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华兹生、林语堂译本翻译方法对比

来源 :校园英语·月末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love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庄子》作为我国古代典籍的瑰宝,历来受到中外翻译家的重视,翻译版本众多,这其中,华兹生的全译本和林语堂的选译本一直备受瞩目。华兹生译本注重对哲学思想、语言、文化的传递,本着这样的翻译目的,华兹生译本采用大量直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而林语堂译本则更加注重文章的可读性,意译居多,本文通过一些译例对两译本不同以及相同的翻译方法進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英译《庄子》; 华兹生; 林语堂
  【作者简介】朱景烨,天津师范大学。
  引言
  华兹生1968年出版了《庄子》全译本《The Complete Works of Chuang Tzu》,这也是《庄子》的第四本全译本,在译法上,他尽可能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风格,虽然译本读起来可能显得有点古怪,但华兹生认为庄子行文风格本来就离奇,不走寻常路,为了既保留这样的风格,又保证译本的可读性,他加入了500多个注释。而林语堂在《中国与印度的智慧》中以《庄子:玄学家和幽默家》为题讨论庄子,选译了11篇内容,林译本(林语堂译本)通俗流畅,少有注释,可读性极强,深受读者喜爱。两位学识渊博、功底深厚的大家译出的《庄子》各自绽放出不一样的光彩,下文从文化层面的显性、隐性翻译方法,以及语言层面的直译、意译翻译方法对两位译者的译著加以对比分析。
  一、显性翻译与隐性翻译
  朱莉安·霍斯曾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了“翻译分类学”的概念,并根据原文和译文文本目的和功能的不同提出了“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的概念,“显性翻译”是一种保留源语文化、使译作读起来像译作而不像原作的翻译方法;意在突出源语文化,即一个“很‘显然’不是直接针对目标语接受者”的译本(谭载喜,2005:161)。隐性翻译则相对弱化“翻译腔”,是一种使译作与原作功能等值、译文与读者直接关联的翻译方法;意在“过滤”源语文化,通过生成与源文本功能对等的文本,来隐藏其属于翻译文本的本质(谭载喜,2005:45)。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也不是针锋相对,只能则其一,好的翻译总是两种方法坚兼顾,但一般而言,总会有一种方法是译者选用的中心翻译方法。
  无论林译本还是华译本都用到了显性翻译方法,但华译本的显性翻译处于中心地位,而林译则较多选择隐性翻译方法,例如词汇层面:关于“北冥”的翻译,“冥”释义通常理解为海,“北冥”也就是北海,相传北海很大,无边无际,水深而黑,华兹生把这个词译为了“northern darkness”,林语堂译为“northern ocean”,林语堂译本选择直接译出,华兹生译本在翻译的基础上加了一点解释,读者看到北海,没有文化背景可能就会把北海想成生活中普通常见的海,而这里的北海是传说中大而黑的海,所以虽然都是显性翻译,但华兹生加入了一些解释,恰到好处。除了词汇,还有句子上的拿捏,如:
  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华译:If water is not piled up deep enough, it won’t have the strength to bear up a big boat.If wind is not piled up deep enough, it won’t have the strength to bear up great wings.
  林译:If there is not sufficient depth, water will not float large ships. So with air. If there is not sufficient a depth, it cannot support large wings.
  两句话都是显性翻译,但笔者认为华译更好,因为除了在忠实传达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可以轻易看出,华译的句子结构、字数更贴近原文,原文两句字数几乎一样,格式也相对应,都是小短句,华译句式非常简洁整齐,几乎达到了与原文一样的句式修辞效果,而林译虽然做到了忠实,但句子相对来说不够整齐,就稍显略逊一筹。
  除了两人某些句子译法的相同点,大多数句子处理采用的方法并不同,下面句子在处理时,华兹生都选择了显性翻译方法,而林语堂则采用了隐性翻译方法,如:
  2.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华译:A traveler heard about the salve and offered to buy the prescription for a hundred measures of gold.
  林译:A stranger who had heard of it came and offered him a hundred ounces of silver for this recipe.
  这两个译本最明显的不同就是对“百金”的处理,华兹生直接译出一百黄金,而林语堂在处理时,采用隐性翻译方法,译成了一百盎司银,这个处理把中国文化里表示钱的黄金,换成了西方文化中的银,进行了“文化过滤”,变成更利于西方接受的文化,而华兹生选择显性处理,尽管西方读者读起来会有种奇怪的感觉,但更利于渗透中国古代的文化。
  以上是对林语堂和华兹生在显性翻译方法和隐性翻译方法之间的讨论,有不谋而合的相同点,也有各自选择的不同方法,两位的译文都各具特色。
  二、直译与意译
  直译和意译,直译是不只忠于原文内容,而且忠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第一重要是内容,第二重要是形式,要求力求使译文在选词用字、句法结构、形象比喻、风格特点无限接近原文本,第三重要才是通顺性,也就是所谓的可读性;意译则是只忠于原文内容,不拘泥原文结构、修辞手法的翻译方法,信息传递是第一位的,这其中内容第一,通顺与否是第二重要,原文形式排第三。而直译与意译又总会与归化和异化相联系,一般直译的译文更加贴近原文本,可读性稍差,但更有利于传递本族文化,也就有异化的味道,而意译的译文更贴近译入语,注重译本可读性,但可能会有文化流失的情况,这样的译文也就有了归化的味道。谈到华兹生和林语堂的译本,则是直译和意译两个特别鲜明的代表,华译本大部分都是直译,少有意译,而林语堂译本则大部分都为意译,只有少部分词语、短句才采用直译手法,下面是两个例子: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华译:when he rises up and flies off, his wings are like clouds all over the sky.
  林译:When it is moved, it flies, its wings obscuring the sky like clouds.
  振翅而飞,鹏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两个翻译对“其翼若垂天之云”处理差别很大,华译直接译为鹏的翅膀像天上的云,而林的译本用了“obscuring”这个词,感觉非常的微妙,这里把鹏的翅膀比喻成天上的云,就是为了烘托其翅膀非常大,林译本把这句译成鹏的翅膀把天空都遮起来了,模糊了天空,更能体现鹏翅膀有天空那么大,这种意译的处理方式相比华的直译,在笔者看来,表意更准确、更生动。
  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华译:Wavering heat, bits of dust, living things blowing each other about the sky looks very blue. Is that its real color, or is it because it is so far away and has no end? When the bird looks down, all he sees is blue too.
  林译:There mounting aloft, the bird saw the moving white mists of spring, the dustclouds, and the living things blowing their breaths among them. It wondered whether the blue of the sky was its real color, or only the result of distance without end, and saw that the things on earth appeared the same to it.
  这句话在翻译时,林语堂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他认为整段的主语都是鹏在看,鹏在想,鹏在疑问,就准确性而言,我更推崇直译版本,因为这句话本身就是先描述原野上的雾气、低空里的尘埃、大自然中的生物气息,天空很蓝,望不到邊际,这部分是如实的写景,并不是鹏眼中的景色,我认为直译不影响原文意思的情况下还是应该首先直译,至于到底是不是鹏眼中的世界应该让读者自己去遐想,留给读者自己的判断,自己的思考空间,一百个人读莎士比亚,就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译者还是尽量不要把自己眼中的哈姆雷特加给读者。
  三、结语
  通过研究中外两位大家对《庄子》这本书的翻译,让我们看到在不同年代,身处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翻译目的的译者主体性的差异,在选择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上都大不相同,但无论是显性翻译、隐性翻译还是直译意译,都对传播我国道家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具有重大意义,而研究两位大家的翻译,也对后代其他译者的翻译实践有着很大的启发,两位大家的译作各具特色、精彩纷呈,值得后代译者学习。
  参考文献:
  [1]刘恬恬,邵菲.《庄子·逍遥游》节选译文比较[J].语言文字,2009.
  [2]高巍,张松,武晓娜.从显性到隐性——林语堂英译《庄子》之分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
其他文献
2021年是中国和老挝建交60周年,中老两党两国最高领导人共同宣布正式启动中老友好年。2月19日,由北京中道公益基金会和三峡集团中水电公司联合主办、中国报道杂志社协办的“澜湄书香”公益活动在南立帕贡学校举行,来自老挝政府、帕贡学校和南立电站有限公司等100余人出席了活动,同时还举办了三峡集团中水电公司修缮老挝帕贡学校竣工仪式。  中国外文局副总编辑、北京中道公益基金會名誉理事长陈实通过视频进行活动
【Abstract】In British literature, a writer, who had great impacts on the world, existed in literature history in a unique form. As a famous British literature playwright, Wilde was known in the world f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nation’s economy has developed at a relatively fast speed over the last decades. Thus, people have more and more opportunities to go abroad
【摘要】口语能力是英语学习中重要的能力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大学生的口语表达差强人意。本文主要探究大学生口语能力不足的原因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口语课堂中带来的优势。  【关键词】口语;翻转课堂;传统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邵娜,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外语教学。  【基金项目】此论文为2019年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民办院校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信公众号在新闻传播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大了英语新闻的传播力度,增强了英语新闻的传播影响力。英语新闻公众号在传播信息时具有发布双语内容、信息多元化和对权威资讯进行收录的特点,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欢和认可。本文对英语新闻微信公众号的特点进行分析,最后针对英语新闻微信公众号的发展提出几点优化策略。  【关键词】英语新闻;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  【作者简介】李金凤,山
【摘要】本文以格式塔理论为指导原则,结合《桃花源记》所体现出来的主题思想和整体意境,通过分析林语堂的英译本在意象再造上的得失,探讨如何为译语读者最大程度再现与原文媲美的意境效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典籍;格式塔;意象再造  【作者简介】刘亚娜(1981-),女,汉族,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沈阳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英语语言文学。  一、引言  2002年,姜秋霞教授
【摘要】完成作业是学生应尽的责任,但不完成作业的现象对很多老师来说已经是见怪不怪了,相信大家也有很多有效的解决办法应对这类学生。但我想说的是在每个不完成作业的孩子背后都隐藏着一个独特的小秘密,只有深入走进学生内心才有可能帮他解决这一问题。就如我,从教20年后的今天才发现,作业有可能是乖孩子对抗父母的武器。而教师抓住这一契机,才能对孩子實行个性化的教育。  【关键词】初中生;英语;个性化学习  【作
【摘要】写作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足够的单词量,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而且还要求学生具备知识运用能力,可以对具体话题或语境做出正确剖析,从中挖掘有价值的题目线索,准确确定作文题目。英语写作更能够体现学生的英语素养,掌握相关写作技巧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提升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为此,本文将以英语写作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并总结一些英语写作技巧,探索有效提升英语写作水平的策略,为学生学好英语写作提供一些建议与帮助。
【摘要】现代教育體系的基本建立,对人才需求发生了变化,教育的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出现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突出特征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本文试图从课程体系建设的角度出发,以英语课程为例,从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从而促进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课程合理而有效的衔接。  【关键词】高职专科;应
一、 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  初中教学中,英语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是典型的外语教学。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正确使用能力,而且要注重学生英语的文化素养提升。当下的教学中,跨文化意识薄弱的两大因素,一个在于教师的不重视,另一个在于学生没有自主探究精神。大部分教师在教阅读时都侧重于语法、词汇、句型等基础知识点的教学。跨文化意识在日常的教学中并没有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整体英语文化比较浅显。学生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