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应成为生长快乐的地方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b1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孩子们有所得”,这是对一节课最基本的评价要求,由来已久。所以,有时候,我也就会思考:我的这一节课,孩子们收获了什么?思考的时候多了,不同的感触就跳了出来。有的时候我会觉得满足,因为在我刚刚的一节课上。我跟我的孩子们共同完成了好多“实在”的事情:词语默写了,课文读熟了,甚至该背的书也背上了,作业都当堂完成了:可有的时候,我会有一种虚空的感觉,觉得刚刚过去的一节课,除了跟孩子们聊得很舒服,满教室是欢声笑语以外,似乎就没有做过什么“实在”的事情。可是,这样的“实在化”,真的就是我们语文教育应有的价值取向吗?语文这门最具人文精神的学科就应沦为功利实用的仆役吗?随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讨论汹涌澎湃,也呼应着、加深着我的这种担忧。
  卢梭说:“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由我们今天的许多耳朵听来,这句话简直是谬论,但卢梭自有他的道理,他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今天许多家长和老师唯恐孩子虚度光阴,驱迫着他们做无穷的作业,不给他们留出一点儿玩耍的时间,自以为这就是尽了做家长和老师的责任。卢梭却问你:“什么叫虚度?快乐不算什么吗?整日跳跑不算什么吗?如果满足天性的要求就算虚度,那就让他们虚度好了。”
  阅读着这样亲切的文字,我忽然就有了一种新的想法:快乐,真心实意的快乐,也许应当是课堂教学,特别是小学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
  首先,我们绝大多数成人所认同的教学价值都趋向于“有用”。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所谓的“有用”,又常常被庸俗化为具体、实在的相对固化的东西。在语文上就比如字词的书写、句段的朗读与理解,等等:而相对来说。那些难以被有效测量的东西,比如心灵的震撼和愉悦,精神的放松与省察,智慧的砥砺与升华,则被置于教学考量的视域之外。然而,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唯有精神生活才使我们人类真正高贵起来。作为标榜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如果目光竟然仅仅盯在狭隘的“有用”上,未免有些舍本逐末和自甘堕落。
  其次,教育有追求现实“有用”的必要性,这也是产生教育的最原始的催动力:可是,教育必须与时俱进,现代教育更必须立足于“使人成为人”这样一个终极的目标,必须从庸俗的“有用”的尘土中超拔出来,抵达人的心灵,满足人的天性。特别是在孩子的童年时代,要少受“有用”之类的物欲侵害,让孩子的天性自由生长,为他们的精神世界打下一个温暖的愉悦的底子。“如果不做这些让他觉得莫名其妙的作业会让他高兴起来,那就不要做好了,让我们陪着他一起到操场上去玩耍吧!”给孩子一个愉快的童年,这应成为我们每一个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的神圣使命。
  第三,这样一种尊重人、关心人的课堂教学理念,在强调创新精神的现代社会更有重要的人才战略意义。因为我们知道,健康的、自由的精神世界才有可能生长出创新的奇葩。源自于大工业时代的扼杀个性、追求高度统一的工厂车间式的课堂教学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到退隐幕后的时候了。
  铁凝先生在她的《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一文中谈到了她对于阅读功用的理解,其中关于“无用”的看法非常有意思。她写道:“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正如文化给人的力量一样,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虽然它是‘无用’的,然而一切都有痕迹,我们沉重的肉身会因某些时刻‘无用’的阅读而获得心灵的轻盈和洁净。……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可能比故意强迫阅读或者故意淡漠阅读都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铁凝先生的这段话是不是也启发了我们呢?“无用”的课堂,真实的快乐,最高的智慧,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更多的快乐在我们的课堂上生长出来吧!
其他文献
江苏省姜堰市卫生监督所作为姜堰市卫生局卫生行政执法的执行机构.于2003年12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承担着全市食品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学校卫生、传染病以及职
教育是改变人的,于是我们就以为,老师是可以改变学生的。抱着这样的认知,承载教育行为的课堂自然是为了“教会”,于学生,是为了“学会”。但现实却是,我们的课堂不讨学生喜欢,老师不
<正>一、换位思考:数学地倾听从善意的强迫开始大多数人往往喜欢做发言者而不喜欢做倾听者,没有一个发言者希望自己的发言没有听众,但发言者和倾听者本身是相对的,你不会倾听
有关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语言模式尚未固定,正处于最佳语言学习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有利时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适当的训练。让学生养成较好的口语交际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