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黄河技干摇篮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sac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建与新生
  1950年9月学校的重建,可以说是一次新生。从时代环境来说,它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是新中国举办的学校。从主办单位来说,学校的主办单位为黄河水利委员会,是行业主管单位水利部的派出机构,这使学校有了鲜明的行业背景,这是以前学校建校20年来从未有过的。从而使学校摆脱了以前在“厅立”“省立”“国立”之间转换、最终由于行业背景过弱不免归于消亡的局限,使学校与新中国受到高度重视的水利事业紧密联系起来。与此相应,在这一历史时期,与《水专之歌》中“大业一肩担”观念遥相承继,学生的国家观念空前增强。据过来人讲,当时学校中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号“进了黄校的门,就是国家的人”。在这种观念的激励下,许多优秀毕业生在祖国水利建设的第一线舍身忘我地奋斗,涌现出像“人间天河”红旗渠的设计者、献身者吴祖太烈士那样的人物。廖春保老师《黄河水院赋》“观高山而标杆插云天,何等豪迈;测江河而波涛裂峭壁,几多胆量”之句,形象地刻画出新生的黄河水专毕业生在水利战线奋斗的动人场景。
  面向治黄需要
  从学校的服务面向来分析,新生的黄河水专人才培养直接面向国家水利事业、面向人民治黄事业的急切需要。首任校长王化云同志就是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他1952年曾陪同毛主席视察黄河,毛主席嘱咐:“你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1953年2月15日、1954年冬、1955年6月22日,毛泽东主席又三次接见王化云,听取关于治理黄河情况的汇报。
  身负毛主席的重托、全身心投入领导人民治黄事业的王化云校长,决心用抗大精神办学,把学校打造成培养水利人才、献身人民治黄事业的学校。在他的主导下,学校与人民治黄事业日益紧密地联系起来,最后融为一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学校的教师与治黄战线的专业技术人员水乳交融,他们走下治黄专业技术岗位登上讲台,或走下讲台而奔赴治黄技术岗位。而学校的人才培养更是与治黄需要紧密相连。学生中有普招生、有调干生;有常规学制毕业生,也有缩减学制、提前毕业的学生,一切以治黄需要为旨归;班级中有全日制普通班,有半工半读试点班,也有薄弱技术环节技术干部训练班,一切服从人民治黄事业的需要。特别是在1958年黄河发生22300立方米每秒特大洪水的关键时刻,学校600余名师生奔赴黑岗口迎战洪水,坚守大堤七天七夜,为最终战胜洪水作出了贡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黄校毕业生以其突出的三大特点(一能吃苦;二听党的话,党叫干啥就干啥;三技术水平及动手能力强)享誉全国水利行业。其毕业生活跃在大江南北,而“黄校”也成为一个叫得响的职业教育品牌。尤其是在黄河流域,“黄校”毕业生绝大多数都成为专业技术骨干,有些还担任了各级领导职务,因此赢得了“人民治黄事业的黄埔军校”的美誉。
  教学四认真
  回顾“老黄校”的历史遗存,在教学方面,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四认真”传统。翻阅有关资料,教学“四认真”产生于1962年。当年3月,学校组织学习《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即《高教六十条》),根据水电部要求,制定了1962~1963学年度工作计划,经广泛讨论,将过去“从教学实际出发,严格教学要求,加强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技能训练,稳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归纳为教师教学工作规范的教学“四认真”,即认真备课、认真讲课、认真辅导、认真批改作业。以后常年坚持,不断改进、完善,形成了严格的制度。如,每次课前,都要求教师认真准备,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了解学情,准备好教案、讲稿。每次上课前,都要认真填写教学日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握好课题与主要内容、教学目的与要求和教学重点、难点,合理布置作业。每次课后,都要在合适的时间到班上进行辅导。然后认真批改作业。在进行期中教学检查时,每位教师都要把自己的教案、讲稿、批改后的作业拿出来展示,由教务部门进行评比。这种具体的形式在1998年之前一直坚持。那时候,在每一个教学日的晚上,当校园里华灯初上、学生开始上晚自习的时候,任课教师都要到班上进行具体辅导,学生近距离提问,教师近距离回答,师生之间近距离交谈,彼此进一步增进了解,这种形式与严谨的课堂教学互补,使课堂效果更加明显。学校由此形成了良好的教风。
  举办高等职业教育以来,过去的班级教室形式不复存在了,手写的讲稿也大多变成了多媒体课件,但是学校当年的教学“四认真”传统并没有丢失,而是在以新的形式传承着。
其他文献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期刊编辑委员会主办  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承办  19827026 控辍保学中的职业教育:经验与机制 王扬南 曾天山 等 《教育研究》 2019年第12期 11800字  19827027 以市场为中心的共治: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治理机制改革探析 陈星 《教育发展研究》 2019年第23期 14400字  19827028 信息技术视阈下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模式探究 陈亮 马健云 《高
摘要:以施耐德和英格拉姆的政策工具分类框架为X维度,以职业教育发展链要素为Y维度,构建出“政策工具·发展链”二维框架,对《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行内容编码、归类统计、数据分析,剖析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政策潜在的问题。从政策工具维度看,政策工具的配置类型较为齐全,但权威型工具使用过溢,激励型、能力型和学习型工具相对短缺,符号劝诫型工具内部结构失衡;从发展链维度,政策文本涵盖思想态度、制度体系、师资
一、问题提出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对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促进产教融合,创造人才红利等具有重要意义[1]。职业院校担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劳动者的任务,关系着我国应用型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我国共有高职专科学校1359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0893所。职业院校规模较大,却并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多方面需求。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众多,其中信
摘 要 基于政策工具视角,采用内容分析法,构建政策工具(X)、政策内容(Y)和时间序列(Z)三维框架,对53份中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1994-2020年)政策文本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发现:政策工具类型使用不均衡,命令工具和能力建设工具应用过多;政策内容间存在较大差异,培养培训体系和教师管理内容过于集中;政策工具作用于政策内容的均衡性不足,存在配置差异。建议未来合理优化政策工具整体结构,实现工具
摘 要 对各年度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典型案例的研究发现,各校以理念创新为引领,以构建特色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或体系为行动抓手,将理念落实于行动的各个环节,将组织、课程、资源、平台等要素嵌入到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中,形成了“行动有理念、教育有体系、实训有基地、孵化有平台、服务有保障”的工作推进模式。其中,多元融合与多层递进的课程体系、多元协同与多层衔接的平台体系构成了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最重
摘 要 2018年5月17日,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中心、中华職业教育社、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主办,驻马店市人民政府、黄淮学院承办的第五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在河南省驻马店市召开,论坛以“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新时代产教融合新作为”为主题,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与人力资源供给等核心议题,探讨新时代中国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特色发展的途径。论坛体现了突出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根本
摘 要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可以颠覆传统教学流程,打造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金课”可以助力高职院校专业核心课程改革。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类专业打造《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的做法是:对该课程进行课程分析;结合课程分析和调研分析设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从“导、学、做、评、拓”五个环节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开展“金课”建设需要从提高教师教学设计理念、提高教师智能化教学能力、加
摘 要:采用访谈法、个案法等方法,从传承主体、传承内容和传承场域三方面,对南昌工程学院在实践中探索出的“一院一品”传承模式进行了解读与分析。结论为:民族传统体育“一院一品”传承模式是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传承的有效方式。该模式主要包括以二级学院为单元培育“联动式”传承主体,以特色品牌为抓手打造“特色化”传承内容,以赛事平台为基础构建“协作式”传承场域。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模式;高校传承;
摘 要 清末新政时期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教育制度的建立,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大转折。东北地区农科职业学校,正是在这一转折时期逐步建立起来的。清末新政时期东北农科职业学校的兴办,掀开了东北近代农业教育史的序幕。尽管当时东北农科职业学校规模不大,培养学生数量不多,但在推动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面起到了積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同时作为东北农科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起点,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清末新政;东北
摘 要 “一带一路”倡议与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具有极高的耦合关联度。基于对2019年全国1344所高职院校质量年度报告的分析发现,“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主要呈现出三种实践样态,即职教“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国际化。虽然高职教育国际化水平逐年攀升,但也存在国际化战略不清、资源虚耗,国际化协作不够、各自为战,国际影响力地域相差悬殊,职教国际化品牌缺乏等问题。为进一步推进我国高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