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所倡导的开放式体育课程的基本特征,探究大学体育俱乐部活动制开放式教学模式的运作目标、运作内容、运作形式和具体做法,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和持续发展提供了具体的思路和方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校体育 开放式 教学模式 俱乐部
多年来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虽然进行了不断的改革与探索,但始终没有摒弃“以物为本”的陈旧观念,走出以“竞技体育”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2002年9月,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所提出的高校体育课程是一个创新理念下的新思路。实践证明:实行体育俱乐部活动制开放式教学模式是完全可行的,是深受学生欢迎的。
一、 体育俱乐部活动制开放式教学模式实行办法
1.课程目标
体育俱乐部活动制开放式教学模式,其教学目标体现人文性的基本内涵,即尊重学生个体人性、人权和价值。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强化特长和运动能力,培植兴趣,培养终身爱好体育的意识、习惯,使学生在欢乐中达到身心全面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和心理品质以及社会交往能力,成为“知识经济”新时代的人才。
2.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体育俱乐部活动制开放式教学模式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根据学校实际场地设施、师资条件,通过对现代竞技运动的改造,以学生自主选课形成必修课程主题群,即设置: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武术、健美操、体育舞蹈、男子健美、体育保健十一门课程(即十一个单项体育俱乐部)。还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拟开设生活体育、休闲体育的内容,如游泳、散打、跆拳道、娱乐体育、定向运动等体育选修课程。各项课程教学内容不断拓宽其文化内涵,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提供基础。
3.教学方法与自主选择
(1)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方法体系。
体育俱乐部活动制开放式教学模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采用技能教学法、练习法、比赛法、娱乐法、表演法、保健法、科学监测法等教学手段,灵活运用,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原则,教学要变“包揽”为主导,变“管理”为“协作”。
(2)学生自主选择课程。
每届新生第一学期,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内容(不列入课表),通过亲生尝试参与活动,最终确定自己1-2项兴趣课程,为以后各学期选择课程作好准备。第二、三学期通过填报志愿(2-3个志愿)选择学习课程(不得重复)。第四学期可重复选项,为高年级坚持体育活动和走上社会形成“终身体育”创造条件。
4.教学组织形式
体育俱乐部活动制开放式教学模式打破系别、班级体制,依据学生自主选择,体现学生个别差异,按不同身心发展水平,技能水平,重新组合成普通班和提高班(平台)上课。每班人数以30-40人为宜。若人数过多或过少,可依据学生志愿进行适当调配。考勤与签发课时是组织形式中的重要环节。课前,学生必须持“健身卡”报到。
5.成绩评价与方法
体育俱乐部活动制开放式教学模式成绩评价和方法应重视学生个性的差异性,不要过分追求评价结果的绝对客观性和数量化。应将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使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评价结果不要成为学生的包袱。要考虑学生的不同起点,大胆实践,开拓创新,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开放式体育课程新体系,让评价成为学生的动力。
体育成绩依据统计学正态分布原理,由上课和活动时数、技能评价、健康评价、体育知识评价、学习态度表现和技能提高进步等综合评定成绩。
(1)技能评价。
由任课教师选定有关课程的两项技能(学期开课前网上公布),每项占总成绩15%或10%。技术评价不合格可补评(次数不限)。因伤、病原因申请缓评者,须在下一学期开学后两周内补评。
(2) 体育知识评价。
采用开卷形式,以是非题、选择题、填空题为主,并对体育教学改革提意见、建议,小结自我学习、锻炼的感受。每学年一次,占总成绩10%。
6.拓展资源
实现体育俱乐部活动制开放式教学模式,面临课程资源严重不足的困难,必须千方百计拓展资源。既要挖掘校内资源,又要开发校外有利条件。
(1)大力发展人力资源。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校内外有体育专长的教师、班主任、校医、学生家长、社会体育指导员、學生体育骨干等人力资源。
(2)开发体育设施资源。要充分利用校内外体育场馆设施,合理布局,合理使用, 加强场馆综合管理力度,延长场馆开发时间,提高利用价值。
(3)开发课程内容资源。积极创造条件,引用新兴运动项目和民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改造现有项目。利用日光浴、水浴,开展春游、爬山、攀岩、滑冰、越野跑、骑自行车、沙滩排球、定向运动等户外活动,开发回归自然的体育课程。
(4)开发体育信息资源。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多媒体等获取体育信息,不断充实体育教学内容与体育相关信息。
二、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体育俱乐部活动制开放式教学模式,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特色,展示个性化服务,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植兴趣,强化特长和运动能力,构建了丰富多彩的体育课程新体念,建立了新型的教与学的综合形式,有效地克服了传统体育教育的不足,解决了“竞技”与“健身”观念的种种矛盾,使学生在教学和活动中品尝到锻炼的乐趣,逐步养成爱好运动的好习惯。
(2)体育俱乐部活动制开放式教学模式,以学生健身活动为主体。学生自主选择课程,选择时间,选择教师。成绩评价方法宽松,体现自我比较和发展,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有利于学生活泼、健康的协调发展。
(3)体育俱乐部活动制开放式教学模式,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配合,师生互动、合作、理解,激发了教师的教课热情,增强了对俱乐部开放式教学模式的信心,有利于大学体育教学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2.建议
(1)体育俱乐部活动制开放式教学模式进行的课时考勤,运用健身卡形式尚存在不少问题,须加强对学生的自我教育,合理引导,完善制度,简化方法。
(2)新模式的实行还须进一步加强对体育场馆和运动器材的建设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建嘉等.论大学开放式体育课程的基本特征.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3,(4)79-80.
[2]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国学校体育,2002,(6).
[3]周登高等.体育教学人文性的思考.体育科学,2002,(9):10-13.
(作者单位:①②浙江宁波大学科技学院;③④安徽蚌埠市海军蚌埠士官学校)
[关键词]高校体育 开放式 教学模式 俱乐部
多年来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虽然进行了不断的改革与探索,但始终没有摒弃“以物为本”的陈旧观念,走出以“竞技体育”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2002年9月,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所提出的高校体育课程是一个创新理念下的新思路。实践证明:实行体育俱乐部活动制开放式教学模式是完全可行的,是深受学生欢迎的。
一、 体育俱乐部活动制开放式教学模式实行办法
1.课程目标
体育俱乐部活动制开放式教学模式,其教学目标体现人文性的基本内涵,即尊重学生个体人性、人权和价值。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强化特长和运动能力,培植兴趣,培养终身爱好体育的意识、习惯,使学生在欢乐中达到身心全面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和心理品质以及社会交往能力,成为“知识经济”新时代的人才。
2.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体育俱乐部活动制开放式教学模式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根据学校实际场地设施、师资条件,通过对现代竞技运动的改造,以学生自主选课形成必修课程主题群,即设置: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武术、健美操、体育舞蹈、男子健美、体育保健十一门课程(即十一个单项体育俱乐部)。还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拟开设生活体育、休闲体育的内容,如游泳、散打、跆拳道、娱乐体育、定向运动等体育选修课程。各项课程教学内容不断拓宽其文化内涵,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提供基础。
3.教学方法与自主选择
(1)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方法体系。
体育俱乐部活动制开放式教学模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采用技能教学法、练习法、比赛法、娱乐法、表演法、保健法、科学监测法等教学手段,灵活运用,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原则,教学要变“包揽”为主导,变“管理”为“协作”。
(2)学生自主选择课程。
每届新生第一学期,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内容(不列入课表),通过亲生尝试参与活动,最终确定自己1-2项兴趣课程,为以后各学期选择课程作好准备。第二、三学期通过填报志愿(2-3个志愿)选择学习课程(不得重复)。第四学期可重复选项,为高年级坚持体育活动和走上社会形成“终身体育”创造条件。
4.教学组织形式
体育俱乐部活动制开放式教学模式打破系别、班级体制,依据学生自主选择,体现学生个别差异,按不同身心发展水平,技能水平,重新组合成普通班和提高班(平台)上课。每班人数以30-40人为宜。若人数过多或过少,可依据学生志愿进行适当调配。考勤与签发课时是组织形式中的重要环节。课前,学生必须持“健身卡”报到。
5.成绩评价与方法
体育俱乐部活动制开放式教学模式成绩评价和方法应重视学生个性的差异性,不要过分追求评价结果的绝对客观性和数量化。应将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使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评价结果不要成为学生的包袱。要考虑学生的不同起点,大胆实践,开拓创新,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开放式体育课程新体系,让评价成为学生的动力。
体育成绩依据统计学正态分布原理,由上课和活动时数、技能评价、健康评价、体育知识评价、学习态度表现和技能提高进步等综合评定成绩。
(1)技能评价。
由任课教师选定有关课程的两项技能(学期开课前网上公布),每项占总成绩15%或10%。技术评价不合格可补评(次数不限)。因伤、病原因申请缓评者,须在下一学期开学后两周内补评。
(2) 体育知识评价。
采用开卷形式,以是非题、选择题、填空题为主,并对体育教学改革提意见、建议,小结自我学习、锻炼的感受。每学年一次,占总成绩10%。
6.拓展资源
实现体育俱乐部活动制开放式教学模式,面临课程资源严重不足的困难,必须千方百计拓展资源。既要挖掘校内资源,又要开发校外有利条件。
(1)大力发展人力资源。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校内外有体育专长的教师、班主任、校医、学生家长、社会体育指导员、學生体育骨干等人力资源。
(2)开发体育设施资源。要充分利用校内外体育场馆设施,合理布局,合理使用, 加强场馆综合管理力度,延长场馆开发时间,提高利用价值。
(3)开发课程内容资源。积极创造条件,引用新兴运动项目和民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改造现有项目。利用日光浴、水浴,开展春游、爬山、攀岩、滑冰、越野跑、骑自行车、沙滩排球、定向运动等户外活动,开发回归自然的体育课程。
(4)开发体育信息资源。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多媒体等获取体育信息,不断充实体育教学内容与体育相关信息。
二、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体育俱乐部活动制开放式教学模式,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特色,展示个性化服务,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植兴趣,强化特长和运动能力,构建了丰富多彩的体育课程新体念,建立了新型的教与学的综合形式,有效地克服了传统体育教育的不足,解决了“竞技”与“健身”观念的种种矛盾,使学生在教学和活动中品尝到锻炼的乐趣,逐步养成爱好运动的好习惯。
(2)体育俱乐部活动制开放式教学模式,以学生健身活动为主体。学生自主选择课程,选择时间,选择教师。成绩评价方法宽松,体现自我比较和发展,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有利于学生活泼、健康的协调发展。
(3)体育俱乐部活动制开放式教学模式,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配合,师生互动、合作、理解,激发了教师的教课热情,增强了对俱乐部开放式教学模式的信心,有利于大学体育教学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2.建议
(1)体育俱乐部活动制开放式教学模式进行的课时考勤,运用健身卡形式尚存在不少问题,须加强对学生的自我教育,合理引导,完善制度,简化方法。
(2)新模式的实行还须进一步加强对体育场馆和运动器材的建设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建嘉等.论大学开放式体育课程的基本特征.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3,(4)79-80.
[2]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国学校体育,2002,(6).
[3]周登高等.体育教学人文性的思考.体育科学,2002,(9):10-13.
(作者单位:①②浙江宁波大学科技学院;③④安徽蚌埠市海军蚌埠士官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