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C化疗方案对p53依赖的凋亡上调调控因子mRNA在乳腺癌中表达的影响

来源 :中国实用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sses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FEC化疗方案对p53依赖的凋亡上调调控因子(PUMA)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影响.方法 选择病理确诊为乳腺癌的癌组织标本30例,设为化疗前组(A组);A组患者行新辅助化疗后手术过程中所取癌组织标本30例设为化疗后组(B组);乳腺增生病变20例设为对照组(C组).采用RT-PCR法检测三组乳腺标本中PUMA mRNA的表达;采用统计学分析A、B、C三组PUMA mRNA的表达特点以及A组30例乳腺癌患者PUMA mRNA的表达和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等临床病理特征的联系.结果 化疗前组(A组)和对照组(C组)组中PUMA mRN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EC方案化疗后(B组)乳腺癌组织中PUMA mRNA的表达上调.PUMA mRNA的表达和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和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显著相关.结论 乳腺癌的发生并不是由于PUMA表达的缺失所致.FEC方案通过促进PUMA mRNA表达的上调,从而诱发细胞凋亡的增加,发挥治疗作用.PUMA低表达导致的细胞凋亡减小,可能是乳腺癌侵袭性增加并且发生转移的机制之一。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剖宫产术后不同镇痛方法对镇痛效果和早期泌乳功能的影响.方法9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硬膜外镇痛组(Ⅰ组)、静脉镇痛组(Ⅱ组)和肌注镇痛组(Ⅲ组)各30例.观察术后12、24、48h VAS评分、泌乳情况及血浆泌乳素(PRL)水平等.结果Ⅰ组和Ⅱ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Ⅲ组(P<0.05),术后24、48 h PRL水平也明显高于C组(P<0.05);早接触、早吮吸率、按需哺乳和母乳喂养成功率明显
小儿全身麻醉躁动是小儿临床麻醉治疗中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为患儿在全身麻醉苏醒期时,肢体行为与精神意识出现分离式的迷离状态,具体症状表现为易怒、烦躁等,严重时出现哭喊、思维偏执、全身乱动等,会干扰患儿的正常生理功能,并增加其它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危险。因此,临床上应积极防止、控制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症的发生,并予以合理有效的处理措施。本文分析和探讨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方法,报道如下。
促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是促进巨核细胞增殖分化最重要的细胞因子,通过与靶细胞表面的c-Mpl受体结合发挥作用,促进巨核细胞的增殖、分化、成熟以及血小板的产生.自1988年第1例脐血移植用于治疗范可尼贫血后,脐血移植以供者无风险、供、受者之间HLA配型相合程度要求较低、GVHD发生率低且程度轻、来源丰富、获取方便等优点应用于多种疾病的临床治疗.但脐血移植前后易发生血小板
目的 研究经皮穿刺气管造口术与传统气管切开术两种方法的不同特点.方法 将42例气管切开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B两组,A组(20例)行经皮穿刺气管造口术,B组(22例)行传统气管切开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切口愈合等情况.结果 与传统气管切开术相比,经皮穿刺气管造口术操作时间短,切口小,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切口愈合快,感染率低.结论 经皮穿刺
颅内动脉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之一,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原因,其发生率达6%,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目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仍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DSA技术是有创检查,具有操作相对复杂,重复性差,受病情因素限制等较多不足之处。而颅脑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操作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