究伦理规范的重视与推动
1964年,世界医学协会(The World Medical Association)发布《赫尔辛基宣言》(Declaration of Helsinki),规定了将医学研究运用于人类时所需遵守的一些基本伦理原则。[7]虽然《赫尔辛基宣言》是医学领域的伦理要求,但早在20世纪40至50年代,人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也制定了相关的研究伦理方针;从20世纪60年代起,许多学科包括早期教育的研究伦理规范不断发展以适应现代研究需要,并逐步推广到所有涉及人类参与的研究当中。[8]
1979年,美国国家保护生物医药和行为研究被试者委员会(The National Commiss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Subjects of Biomedical and Behavioral Research)发布《贝尔蒙报告》(Belmont Report,即保护人类研究被试之伦理原则及方针),明确提出研究伦理应遵循“三原则”:尊重(Respect for Persons),即研究参与者被视为自主的个体,他们做出自己的决定并对其采取行动,必须保护无法做到这一点的人员(如婴幼儿、特殊需要人群)免受胁迫和伤害;善行(Beneficence),即最大化可能的好处,并尽可能减少对研究参与者的伤害,研究人员和高校都对潜在的研究参与者负有责任;正义(Justice),即应该公正地分配利益和责任,不能只是因为方便而随意从人群中抽取,应根据研究问题的要求选取研究对象。[9]
1989年,联合国正式通过《儿童权利公约》(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并于1990年9月生效,它是一项有关儿童权利保护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旨在维护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参与权和受保护权。[10]《儿童权利公约》以尊重儿童和保护儿童的立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中国于1990年正式签署该公约成为签约国,并于1992年使其得以生效执行。基于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立场和已有研究伦理的原则与规范,一些发达国家的早期教育组织率先对专业伦理与科研伦理进行了规定。 四、国际早期教育研究伦理规范的执行与监督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都设立了机构审查委员会(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IRB),以监督和审查每个研究项目在开展的前后是否做出严谨负责的伦理考虑。[34]机构审查委员会制订明确可行的研究伦理方针,并设立规范的审查程序。[35]基于这些伦理审查委员会和程序,不同学科的研究伦理规范得以严格落实。违反研究伦理的行为不仅会对研究对象带来伤害,还会对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声誉造成不利影响。奥布里(Aubrey)等学者认为教育研究者在研究的不同阶段面临着不同的伦理要求,包括在研究设计、文献检索、研究工具研发、实地工作(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研究结果的撰写和传播等阶段,他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36]在执行早期教育研究伦理规范时,一般会经历三个主要阶段,分别是研究设计阶段、研究开展阶段和研究成果的撰写与传播阶段。[37][38]
(一)对研究者开展研究前的伦理审查
在进行任何数据收集之前,高校和科研机构应要求研究人员在获得伦理许可之后,才能进行涉及人类的任何研究。高校的机构审查委员会会对不同研究者所提交的伦理申请表格进行审查,主要是按照研究伦理规范的条目,对相应的研究项目所涉及的伦理行为进行排查,对于审查不予通过的申请会给予相应的整改建议,确保研究项目的设计严格符合倫理规范的内容,将违反科研伦理的潜在行为提前终止在研究项目执行之前。
为了充分保护研究参与者的利益,也为了符合机构审查委员会的研究伦理要求,研究者必须在秉持自愿参与的原则下,采用适当的方式(如邀请信)明确告知研究参与者(如托育机构或幼儿园的管理者、教师、家长和婴幼儿)关于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过程的相关信息。在“知情”的情况下收集他们的参与意愿,即让他们自主决定是否愿意参与到研究中。绝不能有任何形式的强迫个体参与研究的情况,且参与者有随时终止和退出研究的权利。表2列出了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审查委员会关于涉及人类被试研究的知情同意书里必须呈现的内容。[39]
当研究对象是婴幼儿时,则需要采用有意义的、对婴幼儿友好的方式获取他们的知情同意。在选取被试时,除非有特定的研究需要,应保证平等对待原则,允许纳入不同特点和不同背景的参与者;采取措施应对特定群体取样的困难,避免研究设计出现某个群体占优势的现象。
(二)对研究者开展研究中遵守伦理规范的支持与监督
为了进一步帮助研究者在研究中严格遵守研究伦理规范,高校的机构审查委员会会提供给研究者相应的联系方式,方便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随时咨询更多的伦理细节。此外,高校机构审查委员会一般会要求研究者将相关的文档记录做妥善保存,为后期的任何伦理检查程序提供必要的佐证资料。所有进行中的研究项目的负责人都必须向委员会报告有关该项目的任何修订和新信息。在研究过程中发生的与研究方案或合规性事件的任何偏离,可能对任何参与者的权益产生不利影响,应在首次意识到该事件后尽快向机构审查委员会报告。每个研究项目的伦理许可是有时间限制的,通常最初会授予2~4年不等;如需延长许可时间,应再次申请伦理审查。
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必须自觉严格遵守高标准的伦理规范,并对知情同意书等资料做好留存,以备后期检查之用。研究的严谨性既体现于其理论支撑和文献来源,又体现在其研究设计和实施中。在实地收集数据(如观察、测查、调查、访谈等)时,应充分尊重研究参与者,禁止一切可能给婴幼儿带来伤害的行为,尽可能把给婴幼儿等研究对象带来的干扰、压力和紧张等降至最低;如有条件,可以给予参与者一定程度的适宜回报以回馈其对研究的贡献。研究人员需要听取参与者对研究过程的反馈,并以适当的方式向参与者公布研究结果。收集数据时,研究人员仍然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如纳入新的参与者或参与者有疑惑时)向潜在参与者说明研究的目的和过程,对参与者不理解的地方进行细致解释。在研究进行过程中,研究人员应尽可能营造安全的氛围,允许参与者随时、无条件、无惩罚地退出研究。从研究数据的收集、分析到研究结果的发表,研究人员需要全程保证参与者的匿名和隐私,把收集到的数据放置于安全的地方,并且明确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流程以及相应的保密措施。数据保护须有明确的操作,诸如纸质数据(如问卷、文件)如何保存、电子数据(如录音、录像)如何加密,以及在分析数据时,应该明确由谁负责使用数据、谁才能获取部分或全部数据,保证责任落实到人。同时,要提高研究过程的透明度,保证研究的可质询性,也给予参与者适当的质疑研究的权利,保证研究人员和参与者之间的权力对等,而非自上而下、或直接或间接的强迫关系。如果研究给参与者或者其他人员造成了伤害或不良后果,研究人员需要诚实地公布和披露,并对披露原因和具体表现进行文档记录。
(三)在研究成果的撰写和传播中汇报伦理规范的遵守状况
在数据收集和分析之后,研究人员一般会产出不同形式的研究成果,包括论文、著作、专利等。在研究成果中,研究者需要以书面形式列出该研究所获得的资助来源、是否与相关机构和人员存在利益冲突等。在研究方法部分,一般需适当地呈现研究人员的伦理考虑,例如,一位早期教育学者在其发表在国际期刊上的实证研究报告中是这样解释数据收集和分析的伦理程序的:
“在数据收集和分析过程中,参考了研究人员所在大学发布的研究诚信政策和人类研究伦理委员会的操作指南和程序。该研究项目已在数据收集之前提交至大学伦理委员会并获批准。……所有可用的课程文件——例如每所幼儿园的课程专题论文、幼儿园编写或出版的相关论文、园本课程指南和活动计划——均由研究人员在园长和教师的知情同意下收集。此外,为了理解领导者的信念是如何在实践中实施的,研究人员在提前通知并得到园长和教师的同意的情况下,对每所幼儿园都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非参与式观察。”[40]
高校的机构审查委员会会严格要求研究者在研究成果的撰写和传播中,应坚持对参与者权利的尊重和保护,特别注意对敏感信息的保护。任何可识别的个人信息,未经当事人同意不得进行传播(包括出版和汇报等),应采用匿名或化名等保护手段。如有任何公开真实信息的决定,都必须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且必须事先获得相关参与者的知情同意。在知识产权上,不得出现抄袭盗取等涉及利益纠纷的现象,合作者之间需要达成出版共识。在传播的过程中,既要使用适宜的沟通方式和语言表达,又要兼顾信息的准备性和可靠性。研究成果应有助于推动早期教育政策和实践的发展,并增加或拓展相关领域的知识。国际上,儿童发展研究和早期教育研究一般遵循美国心理协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简称APA)的学术出版物在科学传播上的规定,[41]以统一和严谨的方式去系统地实现研究成果的科学写作与分享,方便读者的学术阅读和理解,促进知识的高效传播。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国际期刊明确要求作者在论文当中说明研究所执行的伦理规范情况,尤其是欧洲早期教育研究协会(EECERA)要求所有提交至其出版平台(图书、期刊、会议等)的学术成果须执行上文所述的《早期教育研究人员的伦理纲要》,并在文中给予明确标注或说明。所有不符合伦理规范的成果,可能无法获得专业组织的认可和公开;而对于违反科研伦理的惩处,则由高校或科研机构内部相关机构予以负责。 五、對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伦理规范的执行是研究中一项复杂且十分重要的程序。然而,学界围绕这一议题的讨论较少,研究伦理的执行停留在个体自觉的层面,伦理规范尚未在中国早期教育研究领域得到系统建立和实现。“我们需要吗?”甚至成为学界对建立规范的研究伦理审查制度存在的疑虑。早期教育研究的出发点是促进学龄前儿童教育实践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婴幼儿和家长在内的利益相关群体,因此,早期教育研究开展前及开展过程中的伦理操守必然是保护婴幼儿等相关群体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一环。除了依靠研究人员内在的伦理意识和自律,还需要外在的规范。对研究伦理规范的执行,除了能真正尊重参与者的权利、保护其切身利益,还能推动公众对研究的尊重、对研究者的信任,提升早期教育研究领域的专业性。[42]基于对国际上研究伦理规范的相关基本内容与成熟经验,应加快推动我国早期教育研究伦理规范及相关程序的建立与实施。
第一,依托课题设立部门和相关学会组织建立早期教育研究的伦理规范,引领行业伦理规范自律。从国际经验上看,依托行业学会研究制订伦理规范,在早期教育研究的学术训练、学术研究审查程序和引领行业自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我国应借助国家、省市规划课题管理部门和相关的专业组织,尽快组织有关专家开展调研与设计,围绕如何尊重和保护研究对象,全面覆盖早期教育研究伦理的基本要素,推动建立我国早期教育研究需要遵循的学术规范、科研伦理以及职业伦理,逐步让每一位从事早期教育研究的研究者都能拥有规范的学术行为和遵守专业伦理的自觉。
第二,尽快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设立早期教育研究伦理审查制度,开展科研伦理教育。高校和科研机构应率先引领学术伦理规范,建立伦理审查委员会,并将早期教育研究伦理审查纳入相应的研究申报和实施审核程序当中,让伦理规范成为研究设计、开展与报告所不可或缺的一环。科研伦理审查应以服务研究人员为核心价值取向,审查程序应该同时兼具严谨性、透明度和高效性,切实保障研究对象和研究人员的利益。同时,研究规范与审查程序的可持续性运作离不开对早期教育研究人员(尤其是刚刚步入该领域的研究人员)所开展的科研伦理教育。高校应在早期教育和儿童发展等相关学科的各层次人才培养中开展科研伦理教育,从而提升其伦理规范意识与行为。教育内容应有效涵盖研究伦理的价值、原则、审查程序及失范的后果,并在研究人员学业及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强化。
第三,学术刊物应加强对学术发表的伦理审查,从而提升早期教育研究人员的伦理规范意识与行为。国内学术刊物应审查成果发表所应遵守的伦理规范,包括注明研究的资助方和在研究中做出贡献的人员、对研究对象的信息进行保密、尊重知识产权、遵守学术写作规范等。另外,在研究方法部分应要求作者适当描述其在研究过程中的伦理考虑,如获取研究对象(园长、教师、家长等)的知情同意书、了解婴幼儿的参与意愿、对敏感信息或隐私进行保护、评估及避免研究所带来的潜在风险等,让研究人员真正践行早期教育研究的伦理规范。通过出版社、杂志社等成果发表平台严加控制,严格筛除不符合伦理规范的成果,从科研成果的终端制止违规的研究行为,从而形成遵守科研伦理规范的良性循环。
注释:
①绘本由三大部分组成,即研究话题及背景信息、研究过程及与幼儿被试有关的细节,以及最后供幼儿选择是否参与研究的页面。绘本可以通过平板电脑或以纸质方式呈现给幼儿。
②外部审查旨在为研究过程中的参与者、研究者和伦理委员会提供机会以审查研究开展所涉及的伦理问题。
参考文献:
[1][36]AUBREY C, DAVID T, GODFREY R, et al.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al research: issues in methodology and ethics[M]. London: Routledge Falmer Press,2000:156-168.
[2]FLINDERS D J. In search of ethical guidance: constructing a basis for dialogue[J]. Qualitative Studies in Education,1992,5(2):101-115.
[3]SARACHO O N. Handbook of research methods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eview of research methodologies, Volume I[M]. Charlotte: 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2015:7-20.
[4]DANBY S, FARRELL A. Accounting for young children’s competence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new perspectives on research ethics[J]. The Australian Educational Researcher,2004,31(03):35-49.
[5]袁振国.实证研究是教育学走向科学的必要途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03):4-17.
[6]FARRELL A. Ethical research with children[M]. 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Press/McGraw-Hill, 2005:166.
[7]World Medical Association. WMA Declaration of Helsinki-ethical principles for medical research involving human subjects[EB/OL].(2018-07-09)[2019-12-22]. https://www.wma.net/v policies-post/wma- [24]DIENER E, CRANDALL R. Ethics in social and behavioral research[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8:6-38.
[25]LEVINE R J. The nature and definition of informed consent in various research settings[EB/OL].(1975)[2019-12-20]. https://videocast.nih.gov/pdf/ohrp_appendix_belmont_report_vol _2.pdf.
[26]ROUSE E. How infant massage enhances pedagogical attachment in families facing challenging circumstances[D]. Wolverhampton: University of Wolverhampton,2018:156-158.
[27]GREENE S, HOGAN D. Researching children’s experiences[M]. London: Sage,2005:61-86.
[28]FLEWITT R. Conducting research with young children: some ethical considerations[J].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2005,175(6):553-565.
[29]ETHERINGTON K. Ethical research in reflexive relationships[J]. Qualitative Inquiry,2007,13(5):599-616.
[34]杜丽姣,边霞.美国教育研究伦理审查制度及启示[J].教育科学,2016,32(5):87-91.
[35]BROWN P U. Teacher research and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s[J]. Journal of Early Childhood Teacher Education,2010,31(3):276-283.
[38]CASTLE K. Early childhood teacher research: from questions to results[M]. London: Routledge, 2012: 63-65.
[39]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 of the University of Florida. Informed consent document-template[EB/OL].(2019-01-21)[2019-12-20]. http://irb.ufl.edu/irb02/informed-consent-instructions-procedures/samples.html.
[40]YANG W. Moving from imitation to innovation: exploring a Chinese model of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 leadership[J]. Contemporary Issues in Early Childhood,2019,20(1):35-52.
[41]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Publication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Sixth Edition)[M]. Washington: The Author,2010:3-8.
[42]DIENER E, CRANDALL R. Ethics in social and behavioral research[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8:6-38.
International Ethical Codes of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Evolution and Implications
Weipeng Yang,1 Li Luo,2 Xiumin Hong3
(1S R Nathan School of Human Development, Singapore University of Social Sciences, Singapore 599494 Singapore; 2College of Preschool Education,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 China; 3Faculty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has attached importance to and promoted the ethics of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for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The Code of Ethics released by the British Association for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in 2011 and The Ethical Code for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ers released by the Europea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in 2014 systematically proposed the basic norms to be followed to respect and protect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all research objects, researchers, funding organizations, research communities, and human society, which have a broad and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global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When implementing the ethics of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it generally goes through three stages: research design, research implementation, and writing and dissemination of research results. Chinese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ers should actively seek the informed consent of young children and other participants and understand their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carry out reflective practice of ethics, and start to design and implement the locally appropriate ethical codes in research.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s such as academic groups or associations should formulate research ethical regulations that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ooperate with ethics review committe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such as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to ensure the supervision of research behaviours.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cademics can strictly screen out outputs that do not conform to ethical regulations through the publishing platforms, and form a virtuous circle of observing research ethical regulations.
Key words: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research ethical codes, ethical review, informed consent, protection of rights
稿件編号:201911230001;作者第一次修改返回日期:2020-02-11;作者第二次修改返回日期:2020-03-09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社科计划一般项目“托育机构照护质量对0~3岁婴幼儿发展的影响研究”(编号:SM202010028009)
通讯作者:洪秀敏,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E-mail:xiuminhong@163.com
[关键词] 早期教育研究;研究伦理规范;伦理审查;知情同意;权益保护
一、问题提出
判断一项实证研究是否可行和适宜,除了了解研究者在提出研究问题和进行研究设计方面的能力外,还需要知道研究者在整个研究开展过程中是否遵守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1]这一方面的考虑就是“研究伦理”(research ethics),即关于研究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2]近年来,国内研究伦理失范现象频发且受到社会普遍关注,与此同时,教育部与高校等研究机构也越来越重视学术规范,陆续出台了有关学术出版和学术规范的规定。《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加强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同年教育部科技司也把“加強科研诚信、科研伦理和科技安全教育”列为工作要点。
随着全球范围内对儿童及其发展与教育的研究兴趣的高涨,以及国际上日益对儿童参与权和受保护权的关注,有关儿童研究的伦理已然成为一个研究和实践热点。符合伦理规范和程序已成为国际早期教育学界对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并被纳入研究质量评价的标准之中;且研究的设计、实施、成果发表和传播等,都需要符合伦理规范。[3]在我国早期教育实践回归儿童、定位普惠和追求可持续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早期教育研究伦理的议题将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以进一步保证研究开展的规范性,保护研究参与者尤其是婴幼儿的切身利益和权利。在风险性与日俱增和亟须监管的研究环境中,与婴幼儿参与研究的能力的相关问题给研究人员、婴幼儿及其家人带来了新挑战。[4]早期教育研究伦理规范的重要性也因此更为凸显。
早期教育领域的实证研究通常是指针对从出生到小学以前阶段(0~6岁)所受教育的相关话题,以人(如婴幼儿、教师、家长等)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事实和证据的问题解决或现象解释。[5][6]在我国早期教育实证研究走向国际的道路上,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接触到国外的研究伦理规范,并且在发表研究成果的过程中逐步对自身研究过程中所牵涉的伦理规范进行反思,希望获得更大范围的学术认可,推动自身研究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然而,除了个别化的摸索,我国早期教育界对于研究伦理的讨论和建设仍处在起步阶段。鉴于目前国内对早期教育研究伦理的已有研究较为薄弱,配套的伦理审查制度尚未健全,我们需要从源头保障其研究伦理,开展更多相关探讨与行动尤为紧迫。因此,本文对国际已有的早期教育研究伦理规范进行分析,并归纳在早期教育实证研究过程所经历的主要阶段中应如何落实伦理规范。在此基础上,对如何设计并实施适合我国早期教育发展和学术环境的伦理规范提出了具体建议。
二、国际社会对早期教育研究伦理规范的重视与推动
1964年,世界医学协会(The World Medical Association)发布《赫尔辛基宣言》(Declaration of Helsinki),规定了将医学研究运用于人类时所需遵守的一些基本伦理原则。[7]虽然《赫尔辛基宣言》是医学领域的伦理要求,但早在20世纪40至50年代,人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也制定了相关的研究伦理方针;从20世纪60年代起,许多学科包括早期教育的研究伦理规范不断发展以适应现代研究需要,并逐步推广到所有涉及人类参与的研究当中。[8]
1979年,美国国家保护生物医药和行为研究被试者委员会(The National Commiss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Subjects of Biomedical and Behavioral Research)发布《贝尔蒙报告》(Belmont Report,即保护人类研究被试之伦理原则及方针),明确提出研究伦理应遵循“三原则”:尊重(Respect for Persons),即研究参与者被视为自主的个体,他们做出自己的决定并对其采取行动,必须保护无法做到这一点的人员(如婴幼儿、特殊需要人群)免受胁迫和伤害;善行(Beneficence),即最大化可能的好处,并尽可能减少对研究参与者的伤害,研究人员和高校都对潜在的研究参与者负有责任;正义(Justice),即应该公正地分配利益和责任,不能只是因为方便而随意从人群中抽取,应根据研究问题的要求选取研究对象。[9]
1989年,联合国正式通过《儿童权利公约》(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并于1990年9月生效,它是一项有关儿童权利保护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旨在维护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参与权和受保护权。[10]《儿童权利公约》以尊重儿童和保护儿童的立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中国于1990年正式签署该公约成为签约国,并于1992年使其得以生效执行。基于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立场和已有研究伦理的原则与规范,一些发达国家的早期教育组织率先对专业伦理与科研伦理进行了规定。 四、国际早期教育研究伦理规范的执行与监督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都设立了机构审查委员会(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IRB),以监督和审查每个研究项目在开展的前后是否做出严谨负责的伦理考虑。[34]机构审查委员会制订明确可行的研究伦理方针,并设立规范的审查程序。[35]基于这些伦理审查委员会和程序,不同学科的研究伦理规范得以严格落实。违反研究伦理的行为不仅会对研究对象带来伤害,还会对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声誉造成不利影响。奥布里(Aubrey)等学者认为教育研究者在研究的不同阶段面临着不同的伦理要求,包括在研究设计、文献检索、研究工具研发、实地工作(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研究结果的撰写和传播等阶段,他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36]在执行早期教育研究伦理规范时,一般会经历三个主要阶段,分别是研究设计阶段、研究开展阶段和研究成果的撰写与传播阶段。[37][38]
(一)对研究者开展研究前的伦理审查
在进行任何数据收集之前,高校和科研机构应要求研究人员在获得伦理许可之后,才能进行涉及人类的任何研究。高校的机构审查委员会会对不同研究者所提交的伦理申请表格进行审查,主要是按照研究伦理规范的条目,对相应的研究项目所涉及的伦理行为进行排查,对于审查不予通过的申请会给予相应的整改建议,确保研究项目的设计严格符合倫理规范的内容,将违反科研伦理的潜在行为提前终止在研究项目执行之前。
为了充分保护研究参与者的利益,也为了符合机构审查委员会的研究伦理要求,研究者必须在秉持自愿参与的原则下,采用适当的方式(如邀请信)明确告知研究参与者(如托育机构或幼儿园的管理者、教师、家长和婴幼儿)关于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过程的相关信息。在“知情”的情况下收集他们的参与意愿,即让他们自主决定是否愿意参与到研究中。绝不能有任何形式的强迫个体参与研究的情况,且参与者有随时终止和退出研究的权利。表2列出了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审查委员会关于涉及人类被试研究的知情同意书里必须呈现的内容。[39]
当研究对象是婴幼儿时,则需要采用有意义的、对婴幼儿友好的方式获取他们的知情同意。在选取被试时,除非有特定的研究需要,应保证平等对待原则,允许纳入不同特点和不同背景的参与者;采取措施应对特定群体取样的困难,避免研究设计出现某个群体占优势的现象。
(二)对研究者开展研究中遵守伦理规范的支持与监督
为了进一步帮助研究者在研究中严格遵守研究伦理规范,高校的机构审查委员会会提供给研究者相应的联系方式,方便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随时咨询更多的伦理细节。此外,高校机构审查委员会一般会要求研究者将相关的文档记录做妥善保存,为后期的任何伦理检查程序提供必要的佐证资料。所有进行中的研究项目的负责人都必须向委员会报告有关该项目的任何修订和新信息。在研究过程中发生的与研究方案或合规性事件的任何偏离,可能对任何参与者的权益产生不利影响,应在首次意识到该事件后尽快向机构审查委员会报告。每个研究项目的伦理许可是有时间限制的,通常最初会授予2~4年不等;如需延长许可时间,应再次申请伦理审查。
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必须自觉严格遵守高标准的伦理规范,并对知情同意书等资料做好留存,以备后期检查之用。研究的严谨性既体现于其理论支撑和文献来源,又体现在其研究设计和实施中。在实地收集数据(如观察、测查、调查、访谈等)时,应充分尊重研究参与者,禁止一切可能给婴幼儿带来伤害的行为,尽可能把给婴幼儿等研究对象带来的干扰、压力和紧张等降至最低;如有条件,可以给予参与者一定程度的适宜回报以回馈其对研究的贡献。研究人员需要听取参与者对研究过程的反馈,并以适当的方式向参与者公布研究结果。收集数据时,研究人员仍然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如纳入新的参与者或参与者有疑惑时)向潜在参与者说明研究的目的和过程,对参与者不理解的地方进行细致解释。在研究进行过程中,研究人员应尽可能营造安全的氛围,允许参与者随时、无条件、无惩罚地退出研究。从研究数据的收集、分析到研究结果的发表,研究人员需要全程保证参与者的匿名和隐私,把收集到的数据放置于安全的地方,并且明确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流程以及相应的保密措施。数据保护须有明确的操作,诸如纸质数据(如问卷、文件)如何保存、电子数据(如录音、录像)如何加密,以及在分析数据时,应该明确由谁负责使用数据、谁才能获取部分或全部数据,保证责任落实到人。同时,要提高研究过程的透明度,保证研究的可质询性,也给予参与者适当的质疑研究的权利,保证研究人员和参与者之间的权力对等,而非自上而下、或直接或间接的强迫关系。如果研究给参与者或者其他人员造成了伤害或不良后果,研究人员需要诚实地公布和披露,并对披露原因和具体表现进行文档记录。
(三)在研究成果的撰写和传播中汇报伦理规范的遵守状况
在数据收集和分析之后,研究人员一般会产出不同形式的研究成果,包括论文、著作、专利等。在研究成果中,研究者需要以书面形式列出该研究所获得的资助来源、是否与相关机构和人员存在利益冲突等。在研究方法部分,一般需适当地呈现研究人员的伦理考虑,例如,一位早期教育学者在其发表在国际期刊上的实证研究报告中是这样解释数据收集和分析的伦理程序的:
“在数据收集和分析过程中,参考了研究人员所在大学发布的研究诚信政策和人类研究伦理委员会的操作指南和程序。该研究项目已在数据收集之前提交至大学伦理委员会并获批准。……所有可用的课程文件——例如每所幼儿园的课程专题论文、幼儿园编写或出版的相关论文、园本课程指南和活动计划——均由研究人员在园长和教师的知情同意下收集。此外,为了理解领导者的信念是如何在实践中实施的,研究人员在提前通知并得到园长和教师的同意的情况下,对每所幼儿园都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非参与式观察。”[40]
高校的机构审查委员会会严格要求研究者在研究成果的撰写和传播中,应坚持对参与者权利的尊重和保护,特别注意对敏感信息的保护。任何可识别的个人信息,未经当事人同意不得进行传播(包括出版和汇报等),应采用匿名或化名等保护手段。如有任何公开真实信息的决定,都必须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且必须事先获得相关参与者的知情同意。在知识产权上,不得出现抄袭盗取等涉及利益纠纷的现象,合作者之间需要达成出版共识。在传播的过程中,既要使用适宜的沟通方式和语言表达,又要兼顾信息的准备性和可靠性。研究成果应有助于推动早期教育政策和实践的发展,并增加或拓展相关领域的知识。国际上,儿童发展研究和早期教育研究一般遵循美国心理协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简称APA)的学术出版物在科学传播上的规定,[41]以统一和严谨的方式去系统地实现研究成果的科学写作与分享,方便读者的学术阅读和理解,促进知识的高效传播。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国际期刊明确要求作者在论文当中说明研究所执行的伦理规范情况,尤其是欧洲早期教育研究协会(EECERA)要求所有提交至其出版平台(图书、期刊、会议等)的学术成果须执行上文所述的《早期教育研究人员的伦理纲要》,并在文中给予明确标注或说明。所有不符合伦理规范的成果,可能无法获得专业组织的认可和公开;而对于违反科研伦理的惩处,则由高校或科研机构内部相关机构予以负责。 五、對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伦理规范的执行是研究中一项复杂且十分重要的程序。然而,学界围绕这一议题的讨论较少,研究伦理的执行停留在个体自觉的层面,伦理规范尚未在中国早期教育研究领域得到系统建立和实现。“我们需要吗?”甚至成为学界对建立规范的研究伦理审查制度存在的疑虑。早期教育研究的出发点是促进学龄前儿童教育实践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婴幼儿和家长在内的利益相关群体,因此,早期教育研究开展前及开展过程中的伦理操守必然是保护婴幼儿等相关群体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一环。除了依靠研究人员内在的伦理意识和自律,还需要外在的规范。对研究伦理规范的执行,除了能真正尊重参与者的权利、保护其切身利益,还能推动公众对研究的尊重、对研究者的信任,提升早期教育研究领域的专业性。[42]基于对国际上研究伦理规范的相关基本内容与成熟经验,应加快推动我国早期教育研究伦理规范及相关程序的建立与实施。
第一,依托课题设立部门和相关学会组织建立早期教育研究的伦理规范,引领行业伦理规范自律。从国际经验上看,依托行业学会研究制订伦理规范,在早期教育研究的学术训练、学术研究审查程序和引领行业自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我国应借助国家、省市规划课题管理部门和相关的专业组织,尽快组织有关专家开展调研与设计,围绕如何尊重和保护研究对象,全面覆盖早期教育研究伦理的基本要素,推动建立我国早期教育研究需要遵循的学术规范、科研伦理以及职业伦理,逐步让每一位从事早期教育研究的研究者都能拥有规范的学术行为和遵守专业伦理的自觉。
第二,尽快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设立早期教育研究伦理审查制度,开展科研伦理教育。高校和科研机构应率先引领学术伦理规范,建立伦理审查委员会,并将早期教育研究伦理审查纳入相应的研究申报和实施审核程序当中,让伦理规范成为研究设计、开展与报告所不可或缺的一环。科研伦理审查应以服务研究人员为核心价值取向,审查程序应该同时兼具严谨性、透明度和高效性,切实保障研究对象和研究人员的利益。同时,研究规范与审查程序的可持续性运作离不开对早期教育研究人员(尤其是刚刚步入该领域的研究人员)所开展的科研伦理教育。高校应在早期教育和儿童发展等相关学科的各层次人才培养中开展科研伦理教育,从而提升其伦理规范意识与行为。教育内容应有效涵盖研究伦理的价值、原则、审查程序及失范的后果,并在研究人员学业及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强化。
第三,学术刊物应加强对学术发表的伦理审查,从而提升早期教育研究人员的伦理规范意识与行为。国内学术刊物应审查成果发表所应遵守的伦理规范,包括注明研究的资助方和在研究中做出贡献的人员、对研究对象的信息进行保密、尊重知识产权、遵守学术写作规范等。另外,在研究方法部分应要求作者适当描述其在研究过程中的伦理考虑,如获取研究对象(园长、教师、家长等)的知情同意书、了解婴幼儿的参与意愿、对敏感信息或隐私进行保护、评估及避免研究所带来的潜在风险等,让研究人员真正践行早期教育研究的伦理规范。通过出版社、杂志社等成果发表平台严加控制,严格筛除不符合伦理规范的成果,从科研成果的终端制止违规的研究行为,从而形成遵守科研伦理规范的良性循环。
注释:
①绘本由三大部分组成,即研究话题及背景信息、研究过程及与幼儿被试有关的细节,以及最后供幼儿选择是否参与研究的页面。绘本可以通过平板电脑或以纸质方式呈现给幼儿。
②外部审查旨在为研究过程中的参与者、研究者和伦理委员会提供机会以审查研究开展所涉及的伦理问题。
参考文献:
[1][36]AUBREY C, DAVID T, GODFREY R, et al.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al research: issues in methodology and ethics[M]. London: Routledge Falmer Press,2000:156-168.
[2]FLINDERS D J. In search of ethical guidance: constructing a basis for dialogue[J]. Qualitative Studies in Education,1992,5(2):101-115.
[3]SARACHO O N. Handbook of research methods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eview of research methodologies, Volume I[M]. Charlotte: 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2015:7-20.
[4]DANBY S, FARRELL A. Accounting for young children’s competence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new perspectives on research ethics[J]. The Australian Educational Researcher,2004,31(03):35-49.
[5]袁振国.实证研究是教育学走向科学的必要途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03):4-17.
[6]FARRELL A. Ethical research with children[M]. 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Press/McGraw-Hill, 2005:166.
[7]World Medical Association. WMA Declaration of Helsinki-ethical principles for medical research involving human subjects[EB/OL].(2018-07-09)[2019-12-22]. https://www.wma.net/v policies-post/wma- [24]DIENER E, CRANDALL R. Ethics in social and behavioral research[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8:6-38.
[25]LEVINE R J. The nature and definition of informed consent in various research settings[EB/OL].(1975)[2019-12-20]. https://videocast.nih.gov/pdf/ohrp_appendix_belmont_report_vol _2.pdf.
[26]ROUSE E. How infant massage enhances pedagogical attachment in families facing challenging circumstances[D]. Wolverhampton: University of Wolverhampton,2018:156-158.
[27]GREENE S, HOGAN D. Researching children’s experiences[M]. London: Sage,2005:61-86.
[28]FLEWITT R. Conducting research with young children: some ethical considerations[J].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2005,175(6):553-565.
[29]ETHERINGTON K. Ethical research in reflexive relationships[J]. Qualitative Inquiry,2007,13(5):599-616.
[34]杜丽姣,边霞.美国教育研究伦理审查制度及启示[J].教育科学,2016,32(5):87-91.
[35]BROWN P U. Teacher research and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s[J]. Journal of Early Childhood Teacher Education,2010,31(3):276-283.
[38]CASTLE K. Early childhood teacher research: from questions to results[M]. London: Routledge, 2012: 63-65.
[39]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 of the University of Florida. Informed consent document-template[EB/OL].(2019-01-21)[2019-12-20]. http://irb.ufl.edu/irb02/informed-consent-instructions-procedures/samples.html.
[40]YANG W. Moving from imitation to innovation: exploring a Chinese model of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 leadership[J]. Contemporary Issues in Early Childhood,2019,20(1):35-52.
[41]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Publication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Sixth Edition)[M]. Washington: The Author,2010:3-8.
[42]DIENER E, CRANDALL R. Ethics in social and behavioral research[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8:6-38.
International Ethical Codes of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Evolution and Implications
Weipeng Yang,1 Li Luo,2 Xiumin Hong3
(1S R Nathan School of Human Development, Singapore University of Social Sciences, Singapore 599494 Singapore; 2College of Preschool Education,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 China; 3Faculty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has attached importance to and promoted the ethics of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for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The Code of Ethics released by the British Association for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in 2011 and The Ethical Code for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ers released by the Europea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in 2014 systematically proposed the basic norms to be followed to respect and protect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all research objects, researchers, funding organizations, research communities, and human society, which have a broad and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global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When implementing the ethics of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it generally goes through three stages: research design, research implementation, and writing and dissemination of research results. Chinese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ers should actively seek the informed consent of young children and other participants and understand their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carry out reflective practice of ethics, and start to design and implement the locally appropriate ethical codes in research.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s such as academic groups or associations should formulate research ethical regulations that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ooperate with ethics review committe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such as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to ensure the supervision of research behaviours.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cademics can strictly screen out outputs that do not conform to ethical regulations through the publishing platforms, and form a virtuous circle of observing research ethical regulations.
Key words: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research ethical codes, ethical review, informed consent, protection of rights
稿件編号:201911230001;作者第一次修改返回日期:2020-02-11;作者第二次修改返回日期:2020-03-09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社科计划一般项目“托育机构照护质量对0~3岁婴幼儿发展的影响研究”(编号:SM202010028009)
通讯作者:洪秀敏,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E-mail:xiuminho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