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宝”的故事

来源 :班主任之友·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da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见面不如闻名”的遗憾
  
  二年级下学期,我们班转来个借读生,叫卢鹏华(化名)。我是“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听办公室的同事说,这孩子学习成绩挺好的,两年前在本校上过学前班。他还有个哥哥叫卢云,上四年级了,这学期也转到我们学校来了。兄弟俩转学的原因是父母感情不和、关系紧张,近段时间正在闹离婚。
  开学一个星期后他才被送到我们学校来,哥哥却被送回了以前的学校。因为父母离婚后法院把哥哥判给了父亲,把他判给了母亲。他外公送他来学校,我问他上学期学习成绩怎么样,外公说挺不错的,在以前那个班级是数一数二的。我想这孩子的资质应该不错……
  他来上学了。入学来的一个星期,课堂上,他从没举手发过言,从他的眼神里看不到丝毫对知识的渴望。上课的时候不管其他同学讨论得多么激烈,他总是呆呆地坐着,脸上也没什么表情。他的眼神是茫然的,我不知道他的心在课堂还是在九霄云外。
  他老是不交作业。每次我一提作业,他就说自己的作业本不见了,让他回家找,他说找不到。语文数学都一样,课堂作业本、同步练习、生字抄写本,所有的配套练习他全弄丢了。
  观其表现,对同事们先前的评价,我实在不敢苟同。真是“见面不如闻名”啊!作业不写,上课不听,甚至连作业本都丢了……总之从他身上寻不到丝毫积极向上的迹象。我暗暗叹息:今年我们班又进了个“活宝”!
  
  二、“原来如此”的震撼
  
  “这孩子怎么变成这样子了呢?反而越大越不懂事了……”同事们感慨着。
  我感到很奇怪,难道这不积极的表象后面潜藏着什么鲜为人知的秘密?问他本人是问不出个所以然来的。那天下午我托其他同学找来了他的外公。把情况向他一一说明了,老人家说,这孩子很机灵,作业本不会无缘无故不见了的,应该是他自己藏起来了。说起课堂上的表现,老人家说他以前绝不是这个样子的,每次回家都说在学校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他很喜欢去学校学习。他是个明事理的孩子,最近父母之间的事,对他的影响很大,他在家也常常闷闷不乐,有时还会偷偷地掉眼泪。听了老师反映的情况,老人家很担心地摇摇头说:“哎,最可怜的就是他了。”
  第二天一早,他外公在教室门口等我。说是作业本的问题弄清楚了,原来他是怕作业本拿出来,老师会让他补前面落下的一大截作业。他认为自己上学迟了一星期,很多知识自己没学过,原先的作业补不起来……
  原来如此!这孩子太无辜了,他太懂事但又太可怜了,父母的离异给他那幼小而脆弱的心灵带来的打击该是多么的沉重呀!孩子,对不起!是老师错怪你了,我应该帮你走出困境,我应该帮你摆脱阴影,我应该陪你一起坚强地向前走。
  孩子,我该拿什么来帮助你?我想你需要时间,你需要特别的宽容和关爱。
  
  三、“特赦令”的威力
  
  那天下午我找他谈话,他一直低着头,我问一句他答一句,不怎么愿意和我说太多。最后他表示,如果不让他补以前的作业,他能让“不见了的”作业本都回来。特殊的对象需要特殊的对待,于是,我给他下了一道“特赦令”:以前空着的作业都不用补,现在教到哪里就从哪里开始做。于是他的作业本都回来了。
  这道“特赦令”的威力真不小。接下来的几个星期,他能认真完成各科作业,我和数学老师都说卢鹏华渐渐进入状态了。上课时,偶尔也会举手发言了。但他很少像其他孩子那样坐得端端正正,有时还和旁边的同学说说话。换了其他学生,我早就把他批得“体无完肤”了。但考虑到他特殊的家庭环境,只好当作自己什么也没看见。我很少批评他,就怕他那脆弱的心灵会再受到伤害。
  
  
   四、“小插曲”的调节
  
  星期四下午第二节是体育课,我在三楼办公室改作业,体育老师匆匆跑来说卢鹏华把一个同学打哭了,老师批评了他,他却哭着逃走了。我没有目睹事情的经过,下课的时候,又听体育老师说,值日生在扫地了,他还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说什么也不肯走。
  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到教室一看,只见他站在靠窗的座位上,双手紧紧握着窗户的铁栏杆,头一个劲儿地往两根杆子之间挤,泪流满面的。我轻轻地告诉他,放学了,其他同学都回家了,他也可以回家了。可是不管我说什么他都无动于衷,只管自己哭,手还是紧紧握着栏杆。
  还是让他外公来劝吧!于是我打了个电话给他外公,很快外公来了,但是外公说教室里没人,那么他肯定走了。外公匆匆跑出去找他。等到我又转到教室时,却发现他还是站在那里,我在教室门外刚拿出手机,却见他蹲到桌子底下去了。怪不得外公说他走了,原来是躲起来了。好家伙!看样子外公来了,他也不见得肯回家。
  我把手机收起来,走到桌子旁边蹲了下来。轻声询问他这是怎么了,他都不吭声。
  “是外公家不好,不想回去吗?”他摇摇头。
  “是想爸爸,想哥哥了吗?”他又摇摇头。
  “是学校里谁欺负你了吗?”他没有摇头也没有点头。他的心思我已经明白几分了。
  “刚才上体育课的时候,到底是怎么回事,你跟老师说说吧。”
  他很激动地说:“我没有打他!是他自己……”他又开始啜泣了。
  “看来是体育老师错怪你了,那你跟老师解释一下呀……”
  “我已经跟他说过了,他不相信!”他边哭边大声说。
  他不满体育老师对他的批评。他明明打了那位同学,却说自己没打他。很明显这一次是他不对,但在这个节骨眼上,我能再去批评他吗?再批评他就好比雪上加霜:他会觉得这个学校里的老师同学都欺负他,没有人会对他好。这样一来,也许前段时间的努力都白费了。于是我这样开导他:“孩子,可能体育课上说话的人多,很吵,老师没听到。现在你跟我说了,我就相信了呀!还有体育老师可能只是听到那个同学哭了,就以为他被欺负了,起先的事情他没弄清楚,所以错怪了你。明天我去跟体育老师说吧!”
  我还告诉他,和同学一起玩,不小心碰到了别人或是开玩笑似的拍一下别人,我们自己觉得这根本不算是欺负他。可是那个同学可能会觉得你这一下太重了,以为你故意欺负他。所以玩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分寸。他停止了哭泣,不好意思地点点头,擦干眼泪回家了。
  事后体育老师告诉我,体育课上的事是他不对,他性子很烈,和同学发生争吵,情绪变得异常激动,接着就动起手来了。这是一段不和谐的“小插曲”,在良好品德形成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类似的反复现象。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及时进行合理的调节,以免“前功尽弃”。那么,该如何调节?一句话:沟通从心开始。
  
  五、“真切期待”的效应
  
  课堂上,每当我提到与父母、关爱有关的字眼,他的眼睛里总会闪过一阵激动的光芒,接着晶莹的双眸中便会流露出一丝忧伤。但他从未让泪花跳出眼眶,我越来越觉得他是个很懂事很坚强的孩子。我很同情他,也很信任他。对他的一些缺点我尽量去包容。我深信他会越来越好的,只是他需要时间。
  上课时,他举手发言的次数渐渐多了,他的发言确实精彩,总能针对老师的问题,回答得恰如其分。他每次发言后,我都会伸出大拇指,肯定他的表现。还鼓励其他同学发言时应该向他学习。他坐下后嘴角总会露出一丝难得的微笑。
  他平时碰到我时不打招呼,但会对我笑,很腼腆地笑。我也微笑着向他点点头,给他一个亲切的眼神。我知道他比以前开朗多了。
  他的学习情况渐渐好转了。他喜欢和老师说话,并且是敞开心扉的,还在班上交了几个好朋友,在操场上奔跑、玩耍时,他的脸上总是挂着灿烂的笑容。他和我们班的其他孩子一样活泼上进。
  此时我不禁暗暗自喜:的确是个“活宝”!
  心灵感言:
  孩子的心灵是纯净透明的,然而那幼小的心灵又是无比脆弱的。谁也不忍心去伤害它,但成人的世界有太多的无奈,很多时候做父母的别无选择。心受伤了,伤口的愈合需要时间,更需要我们用心去抚慰,让伤疤淡一些,再淡一些。
其他文献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积极探索、发现知识规律、获得数学能力,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发展学生数学素质。    一、创设观察机会,让学生自主发现知识规律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数学规律是对某些数学现象的高度概括。教师如果简单地把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