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女儿”樊锦诗与敦煌文物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czl9004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本来没想留那么久的,我给自己算了次命,我的命就在敦煌。”
  1938年出生于北京,成长于上海,大学毕业后去了敦煌就再没离开过,50余年在莫高窟里铲铲补补,樊锦诗得了个“敦煌女儿”的美誉。
  25岁只身前往敦煌,30来岁在“文化大革命”中保护敦煌文物,40多岁敦煌终于通电,48岁结束与丈夫19年的分居生活,60岁接任敦煌研究院院长开始敦煌数字化工程,76岁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竣工,77岁卸任敦煌研究院院长……78岁高龄的樊锦诗先生现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国务院参事,本周一(10月24日)她来到复旦大学开讲“敦煌莫高窟的世界文化艺术价值”,面对济济一堂的师生,她笑言此番讲座只作为一个引子,欢迎更多年轻人去敦煌玩、去做研究。
  一位78岁的老人、一处1648岁的古迹发出的邀请:
  莫高窟产生的背景
  敦煌这个词什么意思?
  很多人理解为:敦者大也,煌者圣也。实际上这个是少数民族的发音,到底什么意思不知道。《史记》记载,张骞出使西域回来,给汉武帝做汇报,其中就有敦煌。公元前138年、前119年的时候,汉武帝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时中国与欧亚大陆之间的交通全线打通,汉武帝把兰州以西的河西走廊收归西汉疆域的范围,设了四郡。为了开发这个地方,从内地向敦煌河西走廊移民,这些移民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和灌溉技术,以儒家为主的汉文化也传到了这个地方。
  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9世纪,敦煌的河西走廊成为中国通向国外西方的主要渠道。汉代敦煌,向东可通往长安、洛阳,继续向东延伸,可到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向西经过西域(今新疆地区)的南北两道,翻过帕米尔高原,可到中亚、南亚印度、西亚古波斯,乃至地中海古希腊和古埃及;敦煌向北越过戈壁沙漠,沿天山北麓西行,进入草原丝绸之路。汉唐王朝西部边陲的敦煌,处于丝绸之路上战略要地的位置,它既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所以史书上说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它既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也是宗教文化知识的交集地。
  古代的敦煌,就好比现在的上海、广州。敦煌以东出土的西汉昭帝(前86~前74)以后的简牍表明,敦煌作为汉王朝的西大门,曾接待过大月氏(位于今咸海的阿姆河流域)、康居、大宛(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境内的撒马尔罕、费尔干纳)、龟兹(今新疆库车)、于阗(今新疆和阗)、罽宾(今克什米尔)等29国的使节。
  敦煌佛教艺术从何时开始
  可能早在东汉(公元51-108年)时期,敦煌已接受了西域传入的佛教。佛教产生于印度,佛教艺术也产生于印度,古印度西北部(今巴基斯坦)的犍陀罗艺术和古印度北部的马土腊艺术,都曾对中国早期的佛教艺术产生过重要影响。
  据公元698年的唐代碑文记载,公元366年,有名叫乐僔的和尚,“行止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在此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次有法良禅师“又于僔师龛侧”,开了第二个洞窟。莫高窟营建由此二僧开端。此后,连续十个世纪,历经十个朝代的建窟、塑像、绘画的佛事活动,到14世纪的元代以后莫高窟停止了建窟。
  莫高窟位于敦煌东南鸣沙山东麓,在1700多米长断崖上,迄今保存了735个洞窟、45000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此外,1900年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50000多件文献和艺术品。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窟的建筑形式
  莫高窟是建筑、彩塑和壁画组成的综合艺术。
  洞窟建筑因功能不同而采用多种形制;彩塑是莫高窟艺术的主体,置于窟内显著的位置;壁画布满全窟各壁,形象地表现了佛教的思想理义及其丰富细致的内容。三者互相呼应,交相辉映。
  石窟的建筑形制主要有五種:
  1、禅窟:受印度毗诃罗窟影响。洞窟正壁开龛塑像,左右两侧壁各开两个或四个仅能容身的斗室,供佛教修行者坐禅修行。
  2、中心塔柱窟:来源于印度支提窟。在洞窟中间凿出连地接顶的中国方形楼阁式塔形,塔柱的四面开龛塑像,象征佛塔,供修行者入窟绕塔观像与礼佛。
  3、殿堂窟:平面方形、覆斗顶,正壁开龛塑像,其余壁面和窟顶都绘壁画。其覆斗顶的形式受到中国传统的皇宫贵族房屋中设置斗帐设施的影响。在魏晋时的墓葬中早已流行这种覆斗顶形式。此类洞窟为修行者礼佛或讲述佛法的场所。
  4、佛坛窟:其形式与中原寺庙佛殿,乃至世俗宫室殿堂格局相类似。洞窟主室中央凿出方形佛坛。彩塑群像高踞于佛坛之上,信徒可围绕佛坛右旋环通礼佛观像。
  5、大像窟:因窟中巨大的佛像而得名。正壁造像,佛座后凿出供信徒巡礼用的马蹄形通道。前壁上部和中部开数个大型明窗,以供采光之用。窟外建多层木构窟檐。
  彩塑与壁画
  彩塑方面,主要内容是佛像、菩萨像、佛弟子像、天王像、力士像等形象。他们置于洞窟的主要位置,是供奉的主体。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分为七类:
  1、尊像画: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及轻歌曼舞的伎乐飞天等佛教众神之像。
  2、释迦牟尼故事画:表现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生平传奇的佛教故事画;表现释迦牟尼前生为救度众生而忍辱、施舍、牺牲,做种种善行的本生故事;表现释迦牟尼成佛后说法教化的“因缘故事”。
  3、中国传统神仙画:佛教传入中国后,为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在佛教为主题的石窟中,吸收描绘了当时中国社会普遍信仰的神仙形象,如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风神、雷神、电神、雨神等。
  4、经变画:是将某部佛经的主题思想和主要内容演绘成大幅壁画。它是隋唐时期中原地区许多著名画家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地将中国传统人物画、山水画、建筑画、花鸟画和社会生活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不同佛经中描绘的理想中的宏伟壮丽、气象万千的不同的佛国世界。   据统計,敦煌石窟有经变三十余类,如阿弥陀经变,弥勒经变、东方药师变、维摩诘经变、法华经变等等。均由中原长安、洛阳画家创作后传来。
  5、佛教史迹画:描绘佛教历史上的一些传说或故事,以及佛教圣地、为传播佛教、吸引信徒发挥了重要作用。
  6、供养人画像:指为祈福禳灾而出资开窟造像的功德主及其眷属的礼佛供养画像。供养人身份复杂,主要有世家大族、文武官僚、商人、僧官、僧尼、工匠、牧人、行客、侍从、奴婢和善男信女等等。公元9世纪中至11世纪中的晚唐、五代和北宋时期统治敦煌、瓜州的张氏、曹氏地方割据政权,在洞窟中绘画的供养人像,将一家三代、甚至五代,以及姻亲、眷族、属吏都绘画在同一窟中,此时的洞窟成了光耀门庭的家庙。所画供养人画像也相应变得高大。
  7、装饰图案画:用于装饰洞窟建筑、佛龛、彩塑,并分隔不同题材壁画的图案纹样。它又像一条精美的纽带,将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连接成一个风格统一的有机整体。
  莫高窟藏经洞文物
  1900年6月22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清理今编第16窟积沙时,无意间发现了藏经洞(即今编第17窟),从中出土了公元5-11世纪初的宗教经卷、社会文书、中国四部书、非汉文文献,以及绢画和刺绣等文物5万余件。敦煌藏经洞文物的出土,是20世纪初中国四大文献的考古发现(即殷墟甲骨、敦煌写经、居延汉简、明清档案)之一。遗憾的是,在清朝末年的黑暗年代里得不到保护,藏经洞文物发现后大部被西方列强劫掠,流散于国外的英、法、印、俄、日等十余个国家的三十多个博物馆、图书馆,以及国内的三十多个博物馆、图书馆。
  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的特别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资料,在藏经洞发现前,得到一本宋代印本如获至宝,看到古代写本,十分困难,藏经洞五万余卷文献,大都为已失传的写本,且均为5至11世纪初的“方面异常广泛,内容无限丰富”的文献,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宝藏。二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原始记录,反映了当时社会方方面面的真实面貌。
  敦煌莫高窟和藏经洞文物的文化价值主要分为这几个方面:
  (一)历史价值:
  1、敦煌藏经洞汇聚了多种中外宗教典籍和文献。首先,敦煌文献的主体是佛教典籍和文献,占90%以上。除了多数为传世佛经外,还有很多传世大藏经中所没有的佛教典籍。其次,还有数百件中国道教经典。此外,还有外来的景教、祅教、摩尼教的文献、图像资料。
  2、敦煌壁画中绘画大量出资修窟的供养人画像,及文字题记(供养人画像旁书写此人的籍贯、姓名、职衔)并结合藏经洞相关文献为研究敦煌历史保存了珍贵的资料。
  3、敦煌文献有不少官方和私人的文书,都是了解古代社会的第一手资料。
  4、敦煌文学,一类是传统的文学作品,有我国最早诗歌总集《诗经》、文学作品总集《文选》等。另一类是藏经洞保存了失传已久的珍贵的通俗文学作品,有变文,讲经文、词文、因缘、话本、诗话等等,对研究文学史有重要价值。
  5、藏经洞文书中还有相当数量的古代非汉文的文字写本。如粟特文、古藏文、回鹘文、梵文、于阗文、突厥文、希伯来文等文书。
  6、莫高窟壁画表现了许多古代经济生活的场景。将壁画与藏经洞文献结合研究,可反映出古代敦煌地区农牧业、手工业、商业情况。
  7、壁画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中婚丧嫁娶、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等民情风俗场景。
  (二)艺术价值:
  敦煌石窟在一千年的创作过程中,吸收融汇了中国和西域艺术风格,汉族和多民族艺术风格,创造了自成体系的敦煌石窟艺术,为中国古代绘画和雕塑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今天研究中国绘画史和雕塑史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资料。它是千年的壁画博物馆和雕塑博物馆,也是一部中世纪的绘画史和雕塑史。在中国甚至世界美术史上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十六国北朝彩塑,以中原汉晋艺术为基础,又融合了来自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
  公元6世纪末至10世纪初,隋唐时期的彩塑艺术,特别是唐代彩塑艺术臻于成熟与完美,融合了中外雕刻艺术的优点,形成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佛教造像,这时彩塑的特点是比例准确、造型健美、神态逼真、个性鲜明、色彩华丽的时代特点。
  唐代彩塑最精美的是与人等身高的七身或九身一组的群像。
  六朝到唐代正是中国绘画艺术从发展走向辉煌的重要阶段,也是画家辈出的时代,可是大家留世的作品少而又少,唯独敦煌壁画保存了这个时期绘画的真迹,代表了中古时期中国绘画的重要成就。
  (三)科技价值:
  莫高窟壁画逼真地反映了古代敦煌地区农业生产的场面和农业生产各种工具。既有一牛拉犁耕种,也有二牛拉犁耕种,比如有一张图,下方农夫以二牛拉犁耕地,农妇持装籽种的篮子播种;左侧为头戴笠帽、手持镰刀的农夫收割成熟的庄稼;左上角,农夫身后堆着收获的庄稼,农夫以木杈、农妇用芨芨草扫帚正在打场等。
  敦煌文献中还保存了天文学、医药学和印刷术等方面的科技史料。
  (四)多元文化交汇:
  敦煌莫高窟的洞窟建筑、彩塑、壁画及藏经洞出土的文书和艺术品,是经过了一千年的开凿,一千年的创造,一千年不同文明的碰撞、吸纳。在此过程中,吸纳了中土中原以及希腊、罗马、波斯、印度、中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思想和文化,整合了中西艺术的优秀因素,创造了中国特色的佛教思想,多姿多彩的中国风格的佛教艺术。比如黄道十二宫,是古代巴比伦天文学家为表示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将黄道分为十二段,从春分点起,每隔30度为一宫,以黄道十二星座的名字命名,在壁画上也有显示。
  摘自《凤凰文化》
其他文献
随着《人民的名义》的热播,“达康书记”表情包的大势走红,吴刚的妻子岳秀清也顺应着潮流,火了起来。这对当事人来说,真是开心又不太开心的事情——因为,作为一名老戏骨来说,岳秀清并不能适应这种突然增加的曝光率。可从“王之背后的女人”的角度来看,她又很欣慰自己正在一如既往地跟吴刚并肩而行。  所幸,纠结和烦恼仍给岳秀清留下了享受和讲究的余地。“我认为工作不应该打扰我们的生活。”岳秀清很清楚:若是她想更贴近
纵观他从大学毕业后所走过的人生历程,几乎都与研究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有关,虽已是米寿之年,但仍为保护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奔走呼号,贡献力量  他是位著名的史前史学专家,但非常谦虚谨慎,身上有一种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他曾担任过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兼省文物局局长,但平时为人低调,认真倾听民意,只有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时,他才显露出“救火兵”一样勇往直前的冲劲
廣东江门是著名的侨乡,2017年2月16日,江门市双水镇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回乡侨胞——梁凤仪。  一袭红衣的梁凤仪精神饱满,她与丈夫黄宜弘先生一起兴致勃勃地体验传统手搓香、观看香道表演。在此之前,她亦几次前往故乡,去祖屋祭祖,与乡亲们闲话家常。故乡,在她心中,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成为了实实在在可触摸的地方。  她的寻根情怀,不仅仅止于前往祖辈生活的地方怀念。多年在香港、加拿大、美国的生活经历,更
他学过铁艺,做过花艺师,又改行在时尚界做了3年陈列师,还为许多有个性的咖啡馆和办公室做过植物景观设计,但最终发现,这一切都不是自己喜欢的。在大山里长大的他,天生对植物有着特殊的敏感,尤其苔藓。接着他辞职全身心的研究这种先锋植物,打造“桌面上的童话世界”。《美女与花园》、《霍比特人的小屋》,这些文艺范十足的苔藓创意作品展出后,引起轰动。在淘宝上,“植觉”的月销售记录经常达到3000件,令国内同行们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