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半圆球壳(点)与棒(面)相接触(图1),画出图中静止的杆M受到的弹力示意图。
[TP12GW158。TIF,Y#]
相信高中老师对这道作图题不会陌生。在教学过程中,对弹力的教学,弹力的方向是难点也是重点,这样的一道题老师大多要不作为例题讲解,要不作为练习要学生完成。
可是,我发现,每次给出正确答案以后,总还是有学生会问,“N1为什么不指向圆心呢?”
回顾教学过程,为了让学生能快速准确作出判断,老师一般会把接触面出现的弹力分成了几种情况:
(1)曲面与平面接触:过接触点垂直平面指向受力物体;
(2)点与平面接触:过接触点垂直平面指向受力物体;
(3)曲面与曲面接触:与过接触点与公切面垂直并指向受力物体。
这样细分,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做题时你只要套入模型就可以快速得出答案。但是,这样真的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学好物理吗?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这是弊大于利的。原因有二,其一:结论分得越细,学生要记的东西就越多,对记忆力的要求也越高;其二:这不符合理科学习的特点,理科学习应该以理解为主,重点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结论,成为背书的工具。
那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好物理呢?我觉得我们老师应该回归课本,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把思维还给学生,把老师教变成学生学,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国家需要的人才。
[HJ1。2mm]高中三年,多门功课,怎样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这一点呢?
第一:充分利用好导学案,讲授一个知识之前,应该让学生提前预习,自己先学习思考,不懂的,上课的时候老师再进一步说明讲解,减少上课讲解内容,节省时间,同时学生相当于二次学习,印象会更深刻。第二:回归课本,把概念讲懂讲透。对弹力,课本是这样定义的:“发生形变的物体(A),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B)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显然这句话告诉我们几层意思:①这是A对B的作用力,A是施力物,B是受力物;②这是A形变产生的力;③形变的A物体要恢复原状,在恢复的过程中B物体对它起阻碍的作用,所以A就对B产生了力的作用,这个力的目的是要推开B使得A能恢复原状的,所以应该和形变方向相反,简单的说就是弹力和A形变方向相反。学生理解了这一点,也就知道上题中为什么N1不指向圆心了(与杆接触的A点显然不可能发生水平向右的形变,当然弹力也就不会水平向左了)。如果非要总结接触面出现弹力的方向,也只需简单总结为“与接触面(平面或切面)垂直”就可以了。再比如学了圆周运动,有一部分学生在受力分析的时候总喜欢说还有一个向心力。我们可以看到在课本中是这样定义向心力的“根据牛顿第二定律,产生向心加速度的原因一定是物体受到了指向圆心的合力。这个力叫向心力”,说明向心力是合力;同时向心力是指向圆心的合力,这个也为我们以后分析变速圆周运动提供了依据。
把思维还给学生,老师不要代为思考,代为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这才是学好物理的根本!
[TP12GW158。TIF,Y#]
相信高中老师对这道作图题不会陌生。在教学过程中,对弹力的教学,弹力的方向是难点也是重点,这样的一道题老师大多要不作为例题讲解,要不作为练习要学生完成。
可是,我发现,每次给出正确答案以后,总还是有学生会问,“N1为什么不指向圆心呢?”
回顾教学过程,为了让学生能快速准确作出判断,老师一般会把接触面出现的弹力分成了几种情况:
(1)曲面与平面接触:过接触点垂直平面指向受力物体;
(2)点与平面接触:过接触点垂直平面指向受力物体;
(3)曲面与曲面接触:与过接触点与公切面垂直并指向受力物体。
这样细分,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做题时你只要套入模型就可以快速得出答案。但是,这样真的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学好物理吗?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这是弊大于利的。原因有二,其一:结论分得越细,学生要记的东西就越多,对记忆力的要求也越高;其二:这不符合理科学习的特点,理科学习应该以理解为主,重点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结论,成为背书的工具。
那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好物理呢?我觉得我们老师应该回归课本,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把思维还给学生,把老师教变成学生学,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国家需要的人才。
[HJ1。2mm]高中三年,多门功课,怎样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这一点呢?
第一:充分利用好导学案,讲授一个知识之前,应该让学生提前预习,自己先学习思考,不懂的,上课的时候老师再进一步说明讲解,减少上课讲解内容,节省时间,同时学生相当于二次学习,印象会更深刻。第二:回归课本,把概念讲懂讲透。对弹力,课本是这样定义的:“发生形变的物体(A),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B)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显然这句话告诉我们几层意思:①这是A对B的作用力,A是施力物,B是受力物;②这是A形变产生的力;③形变的A物体要恢复原状,在恢复的过程中B物体对它起阻碍的作用,所以A就对B产生了力的作用,这个力的目的是要推开B使得A能恢复原状的,所以应该和形变方向相反,简单的说就是弹力和A形变方向相反。学生理解了这一点,也就知道上题中为什么N1不指向圆心了(与杆接触的A点显然不可能发生水平向右的形变,当然弹力也就不会水平向左了)。如果非要总结接触面出现弹力的方向,也只需简单总结为“与接触面(平面或切面)垂直”就可以了。再比如学了圆周运动,有一部分学生在受力分析的时候总喜欢说还有一个向心力。我们可以看到在课本中是这样定义向心力的“根据牛顿第二定律,产生向心加速度的原因一定是物体受到了指向圆心的合力。这个力叫向心力”,说明向心力是合力;同时向心力是指向圆心的合力,这个也为我们以后分析变速圆周运动提供了依据。
把思维还给学生,老师不要代为思考,代为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这才是学好物理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