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代青少年学生“网上一代”的特征日趋突出,随之,他们网络接触中安全问题也时常出现,认识网络接触中青少年安全问题,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有助于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构建网络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关键词]青少年学生 网络安全 权益维护 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谢志芳(1965- ),男,江苏大学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副教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江苏 镇江 212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江大人JDR[2005]16号)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8-0074-03
一、引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1.62亿,成为仅次于美国互联网用户(1.85亿)的第二大互联网市场;互联网普及率也达到了12.3%;宽带网民数达1.22亿,手机网民数已有4430万人;CNNIC报告对青少年上网行为进行了深入分析。调查显示,青少年学生网民已经接近6000万,学生在网民中占有率达1/3强(36.7%),每周平均上网时长为11.6小时,其中每周上网超过20小时的学生占总人数的16.6%,超过40小时的占5.9%,这表明:青少年学生网民对互联网娱乐功能的使用超过任何一种其他功能①。上网在城市青少年中已非常普及,青少年上网已成为一大社会现象。在这个以网络为基础的跨地域、多媒体的信息平台上,青少年获取到了课堂与课本以外的信息和知识,加强了同外界的联系,培养和提高了网络时代的科技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但同时,在青少年网络接触中已经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因此,充分认识网络接触中青少年安全问题,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青少年的安康是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青少年的和谐生存与安全健康发展是其神圣不可侵犯的基本权利,应得到绝对的尊重和悉心的保护。“重视青少年权益保障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同时,“实现青少年社会适应和权益保护的良性互动,促进其健康成长,无疑已是今天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之意,并终将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③所谓网络接触中青少年安全问题,主要是指青少年在涉足网络时,由于缺乏有效的安全手段而在网上受到侵害的事实。
青少年网络接触安全问题事实上也是一个社会接触的问题。随着现代社会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与人之间面对面接触的机会日益减少,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网络的不断普及,使得人们接触的机会不断减少,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正发生巨大的变化,一个虚拟的网络社会正向我们走来。网络接触模式虽然也是一种间接接触模式,但与面对面的接触模式相比,它呈现为非对面性的双向、互动、即时的交往特点。所
以它兼具直接性和间接性的特点,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称之为“第三种接触模式”。④
二、青少年在网络接触中的主要安全问题
随着网络迅猛发展并构成青少年又一个重要的生存与成长空间和第三种接触模式的出现,我们在肯定网络有助于促进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网络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面,特别是给人际交往、知识的获取、人格的发展、正确意识形态以及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树立等带来的冲击,这些冲击给青少年造成了侵害。根据国际儿童网络的看法,目前青少年在网络中遇到的危险主要有以下三类:联系性危险、内容性危险、商业性危险。⑤
1.联系性危险:指通过网络聊天和电子邮件等交互方式,某些人可以联系上青少年,从而引诱或者伤害青少年。具体表现为:如网络的交互性,使得任何人,不论性别、年龄,都可以通过网络在线服务等功能与素不相识的人结交。对辨别力较低的青少年来说,这就潜伏着与不可靠的人、心理不健康的人以及罪犯结交的危险。如有个别成人利用线上交友的便利诱拐儿童。据全美失踪受虐儿童中心的统计,1994年美国电脑网络上共发生了12件引诱青少年出走的案件。又如,一些青少年上网聊天时,在不经意间把姓名、住址、电话号码等与自己身份有关的信息资料告诉了网友,从而使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这些信息进行敲诈勒索,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很坏影响。2001年2月13日,湖北省武汉市一名17岁的女孩,很喜欢在网上聊天,她认识了一位网名为“快乐男孩”的人,在男孩花言巧语的诱惑下,相信了男孩,并约好在江边见面,但不幸的是这个女孩被其网友用麻醉手段强奸了。⑥这样的悲剧并不少见。
2.内容性危险:指青少年接触到不适宜的内容,这些内容包括了有关色情、种族歧视和种族仇恨、暴力等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例如网络色情,据美国梅隆大学专家调查,在美国多数家庭的联通网络中,有近92万件带有色情的影像和文字。英国米德尔塞可斯大学的蒂母莱贝教授在研究中发现,在互联网的非学术信息中有47%是色情内容。⑦可以说,目前网络色情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传播速度与覆盖范围上都超过以往任何时期。网络色情的传播方式主要有:色情图片、色情文字、色情录像、网上色情交流、网上色情广告、色情电子邮件等。其中色情图片是网上最常见,也是最猖獗的色情传播方式,随着多媒体尤其是视音频技术的发展,色情录像成为网络色情传播的重要方式。而网上色情交流对一些青少年更具有吸引力,主要在于这种交流具有很高的参与性、不可预知性及神秘性。如果说前面五种传播方式是青少年的自主行为的话,那么色情电子邮件则完全是网络色情制造者、传播者对网络用户的恶意侵害。网络色情也被称为“电子海洛因”,足以说明其危害性。网络色情对青少年最直接、最明显的影响是荒废他们正常的学业,其次是扭曲他们的身心健康甚至使他们走向性犯罪,危及他们的人身安全甚至是生命。又如,青少年接触到反动腐朽思想文化等不适宜的内容可能扭曲他们的价值观念,具体表现为:一是大肆渲染暴力恐怖活动,使青少年效仿而仇恨社会,造就一批暴力分子,给社会带来严重后果;二是极力宣扬种族歧视,煽动民族仇恨,破坏民族团结,煽动社会不满情绪,以致组织暴力事件;三是一些西方国家到处传播他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等,试图对青少年进行网上演变。
3.商业性危险:指青少年隐私受到市场商业行为的侵犯。侵害隐私权的客体主要包括私人活动、个人信息和个人领域。⑧网上对青少年隐私权的侵害,一方面表现为非法搜集和窃取个人信息,进入、公开个人生活领域,干涉私人活动,实施更进一步的侵害行为。另一方面,不少青少年热衷于将网络婚姻作为一种新的婚姻方式,在网上谈情说爱,一不小心就会把自己的隐私暴露给陌生人,特别是女生因此而被强奸、抢劫,甚至引来杀身之祸的案例时有发生。另外,技术局限和管理漏洞使得在互联网上窃取密码较为容易,侵害行为层出不穷。例如中国科大校园网上窃听活动曾猖獗一时,该校一少年大学生曾在一两周内窃取了一百多个账号密码;另外一少年大学生则非法使用同学电子邮件账号密码,采用冒名顶替手段与国外大学交往,窃取了该同学联系的出国资格。⑨
因此,要避免青少年在网络接触中受到侵害,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需要切实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维护和保护青少年学生网络接触中的安全的积极作用。同时要积极吸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的最新成果,努力探索和总结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经验。
三、避免青少年网络接触中受到侵害的主要对策
1.主动出击,加强建设,积极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我们必须意识到,一方面,青少年在接触和使用网络时,对他们来说,最主要的危险或者侵害是来自网络本身;另一方面,网络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负面影响的主要原因,就是中文网络信息量在整个网络信息量中的比重很少,造成西方霸占网络文化的局面。面对西方文化霸权,维护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最好办法就是采取新举措,主动出击,改变中文信息量在网络信息量中的劣势地位,积极抢占网络阵地。
首先,高度重视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关系到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事,是关系到祖国前途命运的大事。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国内外敌对势力与我们在网上争夺阵地、争夺青少年的斗争异常激烈,同时也不可低估网络对青少年带来的危害。因此,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把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规划,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
其次,积极抢占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青少年好奇心强,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浓,因此,要针对青少年身心发育的特点和规律,设计一些适合他们的网站,让他们学会有效使用网络信息,学会正确的网络交流,学会利用网络来发展自己。面对挑战,我们要主动出击,建立以中央网站为枢纽,以各地学校网站为支撑的网络群,在信息网络上建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网络系统。按照“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要求,建设一批健康、文明、科学,对青少年能起正确导向作用且富有吸引力的网站,尤其要建立“红色网站”。如可以在网上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教育等,同时,要大力组织开发具有中国文化特色、主题积极、内容健康而又情节生动的电子产品。
2.利用网络,把握特点,创新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青少年精力旺盛、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人生的一个最重要的塑造期,是个体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他们在网络时代呈现出思想多元化、需求多样性、自主意识强、重视自我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自我控制能力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等特点。青少年既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但也是一个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我们必须把握网络时代青少年的新特点,利用有效形式对他们进行引导,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首先,必须与青少年平等交流、以情感人。网络的平等性、自由性对青少年具有神奇吸引力,使青少年如醉如痴,我们可以利用这种自由和开放的特点,以“网民”的身份主动与青少年交朋友,了解和把握他们的心态、行为和思想,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引导。
其次,要变单向“灌输式”为双向“互动式”。网络的交互性、开放性特点使信息的传输不再是单一的单向“灌输式”,而是双向“互动式”。教育的主客体也不再局限于老师和学生之间。因此,我们要应对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的需求和心理结构调适的要求,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更真正地了解到青少年的需求;同时,还必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如以重大节日或重要事件为契机,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可在网上设立热点参与板块,吸引青少年参加。青少年热情高,参与意识强,但他们往往会就事论事,如果只给他们讲大道理,只会事倍功半,如果让他们亲自参与,则会事半功倍。
第三,网络的全球性、共享性使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在网络上或交融或冲突,因此,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防止青少年在追求知识的同时,漠视与淡化对精神和信念的追求,引导青少年分清精华与糟粕,强化青少年的民族观念和责任观念;同时,要培育和张扬民族精神,这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江泽民同志曾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没有坚强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面对互联网上垃圾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侵害,我们尤其要引导青少年正确辨别网上垃圾与财富,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信息,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青少年对网络的认知程度和使用水平。
3.加强监管,强化队伍,充分维护青少年网络合法权益。制定网络安全管理和维护规章制度,加强监管网络思想政治文化信息,确保网络的安全和健康有序运行,是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至关重要。首先,要建章立制,实现依法管网。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管理办法》等法规,依法加强网络管理,确保网络安全。其次,要强化技能,建立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在网络时代,培养和建立一支高素质、特别能战斗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学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树立现代科技意识,积极参与网络文化建设,主动加强网络知识技能学习,提高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学会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反馈信息,增加教育信息容量,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第三,要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做一些法律法规上的思考,体现出国家的法治精神,使学生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维护。如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权。所谓隐私权,是指公民就自己个人私事、个人信息等个人生活领域的事情不为他人知悉、禁止他人干涉的权利。隐私权是一种支配权。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尊重学生的隐私权主要表现为尊重学生的网络通信、通讯的自由和学生的心理秘密不被知悉与干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进网络及青少年学生的思想世界,才能发现并帮助他们解决思想问题,才能更快、更好地适应网络时代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
[注释]
①陈健.中国网民数达2.1亿 预计年初能超美成世界第一[DB/OL].http://it.people.com.cn/GB/42891/42894/6003254.html,2008-01-17.
②苏羊本.青少年权益保障视野中的和谐社会建设[J].攀登(双月刊),2007(2):15.
③孙抱弘.社会适应与权益保护——关于对和谐社会中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辩证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6(1):14.
④周丽.网络接触中的被害性问题初议[J].社会,2001(4):11.
⑤何恩基.美国儿童网络保护政策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2(4):63.
⑥王娟.青少年上网利弊及如何引导其上网[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3(5):75.
⑦赵鸿天.浅析网络信息对青少年心理的负面影响[J].晋阳学刊,2001(5):12.
⑧岳西宽.论公民的隐私权及其法律保护[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3):68.
⑨马倩,包晓云.互联网上青少年所面临的侵害行为[J].青年研究,2000(12):14.
[关键词]青少年学生 网络安全 权益维护 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谢志芳(1965- ),男,江苏大学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副教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江苏 镇江 212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江大人JDR[2005]16号)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8-0074-03
一、引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1.62亿,成为仅次于美国互联网用户(1.85亿)的第二大互联网市场;互联网普及率也达到了12.3%;宽带网民数达1.22亿,手机网民数已有4430万人;CNNIC报告对青少年上网行为进行了深入分析。调查显示,青少年学生网民已经接近6000万,学生在网民中占有率达1/3强(36.7%),每周平均上网时长为11.6小时,其中每周上网超过20小时的学生占总人数的16.6%,超过40小时的占5.9%,这表明:青少年学生网民对互联网娱乐功能的使用超过任何一种其他功能①。上网在城市青少年中已非常普及,青少年上网已成为一大社会现象。在这个以网络为基础的跨地域、多媒体的信息平台上,青少年获取到了课堂与课本以外的信息和知识,加强了同外界的联系,培养和提高了网络时代的科技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但同时,在青少年网络接触中已经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因此,充分认识网络接触中青少年安全问题,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青少年的安康是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青少年的和谐生存与安全健康发展是其神圣不可侵犯的基本权利,应得到绝对的尊重和悉心的保护。“重视青少年权益保障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同时,“实现青少年社会适应和权益保护的良性互动,促进其健康成长,无疑已是今天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之意,并终将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③所谓网络接触中青少年安全问题,主要是指青少年在涉足网络时,由于缺乏有效的安全手段而在网上受到侵害的事实。
青少年网络接触安全问题事实上也是一个社会接触的问题。随着现代社会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与人之间面对面接触的机会日益减少,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网络的不断普及,使得人们接触的机会不断减少,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正发生巨大的变化,一个虚拟的网络社会正向我们走来。网络接触模式虽然也是一种间接接触模式,但与面对面的接触模式相比,它呈现为非对面性的双向、互动、即时的交往特点。所
以它兼具直接性和间接性的特点,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称之为“第三种接触模式”。④
二、青少年在网络接触中的主要安全问题
随着网络迅猛发展并构成青少年又一个重要的生存与成长空间和第三种接触模式的出现,我们在肯定网络有助于促进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网络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面,特别是给人际交往、知识的获取、人格的发展、正确意识形态以及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树立等带来的冲击,这些冲击给青少年造成了侵害。根据国际儿童网络的看法,目前青少年在网络中遇到的危险主要有以下三类:联系性危险、内容性危险、商业性危险。⑤
1.联系性危险:指通过网络聊天和电子邮件等交互方式,某些人可以联系上青少年,从而引诱或者伤害青少年。具体表现为:如网络的交互性,使得任何人,不论性别、年龄,都可以通过网络在线服务等功能与素不相识的人结交。对辨别力较低的青少年来说,这就潜伏着与不可靠的人、心理不健康的人以及罪犯结交的危险。如有个别成人利用线上交友的便利诱拐儿童。据全美失踪受虐儿童中心的统计,1994年美国电脑网络上共发生了12件引诱青少年出走的案件。又如,一些青少年上网聊天时,在不经意间把姓名、住址、电话号码等与自己身份有关的信息资料告诉了网友,从而使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这些信息进行敲诈勒索,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很坏影响。2001年2月13日,湖北省武汉市一名17岁的女孩,很喜欢在网上聊天,她认识了一位网名为“快乐男孩”的人,在男孩花言巧语的诱惑下,相信了男孩,并约好在江边见面,但不幸的是这个女孩被其网友用麻醉手段强奸了。⑥这样的悲剧并不少见。
2.内容性危险:指青少年接触到不适宜的内容,这些内容包括了有关色情、种族歧视和种族仇恨、暴力等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例如网络色情,据美国梅隆大学专家调查,在美国多数家庭的联通网络中,有近92万件带有色情的影像和文字。英国米德尔塞可斯大学的蒂母莱贝教授在研究中发现,在互联网的非学术信息中有47%是色情内容。⑦可以说,目前网络色情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传播速度与覆盖范围上都超过以往任何时期。网络色情的传播方式主要有:色情图片、色情文字、色情录像、网上色情交流、网上色情广告、色情电子邮件等。其中色情图片是网上最常见,也是最猖獗的色情传播方式,随着多媒体尤其是视音频技术的发展,色情录像成为网络色情传播的重要方式。而网上色情交流对一些青少年更具有吸引力,主要在于这种交流具有很高的参与性、不可预知性及神秘性。如果说前面五种传播方式是青少年的自主行为的话,那么色情电子邮件则完全是网络色情制造者、传播者对网络用户的恶意侵害。网络色情也被称为“电子海洛因”,足以说明其危害性。网络色情对青少年最直接、最明显的影响是荒废他们正常的学业,其次是扭曲他们的身心健康甚至使他们走向性犯罪,危及他们的人身安全甚至是生命。又如,青少年接触到反动腐朽思想文化等不适宜的内容可能扭曲他们的价值观念,具体表现为:一是大肆渲染暴力恐怖活动,使青少年效仿而仇恨社会,造就一批暴力分子,给社会带来严重后果;二是极力宣扬种族歧视,煽动民族仇恨,破坏民族团结,煽动社会不满情绪,以致组织暴力事件;三是一些西方国家到处传播他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等,试图对青少年进行网上演变。
3.商业性危险:指青少年隐私受到市场商业行为的侵犯。侵害隐私权的客体主要包括私人活动、个人信息和个人领域。⑧网上对青少年隐私权的侵害,一方面表现为非法搜集和窃取个人信息,进入、公开个人生活领域,干涉私人活动,实施更进一步的侵害行为。另一方面,不少青少年热衷于将网络婚姻作为一种新的婚姻方式,在网上谈情说爱,一不小心就会把自己的隐私暴露给陌生人,特别是女生因此而被强奸、抢劫,甚至引来杀身之祸的案例时有发生。另外,技术局限和管理漏洞使得在互联网上窃取密码较为容易,侵害行为层出不穷。例如中国科大校园网上窃听活动曾猖獗一时,该校一少年大学生曾在一两周内窃取了一百多个账号密码;另外一少年大学生则非法使用同学电子邮件账号密码,采用冒名顶替手段与国外大学交往,窃取了该同学联系的出国资格。⑨
因此,要避免青少年在网络接触中受到侵害,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需要切实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维护和保护青少年学生网络接触中的安全的积极作用。同时要积极吸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的最新成果,努力探索和总结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经验。
三、避免青少年网络接触中受到侵害的主要对策
1.主动出击,加强建设,积极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我们必须意识到,一方面,青少年在接触和使用网络时,对他们来说,最主要的危险或者侵害是来自网络本身;另一方面,网络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负面影响的主要原因,就是中文网络信息量在整个网络信息量中的比重很少,造成西方霸占网络文化的局面。面对西方文化霸权,维护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最好办法就是采取新举措,主动出击,改变中文信息量在网络信息量中的劣势地位,积极抢占网络阵地。
首先,高度重视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关系到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事,是关系到祖国前途命运的大事。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国内外敌对势力与我们在网上争夺阵地、争夺青少年的斗争异常激烈,同时也不可低估网络对青少年带来的危害。因此,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把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规划,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
其次,积极抢占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青少年好奇心强,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浓,因此,要针对青少年身心发育的特点和规律,设计一些适合他们的网站,让他们学会有效使用网络信息,学会正确的网络交流,学会利用网络来发展自己。面对挑战,我们要主动出击,建立以中央网站为枢纽,以各地学校网站为支撑的网络群,在信息网络上建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网络系统。按照“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要求,建设一批健康、文明、科学,对青少年能起正确导向作用且富有吸引力的网站,尤其要建立“红色网站”。如可以在网上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教育等,同时,要大力组织开发具有中国文化特色、主题积极、内容健康而又情节生动的电子产品。
2.利用网络,把握特点,创新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青少年精力旺盛、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人生的一个最重要的塑造期,是个体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他们在网络时代呈现出思想多元化、需求多样性、自主意识强、重视自我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自我控制能力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等特点。青少年既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但也是一个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我们必须把握网络时代青少年的新特点,利用有效形式对他们进行引导,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首先,必须与青少年平等交流、以情感人。网络的平等性、自由性对青少年具有神奇吸引力,使青少年如醉如痴,我们可以利用这种自由和开放的特点,以“网民”的身份主动与青少年交朋友,了解和把握他们的心态、行为和思想,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引导。
其次,要变单向“灌输式”为双向“互动式”。网络的交互性、开放性特点使信息的传输不再是单一的单向“灌输式”,而是双向“互动式”。教育的主客体也不再局限于老师和学生之间。因此,我们要应对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的需求和心理结构调适的要求,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更真正地了解到青少年的需求;同时,还必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如以重大节日或重要事件为契机,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可在网上设立热点参与板块,吸引青少年参加。青少年热情高,参与意识强,但他们往往会就事论事,如果只给他们讲大道理,只会事倍功半,如果让他们亲自参与,则会事半功倍。
第三,网络的全球性、共享性使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在网络上或交融或冲突,因此,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防止青少年在追求知识的同时,漠视与淡化对精神和信念的追求,引导青少年分清精华与糟粕,强化青少年的民族观念和责任观念;同时,要培育和张扬民族精神,这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江泽民同志曾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没有坚强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面对互联网上垃圾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侵害,我们尤其要引导青少年正确辨别网上垃圾与财富,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信息,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青少年对网络的认知程度和使用水平。
3.加强监管,强化队伍,充分维护青少年网络合法权益。制定网络安全管理和维护规章制度,加强监管网络思想政治文化信息,确保网络的安全和健康有序运行,是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至关重要。首先,要建章立制,实现依法管网。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管理办法》等法规,依法加强网络管理,确保网络安全。其次,要强化技能,建立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在网络时代,培养和建立一支高素质、特别能战斗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学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树立现代科技意识,积极参与网络文化建设,主动加强网络知识技能学习,提高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学会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反馈信息,增加教育信息容量,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第三,要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做一些法律法规上的思考,体现出国家的法治精神,使学生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维护。如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权。所谓隐私权,是指公民就自己个人私事、个人信息等个人生活领域的事情不为他人知悉、禁止他人干涉的权利。隐私权是一种支配权。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尊重学生的隐私权主要表现为尊重学生的网络通信、通讯的自由和学生的心理秘密不被知悉与干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进网络及青少年学生的思想世界,才能发现并帮助他们解决思想问题,才能更快、更好地适应网络时代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
[注释]
①陈健.中国网民数达2.1亿 预计年初能超美成世界第一[DB/OL].http://it.people.com.cn/GB/42891/42894/6003254.html,2008-01-17.
②苏羊本.青少年权益保障视野中的和谐社会建设[J].攀登(双月刊),2007(2):15.
③孙抱弘.社会适应与权益保护——关于对和谐社会中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辩证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6(1):14.
④周丽.网络接触中的被害性问题初议[J].社会,2001(4):11.
⑤何恩基.美国儿童网络保护政策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2(4):63.
⑥王娟.青少年上网利弊及如何引导其上网[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3(5):75.
⑦赵鸿天.浅析网络信息对青少年心理的负面影响[J].晋阳学刊,2001(5):12.
⑧岳西宽.论公民的隐私权及其法律保护[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3):68.
⑨马倩,包晓云.互联网上青少年所面临的侵害行为[J].青年研究,200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