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人群里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fang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个习惯独自静处,也能够接受热闹的人,虽然我更喜欢像植物那样活着,但是我永远知道自己其实一直走在人群里,哪怕三五成群,也是我离不开的群。我其实很难去过那种真正厌世、避世的生活,身体可以独来独往,但是如果那颗心长时间找不到朋友,找不到爱和温暖,这才是我真正忍受不了的大事情。我喜欢回声,认为人生就是一种呼唤、寻找、倾听回声的过程,一颗心发出爱的声音,被另一颗心接收到,它没有把声音消灭掉,而是不走样地交还给你。你听到了,你就有了信心和勇气。如果长时间得不到回应,你就会慌,就会变得很空很空,觉得一切都没有了意义。而仅仅只有自己。只能是久久的沉寂,空空的落寞,紧紧的干枯。所以只要有一个朋友,一个彼此爱着的人,我就觉得自己有一个群,是一个群中的人,就会快快乐乐地成长,结结实实地抽穗子,觉得人活着终归是有幸福的。
  有人说,人要活到点子上。当然,不能什么都是点子,否则生活和人生就没有要害了。我认为,人在保持独立自由的同时,要喜欢走在人群里,至少有一个特别值得你爱的人和你同行——这就是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点子”。
  如果处处都有爱和温暖、信任和尊重,一个人走在人群里当然很容易,困难在于我们常常会遇到相反的东西,比如恨和冷漠、怀疑和欺辱,这些东西有时候给人的感觉比前者还厉害,给人的阻力更大,让一些人不由自主地想退回去,退到只有一个人的状态,失去进入群体的兴致和韧性。
  我也曾经是这样,直到退无可退,一个人独对茫茫戈壁时,我才恍然明白,我还是离不开哪怕一个最小最小的群。对于我来说。群越大,进入的困难也越大,可是再小的群也是养鱼的池子,养花的土壤,养自由之风的空气,甚至是治疗创伤的良药。我不奢望拥有一个豪华强大的群,我只要一个小小的、稍稍懂我的、彼此能够自然相处简单往采的群就行了。我在为沙漠退的时候,其实也在为绿洲退,我也不能将北风从地面剔除出去,那么我就要找一个可以共同拾柴、一起点燃篝火的人。
  我不能因为曾经被玫瑰的利刺伤害过,而躲避任何一朵花,正如人间花朵的芬芳是永远存在的。利刺的危险也是永远存在的一样。哪怕利刺再多,我也无法做到每时每刻“如如不动”。作为一个人,我永远地走在路上,凡所遭遇都很难一厢情愿地去选择取舍。我遇到阳光,也会遇到阴影;我遇到寂静,也会遇到喧哗;我遇到抚慰,也会遇到伤害,所以最大的改变在自身,最大的自由在内心。我需要在哭的时候变得更懂得笑,在脆弱的时候变得更趋向坚韧,在怀疑的时候变得更能够珍惜。自己疼痛过了,才会学着不忍把尖刺指向他人,而“不忍”正是我可以走进一个小小群体的通行证。因为“不忍”,我们彼此给对方留足了空间,保留了应有的自由,也使我能够在最孤单、最无望的时候听到一个珍贵的回声。
  受伤了,与其一个人躲起来既当伤员又当医生,不如学会在人群中疗伤,因为人群给你带来了伤,也会有人来给你疗治,哪怕只是孤独带来的疲惫,也要在跟人的回声中缓解。一个小小的群,也是神奇和必要的。
  走在人群里,不是为了阴影,而是为了光亮;不是为了哭,而是为了笑;不是为了伤害,而是为了相互的疗治,更是为了一个悟:只有光亮、笑和相互的爱与温暖,才是人内心深处最需要、最不孤独、最永恒不变的源泉和力量。面对这个复杂而庞大的世界,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新生如孩子,用清澈的眼睛看眼前眼后、寻找并走向人群,正是因为有了爱和温暖、信任和尊重的回声,“这个时候的我又重新变回一个婴儿,乌黑的眼珠看着世界并且再次爱上了它”。
  编辑 邱文瑾
其他文献
情感,是生命最动人的元素  一位母亲一直反对孩子看那种“有抒情倾向的文章和书籍”。翻开一本书,只要看到一段“感情流露太强的文字”,她就决不允许把它放到家里的书架上,更不允许孩子沉浸其中。她喜欢孩子去阅读理论性质的书籍,包括杂文、时评之类的文章,而诸如跟数学、物理、化学相关的书籍,她在购买和推荐时几乎称得上毫不犹豫……  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她认为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里,一个人太有感情不是什么好事
说来凑巧,王亮自己也没想到,刚上初中就会遇到这样一个高矮胖瘦都和自己差不多的人,更让人惊奇的是他叫王小亮,一字之差啊!成绩,也是一字之差:王亮第一,王小亮第二。  所以,两个人都开始彼此关注,没有理由地成为了好朋友。  课上,两个小伙子的眼睛瞪得滴溜圆,总是能和老师的节奏合上拍。课堂里一旦有哪个难点出现,同学们面面相觑的时候,他们俩中的一个,必是及时出现,三下五除二将其化解,如此,带动得整个课堂总
素心者,若佛。  这样的人一低眉,你就投降了。人在活到复杂之后,很容易向这个世界的简单心悦诚服。就像,在垂暮之时俯首一个稚童,回看生命原始的纯净一样。  有时候,不必千里万里,去深山幽谷寻找安静,也不必焦头乱额,去名寺古刹寻求解脱,浮躁的时候,置身于活得简静的人堆里,内心自会清凉。  在活到最恶俗最无聊的时候,能遇上一个对的人,简直就是命运的一种恩赐。  没人把你怎么样了,人生的好多疲惫,是自己追
弘一大师是力主与人相处不言人过的。他说:“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由此可见,做人是不該随便说人过的。  气象学家竺可桢努力践行“不论人过”。他曾担任浙江大学校长,从不夸己长,更不言人过,一贯以“只问是非” 的科学精神对待别人、对待教授,留给人们的印象是非常美好的,也是“温厚光辉”的。  该校教授费巩,极有才子气,一度对竺可桢不满。开教务会时,他当面冷嘲热讽竺可桢:“我们的竺校长是学气象的,只
他是一位聪明而又乖巧的男孩,家住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自打他出生那天起,妈妈就发誓要把他培养成世界尖端人才。因此,男孩还没有上幼儿同,妈妈就忙着给他报特长班,请家教。妈妈的理由是:不能让儿子输在起跑线上。  男孩知道妈妈的良苦用心,很努力,也很勤奋。从幼儿同到小学毕业,男孩一直是妈妈的骄傲。每次考试,男孩的成绩总是稳居全校第一。男孩的成功更加坚定了妈妈的信念:儿子是最优秀的,一定要让最优秀的儿子考上
故乡这个概念有点老了。或者说,有点陈旧了。尤其对于城市人来说,这个带有泥气息的概念,就像草鞋、马灯、谷场、石碾一样,与现实脱节,似乎该陈列进光线昏暗的博物馆了。记忆无法对现实提供实际的援助,故乡能给予远足的游子的,不过是风雨兼程之际一缕温情的慰藉。随着交通工具的发达、流动人口的递增,现代人对从一块地域迁徙到另一块地域,已远远不如唐诗宋词里的古人那么敏感了,乍暖还寒的怀乡症似乎快在城市的高楼广厦间绝
对于许多人来说,害羞是造成很多不快的原因。不管什么样的人,都说自己是害羞的。害羞的人易焦虑、自我意识强。也就是说,他们极度关心自我的外表和举止。他们的头脑经常会被一些烦恼的想法所搅扰。我给人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呢?他们喜欢我吗?我看起来是不是像个傻瓜啊?我长得很难看。我穿的衣服一点儿也不吸引人。很显然,这样的不安感受会对人产生负面影响。一个人的自我概念是在他/她的言行举止中反映出来的,而一个人的行为方
“妈!从今天起,您就是我妈,我就是您儿子!”赵庆珍“咚”的一声跪在程秀莲面前。“妈,就让我给您养老送终吧!”一颗虔诚的心瞬间凝固了时间,感动了在场所有的人。  那一年,家住徐州的赵庆珍应招入伍,成为空军某航校飞行员。与他一同入伍的还有来自邛崃的余江,两年后,两个人又一起进入飞行学院训练,恰好又分到一间宿舍。余江10岁丧父,赵庆珍13岁失母。相似的人生轨迹,让两个人成为无话不谈的兄弟。两个人约定:“
故事发生在一个美国小镇上。  约翰三十岁那年,妻子爱丽丝因心肌梗塞去世。丧妻之痛一度令他消沉,可家中还有一个六岁的儿子需要照顾。他叫吉米,妻子去世的时候,他被医生确诊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  接踵而来的噩耗,让约翰无法呼吸。如果自己不振作,唯有眼睁睁的看吉米步妻子后尘。于是,他用一个小时的时间悼念妻子,然后穿上整洁的工作服,去往曾经与妻子一同经营的果园劳作。与此同时,他花钱从镇上雇佣了一名退休的老护
步子跟大家不一樣的士兵,必有奇才  小时候,他家境贫寒,饭量却很大,读了几年书就辍学到一家钱庄做学徒。好不容易找到一家能管饱的钱庄,可是钱庄老板不久却换成了富二代,只知道吃喝玩乐,不善经营,眼看就要破产了。  一天,杭州另外一家钱庄来讨债,富二代一肚子火没处发,抬头一看,作为小学徒的他正在一旁擦拭钱庄招牌,样子很认真,一下一下地来回擦抹,就像在擦一块稀世珍宝。老板一下子火了,便撒气喝道:“谁叫你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