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总在不知不觉中从身边溜走,35年的记者岁月转瞬即逝。回首身后,一串串足迹清晰而深刻,印在了天山南北太行上下,也印在了黄河淮水伏牛大别,更印在了生于斯长于斯的古城安阳。当退休的脚步渐行渐近,人生的沉淀也日趋盈满,一种责任驱使自己有必要将经历和感悟写出来,这不仅对自己是个总结提高,对关心、帮助、支持过自己的人是种回报,对青年记者和通讯员朋友想必也会有所裨益。
创业离不开艰苦奋斗,意外地做了记者,且拥有了不错收获
1970年8月,兰州大学5年的校园生活结束了,组织分配我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作。按当时的政策和规定,大学毕业生要先接受部队的“再教育”,我被分到驻疆空九军“五·七”干校,一年后又正式分配到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做了一名记者。在大学我就读的是政治经济学专业,从没想到会与新闻结下不解之缘。新疆工作8年使自己逐渐成熟起来,人生定位也更加求实和准确。随后,我调回了河南,在河南日报社农业处做编辑。20世纪80年代初正值大张旗鼓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我没有谋求官位,也没有留恋大城市,而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主动申请下基层,到安阳记者站当记者。这样不仅能在采访一线发现和写出鲜活的新闻,还可以照顾生活在家乡的妻儿老小。
在自己的家乡驻站,并没有影响对批评报道的采写,而是怀着对父老乡亲的深厚感情,更加关注民生,为人民的利益鼓与呼。譬如,《林县强行集中土地引起轩然大波》、《安阳城乡“客运战”说明了什么?》、《“一把手”不能一手包办》、《工伤认定咋恁难》等,都写出了人民群众心灵深处的声音。
进入中年后,我已不满足仅做一个历史记录者的角色,而是锁定了新的目标——力争写出几篇有发现力的作品,做一个社会进步的积极推动者。围绕这一标尺,我备尝艰辛,在新闻的田野里撒播耕耘,终于有了一份不错的收获。
1992年11月11日在《河南日报》发表了《红旗渠成为旅游胜地》的报道,首次公开提出了红旗渠继引水灌溉和艰苦奋斗教育功能之后的第三种功能——利用其地处太行山的自然景观和政治上的知名度,大力发展旅游事业。编辑部评报称这是红旗渠报道的一次新突破。
1999年7月20日在《河南日报》上发表了《林州争注“红旗渠”商标》的报道,鲜明地提出了红旗渠的无形资产问题,这对于人们举一反三,解放思想,搞好经济等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这篇报道摘取了全国新闻界年度综合性新闻作品最高奖——“中国新闻奖”(第十届)。
写于2001年的记者来信《要写好叫响殷墟旅游这篇大文章》,启发人们围绕历史开发财富,并引起了省、市领导的重视,有力地推动了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及安阳市的旅游业。
写于2004年的通讯《发现渔洋村,保护渔洋村》,率先揭秘了浓缩6000年村落文明史的安阳县渔洋村,引起全国媒体的关注及中央有关领导同志的批示。
写于2005年的报道《安阳:文化“引擎”搅动兴市春潮》,以殷墟“申遗”、红旗渠精神巡展、筹建文字博物馆等三个方面的过硬事实,令人信服地向读者展示了安阳的城市个性和独特魅力……
驻安阳记者站取得的佳绩多次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表扬。2006年1月,安阳市委、市政府致信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编委,赞扬驻安阳记者站是个团结战斗的先进集体,为宣传安阳作出了突出贡献。
“将在外”责任重大,记者站远离编辑部,更要发扬团队精神
驻地记者站有着自己的特殊性,除了必须遵守新闻工作者的一些共同准则外,还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与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关系。记者与地方领导都姓“共”,总体目标一致,应当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密切关系。特别是报社的许多工作都靠地方的支持,加强与地方领导的联系和沟通,显得尤为重要。但二者毕竟分工不同,职责不同,能保持淡淡的友谊也很不错。距离也是一种美,记者适当超脱点,更有利于实现媒体的客观公正性。
人才问题。人才兴,则事业兴,记者站虽小也概莫能外。由于受机构、编制、权限等因素的制约,记者站在吸纳人才方面难度不小,安阳记者站为此想了不少办法。作为站长,我不仅倾力配合报社和有关部门,把德才兼备的年轻同志正式调入记者站,还与地方有关单位协商,先后借调了一些通讯员到记者站帮助工作。这些青年同志生机勃勃,带来了朝气,带来了活力,既弥补了记者站人手不足的缺陷,也为地方培养了写作人才,取得了一举两得、互利双赢的效果。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这就是团队精神。有些人认为,驻地记者站仅有几个人,分散活动居多,自主性、独立性强,是否协调团结并不是很重要。其实,记者站人少事多,任务繁重,特别是媒体间竞争激烈,有些任务光靠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在这种情况下,更应当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发挥合力作用,团结一致把工作搞好。
俗话讲:“买卖好做,伙计难处。”意思是说人与人在一起工作时很容易产生矛盾。安阳记者站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坚持了3条: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要有容人的度量;换位思考,宽以待人,设身处地多为对方着想;记人之善,忘人之过,主动消除一些矛盾和隔阂。这3条,核心的东西是“和为贵”。当然,团结要讲原则,和风细雨式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还是必要的,一味忍让和过度宽容于事无补。正是这种弘扬集体主义的团队精神,使安阳记者站建起了比较融洽和有秩序的关系,各种负面摩擦大大减少。良好的工作氛围不仅避免了内耗,有利于每个同志的身心健康和自身潜能的发挥,而且也为进一步构建和谐记者站、创新型记者站创造了条件。
经历也是“财富”,通过“活着”的往事看世界,新闻感悟更深刻
回顾、总结自己35年的新闻实践,印证了这样一些道理: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在于它的人民性,记者只有实事求是,植根于群众,才能写出给时代以影响、给事业以推动、给人民以启迪的佳作;新闻的本质在于发现,记者只有着眼全局,善于学习,独立思考,才能创作出振聋发聩的新闻力作;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文章写得好,而且做人做事更要好。要德才兼备,把“德”摆在第一位;人品与文品,人品更重要。
舆论监督是防治腐败的一个重要手段,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民主与法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因此,这项工作目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批评报道政策性很强,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处理好表扬与批评的关系,批评报道宜抓典型,量不宜太多,要弘扬主旋律。二是舆论监督一定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报道不报道,什么时候报道,怎么报道,都要讲政治,看是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三是实事求是,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把握新闻的真实性。四是记者不能以无冕之王自居,要注意提高自身素质,在监督别人的同时,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
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注重学习的人注定不会成为好记者、名记者。“学习是工作的翅膀”、“选择学习就是选择进步”,这些警句名言生动地讲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如今是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必须改进学习方法,带着问题有选择地读书。同时还要认识到,实践经验的积累是更重要的学习,要用心体验生活,把感性的东西理性化,这样才能产生化学反应,实现质的飞跃。
35载倏然而过,逝去的是岁月,留下的是感悟,沉淀的是精华,收获的是真谛。就算是敝帚自珍吧,收拾这些人生的珍宝,将其珍藏在自己的“谷仓里”,让往事继续“活着”,通过这些“活着”的往事看世界,灵魂得到升华,分析问题更加透彻,一种欣慰、富有和幸福的感觉便荡然在心胸之间。
编校:张红玲
创业离不开艰苦奋斗,意外地做了记者,且拥有了不错收获
1970年8月,兰州大学5年的校园生活结束了,组织分配我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作。按当时的政策和规定,大学毕业生要先接受部队的“再教育”,我被分到驻疆空九军“五·七”干校,一年后又正式分配到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做了一名记者。在大学我就读的是政治经济学专业,从没想到会与新闻结下不解之缘。新疆工作8年使自己逐渐成熟起来,人生定位也更加求实和准确。随后,我调回了河南,在河南日报社农业处做编辑。20世纪80年代初正值大张旗鼓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我没有谋求官位,也没有留恋大城市,而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主动申请下基层,到安阳记者站当记者。这样不仅能在采访一线发现和写出鲜活的新闻,还可以照顾生活在家乡的妻儿老小。
在自己的家乡驻站,并没有影响对批评报道的采写,而是怀着对父老乡亲的深厚感情,更加关注民生,为人民的利益鼓与呼。譬如,《林县强行集中土地引起轩然大波》、《安阳城乡“客运战”说明了什么?》、《“一把手”不能一手包办》、《工伤认定咋恁难》等,都写出了人民群众心灵深处的声音。
进入中年后,我已不满足仅做一个历史记录者的角色,而是锁定了新的目标——力争写出几篇有发现力的作品,做一个社会进步的积极推动者。围绕这一标尺,我备尝艰辛,在新闻的田野里撒播耕耘,终于有了一份不错的收获。
1992年11月11日在《河南日报》发表了《红旗渠成为旅游胜地》的报道,首次公开提出了红旗渠继引水灌溉和艰苦奋斗教育功能之后的第三种功能——利用其地处太行山的自然景观和政治上的知名度,大力发展旅游事业。编辑部评报称这是红旗渠报道的一次新突破。
1999年7月20日在《河南日报》上发表了《林州争注“红旗渠”商标》的报道,鲜明地提出了红旗渠的无形资产问题,这对于人们举一反三,解放思想,搞好经济等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这篇报道摘取了全国新闻界年度综合性新闻作品最高奖——“中国新闻奖”(第十届)。
写于2001年的记者来信《要写好叫响殷墟旅游这篇大文章》,启发人们围绕历史开发财富,并引起了省、市领导的重视,有力地推动了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及安阳市的旅游业。
写于2004年的通讯《发现渔洋村,保护渔洋村》,率先揭秘了浓缩6000年村落文明史的安阳县渔洋村,引起全国媒体的关注及中央有关领导同志的批示。
写于2005年的报道《安阳:文化“引擎”搅动兴市春潮》,以殷墟“申遗”、红旗渠精神巡展、筹建文字博物馆等三个方面的过硬事实,令人信服地向读者展示了安阳的城市个性和独特魅力……
驻安阳记者站取得的佳绩多次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表扬。2006年1月,安阳市委、市政府致信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编委,赞扬驻安阳记者站是个团结战斗的先进集体,为宣传安阳作出了突出贡献。
“将在外”责任重大,记者站远离编辑部,更要发扬团队精神
驻地记者站有着自己的特殊性,除了必须遵守新闻工作者的一些共同准则外,还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与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关系。记者与地方领导都姓“共”,总体目标一致,应当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密切关系。特别是报社的许多工作都靠地方的支持,加强与地方领导的联系和沟通,显得尤为重要。但二者毕竟分工不同,职责不同,能保持淡淡的友谊也很不错。距离也是一种美,记者适当超脱点,更有利于实现媒体的客观公正性。
人才问题。人才兴,则事业兴,记者站虽小也概莫能外。由于受机构、编制、权限等因素的制约,记者站在吸纳人才方面难度不小,安阳记者站为此想了不少办法。作为站长,我不仅倾力配合报社和有关部门,把德才兼备的年轻同志正式调入记者站,还与地方有关单位协商,先后借调了一些通讯员到记者站帮助工作。这些青年同志生机勃勃,带来了朝气,带来了活力,既弥补了记者站人手不足的缺陷,也为地方培养了写作人才,取得了一举两得、互利双赢的效果。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这就是团队精神。有些人认为,驻地记者站仅有几个人,分散活动居多,自主性、独立性强,是否协调团结并不是很重要。其实,记者站人少事多,任务繁重,特别是媒体间竞争激烈,有些任务光靠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在这种情况下,更应当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发挥合力作用,团结一致把工作搞好。
俗话讲:“买卖好做,伙计难处。”意思是说人与人在一起工作时很容易产生矛盾。安阳记者站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坚持了3条: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要有容人的度量;换位思考,宽以待人,设身处地多为对方着想;记人之善,忘人之过,主动消除一些矛盾和隔阂。这3条,核心的东西是“和为贵”。当然,团结要讲原则,和风细雨式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还是必要的,一味忍让和过度宽容于事无补。正是这种弘扬集体主义的团队精神,使安阳记者站建起了比较融洽和有秩序的关系,各种负面摩擦大大减少。良好的工作氛围不仅避免了内耗,有利于每个同志的身心健康和自身潜能的发挥,而且也为进一步构建和谐记者站、创新型记者站创造了条件。
经历也是“财富”,通过“活着”的往事看世界,新闻感悟更深刻
回顾、总结自己35年的新闻实践,印证了这样一些道理: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在于它的人民性,记者只有实事求是,植根于群众,才能写出给时代以影响、给事业以推动、给人民以启迪的佳作;新闻的本质在于发现,记者只有着眼全局,善于学习,独立思考,才能创作出振聋发聩的新闻力作;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文章写得好,而且做人做事更要好。要德才兼备,把“德”摆在第一位;人品与文品,人品更重要。
舆论监督是防治腐败的一个重要手段,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民主与法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因此,这项工作目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批评报道政策性很强,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处理好表扬与批评的关系,批评报道宜抓典型,量不宜太多,要弘扬主旋律。二是舆论监督一定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报道不报道,什么时候报道,怎么报道,都要讲政治,看是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三是实事求是,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把握新闻的真实性。四是记者不能以无冕之王自居,要注意提高自身素质,在监督别人的同时,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
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注重学习的人注定不会成为好记者、名记者。“学习是工作的翅膀”、“选择学习就是选择进步”,这些警句名言生动地讲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如今是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必须改进学习方法,带着问题有选择地读书。同时还要认识到,实践经验的积累是更重要的学习,要用心体验生活,把感性的东西理性化,这样才能产生化学反应,实现质的飞跃。
35载倏然而过,逝去的是岁月,留下的是感悟,沉淀的是精华,收获的是真谛。就算是敝帚自珍吧,收拾这些人生的珍宝,将其珍藏在自己的“谷仓里”,让往事继续“活着”,通过这些“活着”的往事看世界,灵魂得到升华,分析问题更加透彻,一种欣慰、富有和幸福的感觉便荡然在心胸之间。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