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婴儿肝炎综合征是指1岁以内婴儿(包括新生儿)由不同病因引起,主要以黄疸、肝功能损害、肝或脾大的一组症状。婴儿肝炎患者发生重症肝炎较多,病情危重,病死率高。而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KN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关键词】 干扰素;婴儿;肝炎综合征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536-01
近年研究认为婴儿肝炎综合征是由某种病原使围生期感染造成之生理性胆汁淤滞的增强与延续,肝活检可见肝细胞多核巨细胞化和炎症改变。引起此征的病因有:①感染性:有病毒性感染,如巨细胞病毒(cmv)、肝炎病毒、eb病毒、风疹病毒、肠道病毒等。②先天性代谢异常性疾病:如肝豆状核变性、半乳糖血症、果糖不耐受性等。③肝内或肝外胆道异常:如先天性胆道闭锁。
2005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共收治婴儿肝炎综合征(简称婴肝)544例。自2005年以后,加用干扰素治疗。现从2005年以前的病例中抽出资料完整的治愈肝20例(下称对照组),现从2005年以后的病例中同样抽出20例(下称治疗组),两组作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后,两者差异有显著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20例,其中男16例,女4例;对照组20例,男15例,女5例。两组病例均为2月-3月的小婴儿。两组病例在治疗前症状、体征及合并症基本相同。而且两组均为治愈的婴肝病人。
1.2 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婴儿期起病、黄胆、肝大和(或)肝坚和血清转氨酶值异常等四大特征[1]。
1.3 治疗方法 两组病例均给予静滴10%门冬氨酸钾镁1.5-2.0ml,7-10天为一疗程。同时静滴能量合剂、钙剂,选用对肝脏损害小的抗生素、白蛋白与血浆交替输注,同时给予肝泰乐、鲁米那口服。在此治疗的同时,治疗组的患儿确诊后及时给予人白红胞а-干扰素50万单位/日肌注,一天一次,连续7-10天为一疗程(一般只用一疗程)。两组患儿均于入院后逐日记录症状、体征的变化,每隔1-2周复查一次肝功能(包括总胆、直胆、GPT、HBsAg)。
2 治疗效果
疗效判定:饮食、大小便正常,黄胆消退,肝脾回缩,GPT降至正常为治愈,治疗组20例婴肝确诊后即给予干扰素治疗。两组治疗情况见附表。表中显示治疗组在退黄、降酶、肝脾回缩明显优于对照组,可明显缩短病程。
3 讨 论
婴肝是指婴儿期(包括新生儿期)起病、黄胆、肝大或(和)肝坚和血清转氨酶值异常等四大特征的临床综合征。20年来各地病原学检查结果,CMV是此综合征的主要病原,约占48.1-78.3%,一部分存在CMV与HBV的双重感染,这说明抗病素药物在婴肝的治疗中起着很大的作用。近二年来,我院对婴肝病人加用于干扰素治疗以后,我们在临床中体会到,婴肝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改善的时间较前缩短[2],见表1。
干扰素是一类高活性、高效应的诱生蛋白剂,具有广谱的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作用。干扰素不仅能抑制病毒繁殖,而且能提高抗体的自然抗病毒能力,能阻止病毒感染时病毒基因整合到宿主细胞DNA中去。干扰素既能控制急性感染,又能减轻由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的组织损伤,早期使用а-干扰素治疗阻断病情发展,干扰素的奏效机理主要是针对病原。我们在临床中体会到:关键是使用要早、用量要足。目前常用干扰素为а-人干扰素,系由病毒刺激白细胞产生,其性能稳定,抗病毒能力强,可以激发和增强细胞免疫和吞噬功能,一般剂量无副作用,浓度高而使用时间长,可引起乏力、恶心、呕吐等,停药后即消失。临床观察:人白细胞а-干扰素治疗婴肝,可使大部分婴肝退黄早、降酶快、肝脾回缩早,可明显缩短病程,特别显示出早期给药疗效更佳。但也有少部分病例退黄不理想,须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陈慧卿.小儿病毒性肝炎的特点[J].中国肝病防治中心,2012,9:27.
[2] 丁占涛.婴儿肝炎综合征[J].实用肝病杂志,2012,6(3).
【关键词】 干扰素;婴儿;肝炎综合征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536-01
近年研究认为婴儿肝炎综合征是由某种病原使围生期感染造成之生理性胆汁淤滞的增强与延续,肝活检可见肝细胞多核巨细胞化和炎症改变。引起此征的病因有:①感染性:有病毒性感染,如巨细胞病毒(cmv)、肝炎病毒、eb病毒、风疹病毒、肠道病毒等。②先天性代谢异常性疾病:如肝豆状核变性、半乳糖血症、果糖不耐受性等。③肝内或肝外胆道异常:如先天性胆道闭锁。
2005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共收治婴儿肝炎综合征(简称婴肝)544例。自2005年以后,加用干扰素治疗。现从2005年以前的病例中抽出资料完整的治愈肝20例(下称对照组),现从2005年以后的病例中同样抽出20例(下称治疗组),两组作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后,两者差异有显著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20例,其中男16例,女4例;对照组20例,男15例,女5例。两组病例均为2月-3月的小婴儿。两组病例在治疗前症状、体征及合并症基本相同。而且两组均为治愈的婴肝病人。
1.2 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婴儿期起病、黄胆、肝大和(或)肝坚和血清转氨酶值异常等四大特征[1]。
1.3 治疗方法 两组病例均给予静滴10%门冬氨酸钾镁1.5-2.0ml,7-10天为一疗程。同时静滴能量合剂、钙剂,选用对肝脏损害小的抗生素、白蛋白与血浆交替输注,同时给予肝泰乐、鲁米那口服。在此治疗的同时,治疗组的患儿确诊后及时给予人白红胞а-干扰素50万单位/日肌注,一天一次,连续7-10天为一疗程(一般只用一疗程)。两组患儿均于入院后逐日记录症状、体征的变化,每隔1-2周复查一次肝功能(包括总胆、直胆、GPT、HBsAg)。
2 治疗效果
疗效判定:饮食、大小便正常,黄胆消退,肝脾回缩,GPT降至正常为治愈,治疗组20例婴肝确诊后即给予干扰素治疗。两组治疗情况见附表。表中显示治疗组在退黄、降酶、肝脾回缩明显优于对照组,可明显缩短病程。
3 讨 论
婴肝是指婴儿期(包括新生儿期)起病、黄胆、肝大或(和)肝坚和血清转氨酶值异常等四大特征的临床综合征。20年来各地病原学检查结果,CMV是此综合征的主要病原,约占48.1-78.3%,一部分存在CMV与HBV的双重感染,这说明抗病素药物在婴肝的治疗中起着很大的作用。近二年来,我院对婴肝病人加用于干扰素治疗以后,我们在临床中体会到,婴肝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改善的时间较前缩短[2],见表1。
干扰素是一类高活性、高效应的诱生蛋白剂,具有广谱的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作用。干扰素不仅能抑制病毒繁殖,而且能提高抗体的自然抗病毒能力,能阻止病毒感染时病毒基因整合到宿主细胞DNA中去。干扰素既能控制急性感染,又能减轻由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的组织损伤,早期使用а-干扰素治疗阻断病情发展,干扰素的奏效机理主要是针对病原。我们在临床中体会到:关键是使用要早、用量要足。目前常用干扰素为а-人干扰素,系由病毒刺激白细胞产生,其性能稳定,抗病毒能力强,可以激发和增强细胞免疫和吞噬功能,一般剂量无副作用,浓度高而使用时间长,可引起乏力、恶心、呕吐等,停药后即消失。临床观察:人白细胞а-干扰素治疗婴肝,可使大部分婴肝退黄早、降酶快、肝脾回缩早,可明显缩短病程,特别显示出早期给药疗效更佳。但也有少部分病例退黄不理想,须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陈慧卿.小儿病毒性肝炎的特点[J].中国肝病防治中心,2012,9:27.
[2] 丁占涛.婴儿肝炎综合征[J].实用肝病杂志,201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