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裂中子源首次打靶成功获得中子束流

来源 :科学中国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zhg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1日,位于广东东莞的国家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科研团队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国散裂中子源于8月28日首次打靶成功,获得中子束流。这标志着散裂中子源主体工程顺利完工,进入试运行阶段。
  据悉,散裂中子源预计于2018年春全部完工并正式对国内外用户开放,建成后,将成为发展中国家的第一台散裂中子源,并成为继英国散裂中子源、美国散裂中子源和日本散裂中子源之后的世界第四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它的建成将大幅提升中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水平。散裂中子源具有探测物质磁性、探测核位置、探测工程大试样以及探测物质里的动态过程等特点,在材料科学和技术、生命科学、物理、化学化工、资源环境、新能源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將为我国产生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供有力支撑,为解决国家可持续性发展和国家安全战略需求的许多瓶颈问题提供先进平台。
  。
其他文献
学习鱼类,人类制造了潜水艇;学习鸟类,人类制造了飞机;学习荧火虫,人类制造了荧光灯??自然界的生物经过亿万年的进化形成了许多卓有成效的识别、导航、生物合成、能量转换、控制反馈等完美的功能,其精巧性、灵敏性及高效性等诸多优点令人惊叹。从自然界获得灵感,通过对生物特殊功能的模仿,实现材料的智能化设计,为人类提供最可靠、最灵活、最高效、最经济的接近于生物系统的材料,造福人类,也是仿生学的真正魅力。而师法
7月1日至2日,第三届合成生物学青年学者论坛在沪举行,40余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合成生物学领域知名青年学者围绕合成生物学的最新前沿热点议题,如基因组合成与编辑、元件与底盘设计、线路设计和动态调控、代谢工程、基于基因和细胞的疾病治疗、环境修复、新技术与理论、生物安全与伦理等进行了研讨与交流。  此次论坛由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中科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
近日,从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司获悉,我国地质资料已进入数字化管理时代,馆藏数字化地质资料共计49.9万档1497万件,数字化率超过99%,实现了纸质地质资料向数字地质资料的历史性跨越,并且我国地质资料数字化程度已经超过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  实现数字化后,网络服务成为最主要的服务方式,馆藏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了远程服务、综合分析和信息共享,资料搜索查阅变得更容易,为查阅者节
为更好地发挥金砖国家科技创新合作在发展中国家的引领示范作用,为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和金砖国家科技创新部长会提供支撑,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日共同发布了《金砖国家黄皮书:金砖国家综合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17)》。  报告显示,金砖国家年研发投入约占全球的17%;高技术产品出口额近6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的28%;科技期刊论文发表量达59万篇,约占全球的27%。金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