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层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收藏

来源 :全国新书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uohui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疆域广阔、民族众多的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各地区、各民族都拥有大量的具有本地区、本民族的特色文献资料和文化传承;俗话“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就充分说明了在一个地区就会出现很多的不同习俗,人们会以文献记载、口传身授等的形式传承着这些习俗,并影响着当地的地方文化,它们体现着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渊源。将它们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起来,将对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地方文献的含义
  
  地方文献是反映特定区域内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以及群体活动方式的记录,在内容上涉及该区域并具有一定价值的文献信息载体。它包括地域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的记载,是各种资料的汇集。
  地方文献是一个地区重要的文化信息,它与其他文献内涵的界定,在于其内容必须是能够反映当地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状况的图书文献资料。他的特征有:地域性、史料性、时代性、民族性、多样性、广博性和资料性等。尤以地域性为最基本的特征,因为它在内容上涉及一个地区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基本情况,以不同的题材和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层面、系统地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民族、民情、风俗、宗教信仰等等的地区特色;除正式出版发行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出版物,只要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以一定的事实、一定的情况为基础的记载,都是我们可收录的地方文献。
  
  2.地方文献的作用
  
  2.1 地方文献对地方文化的作用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说,我们重视地方文献,就是要重视它们对地方文化继承、发扬和交流的作用,这也是地方文献的生命力所在。地方文献与地方文化具有天然的、密切的联系,地方文化是地方文献的产生基础,地方文献的内容反映着地方文化,并对地方文化产生着多方面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其关联着多样性的文化信仰、不同地域的衣食住行、作为地方文化资本向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民族身份认同和文化记忆等诸多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
  一是精神文化作用。在不同的地区,有着当地人群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每个地方的人群都有着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共同心理素质或心理倾向,有着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风俗习惯。一个地区的群众心理是在这个地区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随着地方文化的发展逐渐形成的,地方文献在其中起到若干作用,如:增强地区凝聚力、满足当地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等。如在花都区京塘村有一70多亩大的莲藕塘,产藕的历史有600多年,长出的莲藕又细又长,生吃十分爽甜,熟食松化香滑,最神奇的是收成之后不用下种,第二年满塘又长出荷枝荷叶,也不用施肥,到了冬春之交,莲藕就成熟了。这口塘的莲藕属全村所有,村民议定每年冬至前一周的星期六,是京塘莲藕的开挖之日,从这天起约一周时间,全村男女老少都可以去挖藕,谁挖到归谁,在外打工之人,也会算好日子回村挖藕,大家齐齐出阵,热火朝天,场面十分壮观。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京塘村村民的团结精神,一位老人自豪地说“从我小时候第一次见到挖藕到现在,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人为挖藕红过脸”。其和谐氛围仿佛世外桃源,成为该村最和谐的凝聚。地方文献中,反映类似和谐事例的记录枚不胜举。
  二是帮助建立地方文化数据库的作用。利用地方文献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的数据库,如汕头市图书馆在原有地方文献工作的基础上,建立起一批不同专题、类型的潮汕文献数据库:“潮汕美食多媒体数据库”、“潮汕海内外名人数据库”、“潮汕民俗多媒体数据库”等。让地方文献为地区的文化建设、经济建设、非物质文化建设服务。
  
  2.2 地方文献在建设物质文化中的作用
  地方文献记载的是一个地方独特的自然环境及人、物、事的情况及与其结合而产生的各种物质财富。其物质文化或以商业文化为主,或以农业文化为主,或以交通运输为主,抑或多元化发展,都呈现出各自地方的特色。重视这些地方文献的收集积累,建立地方文献专藏,还能为当地的物质文化建设服务。如在花都区振兴村的山腰处,有一座盘古王庙,古庙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每逢农历八月十二日是盘古王诞,广州、南海、清远、三水等地的民众,会成群结队,擂鼓舞狮的前来庆贺。因此当地政府就在这里修建了“盘古王公园”,在山脚下就可以看到“盘古王公园”的大牌坊,这座牌坊就是后人根据当地记载的民间故事《盘古王降龙伏狮》来设计的;整座门楼如盘古蹲在那里,内两柱为两只手,较细,外两柱为两脚,粗大有力,他把恶龙恶狮收服变成了造福于民的龙狮。由于其设计的独特,成为人们摄影留念的好景点,也使盘古王公园成为了花都的旅游景点之一。
  
  2.3 地方文献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地方文献在对继承和发扬地方特色文化艺术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个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每个地方都有着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艺术,并以不同的形式,在当地世代相传,是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戏曲,在汉族人中就有京剧、越剧、粤剧、豫剧等等的剧种,以它们特有的形式、经口传身授的方式代代相传。成为某一地区文化艺术娱乐的核心。
  
  2.4 地方文献在地方史研究中的作用
  我国地方文献历史悠久,涉及内容广泛,资料翔实细致,可信度高,是研究中国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军事史和科学技术发展史所不可缺少的参考资料,补充了官修史书的不足。地方文献对于编写各种专著、资料汇编、地方年鉴,尤其是编写地方史志是不可或缺的,是地方文化事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地方文献详细记载了一时一地的社会综合状况,为人们了解历史社会,了解民族的优秀文化提供了一个便捷的透视窗口,从而增强了整个社会人群的人文素质,这对于培养国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3.地方文献的收藏
  
  地方文献所收集的内容包括本地区籍人士的著作和编译、当地的会议记录、年鉴、名录、姓氏族谱、家谱、口头传承、历史迁移、风土人情、俗语等的文史资料;地方文献的收、藏与用是各地公共图书馆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但因为地方文献多为非正式出版物,来源渠道难以掌握,而且流散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在形式上有纸质文献、老照片、图片、简册、散页、录音资料、录像资料、电子资料、也可以是复印复制的材料等。鉴于地方文献作用的考虑,收藏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而制 定以下切实可行的措施,尽量的收集到和管理好这些文献。
  
  3.1 重视与宣传地方文献的收集
  我们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上门到各部门收集文献时,常会遇到人们的不理解、不理会,有些还用奇怪的眼光望着我们:“关你们什么事?”或“这也归你们管吗?”等等。因此,一是需要我们全力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引起领导的重视,利用政府的管理体制来掌握地方文献的出版信息,由当地政府向辖区内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下发征集地方文献的文件,使领导决策层充分了解地方文献工作的意义、社会价值和历史作用,明确图书馆是指定的地方文献呈缴中心,要求各行政部门各企事业单位不论是公开出版还是内部编印的文献,务必向图书馆呈缴,以保证地方文献的数量和质量。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开展宣传活动。如我们一位同志在一次饮茶闲谈中,听到村里在编写族谱,就当即要求对方编好后送一本给图书馆收藏…,几个月后一本《花县罗洞卢氏族谱》被送到了图书馆。因此要让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和了解地方文献的工作,让地方文献的重要性深入人心,使收集工作能够得到人们的理解,面对征集时给予合作。
  
  3.2 熟悉地情、制定计划
  根据本地区的不同情况,制定地方文献的征集计划、收集重点和收集方向;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工作难免盲目,耗时费力,难见成效。因此,要运用各种手段,通过各种渠道,对当地的地方文献资源进行调查摸底,了解掌握文献资源的历史与现状,了解当地的人、事、物的情况,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在花都的花山民间“灰塑”具有千年的历史,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最常见、最有特色的室外装饰艺术之一,已经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正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了解这一情况后,“灰塑”资料被列为重要收集对象。
  
  3.3 持之以恒,主动出击
  根据地方文献分布广泛、散落民间、种类繁多的特点,只要我们一代代坚持不懈的努力收集文献;走出我们的图书馆大门,主动上门拜访,到行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去,索要会议记录,年鉴、名录、和非正式的出版物;到农村去,争取族谱、家谱的捐献或给我们复印复制。尽管我们可能没有收齐到古籍的文献,但我们收齐了今天的文献,等到明天,我们的后人看到的是齐全的文献,而不至于当地某一段的历史习俗、风土人情等被遗漏,留下遗憾。
  
  3.4 选择行之有效的收集方法
  3.4.1 呈缴制度。由政府部门发征集函到各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要求各部门呈徼有关文献。
  3.4.2 征集募捐。可向社会印发“倡议书”,宣传地方文献对地方文化的作用,图书馆保存地方文献工作的目的与意义,使社会有识人士自愿将其保存的地方文献捐赠给图书馆收藏。
  3.4.3 复印复制。对一些私人保藏的孤本、音像制品、照片等进行复印复制,不愿捐出的家谱族谱等采用复印的方法收藏保存。
  3.4.4 资金投入。对已发行问市和自行编发的地方文献进行采购;对捐献有疑虑的则要舍得投入或复印。
  3.4.5 馆际交换。开展馆际间的协作,可以是图书馆之间的,也可以是与博物馆、档案馆之间的协作,谋求彼此相互支持自我发展的需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进行馆际交换、双向交流、互通有无、互为补充,使其为广大读者所利用,充分发挥地方文献的利用价值,共同促进地方文献工作的发展。
  
  3.5 地方文献的管理
  收集地方文献的目的是为了利用,为了让地方文献发挥作用,方便利用。这就需要将地方文献管理好,以便利用。
  首先,要有专人负责收集和管理,专室收藏。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所在,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收藏与利用,离不开图书馆人的能动转化。专人收集与管理,可加强工作人员的职业责任心,积极地去熟悉地情,了解当地的人、事、物的情况,熟悉地方文献的馆藏情况,收集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也给广大人民群众联系、呈缴文献带来方便。而专室收藏保管,便于管理和读者查阅利用。
  其次,编制“地方文献目录”、“地方文献数据库”。将收集来的地方文献资料及时地进行登录和分编,按照《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编制《馆藏地方文献目录》,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查阅地方文献的便利条件,为馆际之间的地方文献信息交流提供方便,为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地方文化数据库打下基础,以达到资源共享。
  第三,组织地方文献的展览。通过展览,广泛邀请有关地方政府领导参加地方文献工作的研讨,既是宣传地方文献,又可以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利用图书馆的地方文献,提高人们的地方文献收集保存意识,同时还可以为地方文献的收集出谋划策。促进研究本地区的地方文化、人文地理、民风民俗、文化遗产等,扩大地方文献的影响力。
  第四,对于零散地方文献的整理。有些收集回来的零散的文献资料,往往是一些无序的信息资料,必须进行加工整序,才能转化为有序的、便于利用的文献资料,以便利用时方便。
  总之,地方文献是构成图书馆藏书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图书馆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地域建设、实现文化创新与进步起到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出现以及多媒体的普及,将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存储和开发利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应顺应和抓住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契机,转变观念,更新技术,加强研究,为地方文化创新及进步提供百科全书式的地方文献资料。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