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练习引发的思考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h0208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半圆球壳(点)与棒(面)相接触(图1),画出图中静止的杆M受到的弹力示意图。
  [TP12GW158。TIF,Y#]
  相信高中老师对这道作图题不会陌生。在教学过程中,对弹力的教学,弹力的方向是难点也是重点,这样的一道题老师大多要不作为例题讲解,要不作为练习要学生完成。
  可是,我发现,每次给出正确答案以后,总还是有学生会问,“N1为什么不指向圆心呢?”
  回顾教学过程,为了让学生能快速准确作出判断,老师一般会把接触面出现的弹力分成了几种情况:
  (1)曲面与平面接触:过接触点垂直平面指向受力物体;
  (2)点与平面接触:过接触点垂直平面指向受力物体;
  (3)曲面与曲面接触:与过接触点与公切面垂直并指向受力物体。
  这样细分,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做题时你只要套入模型就可以快速得出答案。但是,这样真的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学好物理吗?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这是弊大于利的。原因有二,其一:结论分得越细,学生要记的东西就越多,对记忆力的要求也越高;其二:这不符合理科学习的特点,理科学习应该以理解为主,重点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结论,成为背书的工具。
  那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好物理呢?我觉得我们老师应该回归课本,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把思维还给学生,把老师教变成学生学,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国家需要的人才。
  [HJ1。2mm]高中三年,多门功课,怎样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这一点呢?
  第一:充分利用好导学案,讲授一个知识之前,应该让学生提前预习,自己先学习思考,不懂的,上课的时候老师再进一步说明讲解,减少上课讲解内容,节省时间,同时学生相当于二次学习,印象会更深刻。第二:回归课本,把概念讲懂讲透。对弹力,课本是这样定义的:“发生形变的物体(A),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B)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显然这句话告诉我们几层意思:①这是A对B的作用力,A是施力物,B是受力物;②这是A形变产生的力;③形变的A物体要恢复原状,在恢复的过程中B物体对它起阻碍的作用,所以A就对B产生了力的作用,这个力的目的是要推开B使得A能恢复原状的,所以应该和形变方向相反,简单的说就是弹力和A形变方向相反。学生理解了这一点,也就知道上题中为什么N1不指向圆心了(与杆接触的A点显然不可能发生水平向右的形变,当然弹力也就不会水平向左了)。如果非要总结接触面出现弹力的方向,也只需简单总结为“与接触面(平面或切面)垂直”就可以了。再比如学了圆周运动,有一部分学生在受力分析的时候总喜欢说还有一个向心力。我们可以看到在课本中是这样定义向心力的“根据牛顿第二定律,产生向心加速度的原因一定是物体受到了指向圆心的合力。这个力叫向心力”,说明向心力是合力;同时向心力是指向圆心的合力,这个也为我们以后分析变速圆周运动提供了依据。
  把思维还给学生,老师不要代为思考,代为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这才是学好物理的根本!
其他文献
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相识是一个必然的错误。三十二年前,周朴园爱上了他认为年轻、贤惠、规矩当然也美丽的鲁侍萍,鲁侍萍也爱上了英俊又有才学的周家少爷周朴园。他们的爱是真诚
题目 如图1所示,A是半径为R的圆形光滑轨道,固定在木板B上,竖直放置;B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光[TP12GW111。TIF,Y#]滑挡板固定在地面上,使其不能左右运动,小球C静止放在轨道最低点,A,B,C质量相等。现给小球一水平向右的初速度v0,使小球在圆型轨道的内侧做圆周运动,为保证小球能通过轨道的最高点,且不会使B离开地面,初速度v0必须满足(重力加速度为g)  A。最小值为[KF(]4gR[K
物理学习在很多人的眼中是一门难学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很容易产生很多的潜能生.潜能生主要是指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能以较好的态度对待学习,并且能参与学习之中去,但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或者学习出现退步的现象的学生.物理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符合实际的教学方式,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降低学习难度等多种教学策略,改变学生头脑中的物理难学的观念.从而减少潜能生的存在,使之成为物理学习的优秀生.  潜能生的有如下特点:
《光的折射》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中较为抽象的一节内容,不过好在学生已经学过了《光的反射》,这两节内容有相似之处.巧妙的开展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又可以深化对《光的反射》这节内容的理解,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笔者没有完全按照教材设计的内容按部就班地实施教学,而是做了一些调整和创新,下面笔者就这节课中选取五个片段来谈谈自己的创新实践与感悟.  1把生活中的实例搬到课堂中来引入课题  分组小实
生本课堂是灯,照亮孩子求知的路;生本课堂是桥,摆渡着孩子的梦想;生本课堂是雨,滋润着孩子成长, 笔者用五环节教学法执教《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小有收获.  第一环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创设求知情境,展示目标与重难点  首先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求知欲望,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什么内容难学,什么内容要重点学习.  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教学中,笔者先设计了情境实验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学改革方兴未艾,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动起来了,给物理课堂教学带来可喜的变化。但在课堂教学“繁华”背后,却隐藏着对学科教学规范的丢失,尤其是缺乏对概念教学的重视。 大家都知道,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物理事实的抽象。它不仅是物理基础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其实是在不断地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如果
随着我国新课标教学改革的逐步进行,在高中教学中已越来越重视对物理生态课堂的构建。所谓高中物理生态课堂就是教师综合考虑物理教学多方面因素,通过重视与学生关系的培养,创建情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特点,实现教育双赢。构建高中物理生态课堂极其重要,但是在当前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对生态课堂的概念仍然理解不是十分透彻,从而影响了生态课堂的效率。下面将主要分析高中物理生态课堂的构建途径。  1 建立和谐的师
“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这首节奏明快、寓意深刻的儿歌是《陶行知教育名篇》中关于“
一些物理现象看不见,摸不着的,不易直接观察,需要我们根据它们表现出来的现象来间接认识它们,间接显示就是对实验现象进行一些处理后再观察.初中物理教材中的插图,隐含了很多科学方法,掌握这些科学方法对提升实验效果有很大帮助.最常见的科学方法有转换法、放大法、对比法以及平衡法等.本文结合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的插图,总结了提升实验效果的的几种有效方法.  1转换法  转换法,是指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一
实验是人们研究物理知识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教师帮助学生增加物理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技巧。通过实验,学生们可以不断发现新问题并动手解决新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自己学习物理的兴趣。在当代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有时候忽略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而只是偏重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延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需要。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应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不断推进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