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阶段几何初步知识教学的目的,除了使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几何形体的特征,计算有关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以及进行简单测算和绘图外,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良好的空间观念不仅是学生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认识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他们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所需的基本要素,没有空间观念,几乎谈不上任何发明创造。而在现实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往往缺乏的就是空间观念,几何知识的学习成为他们学习的难点,“空间观念”这一部分知识成为他们学习中最薄弱的环节。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生存、发展,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现实,从学生实际出发,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现就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谈以下三点体会。
一、观察、实践是建立空间观念的基础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直观形象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对几何形体的认识主要依賴于直觉观察和反复实践,并通过心理活动的内化去获去表象,形成空间观念。
1.提供科学的实物和图形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所形成的表象是否正确和清晰,往往跟老师所提供的实物和图形有关。如第一册教材认识图形(一),先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然后利用这些图形,进行一些拼图、组图形的练习。课本没有给出图形的定义,只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从直观中抽象出四种图形,使学生知道这些图形及其名称。如果教师提供的图形、实物不够科学,则会引发种种误导。如:有的学生会说“拳头是圆形”、“山是三角形”、“房屋是长方形”,等等,反而使学生认识模糊。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做好充分准备,选择的观察物要体现广泛性和典型性,尽可能最大限度地显现某种形体的本质特征。如教长方形的认识,我在上课时先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长方形的黑板面、门面、窗面、桌面、课本面等形状,使学生感知到长方形的形状,然后指导学生用尺量一量自己桌面及课本面的四条边,使学生发现这些面的上下两条边相等,左右两条边也相等;使学生从直观中抽象出长方形的特征,再指导学生看长方形的实物简图。这样,学生才能够逐步建立起长方形的空间观念。
又如在认识“面积单位”时,在学生认识了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大小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寻找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实际大小。如:我们吃的豆腐一个面的面积约1平方分米,我的中指甲面积约1平方厘米……并让学生适当做些估计,如数学课本、课桌的面积约多少……从而实现形与物的结合。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对图形的感受与空间存在的几何图形建立联系,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
2.加强动手操作和实践
学生空间观察的形成,单靠观察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才会形成稳固的认识。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摆弄学具、涂颜色。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练习中,让学生动手剪一剪、折一折、摆一摆、拼一拼,以及给图形涂上颜色等实践活动来加深了解这些图形的特点,以便对图形进行正确辨认和区别。如在二年级“圆柱和球的认识”教学中,教师拿出许多圆柱体的实物,让学生摸一摸两个底,学生感觉是“圆的”、“平的”、“上下两个面一样大”;摸一摸它的侧面,学生说是“弯曲的”;摸一摸柱高,说是“直直的”;再全部摸一遍,说它是“竖”着的立体。从而使学生初步认识了圆柱的形状和名称,在动手操作中逐步领会空间观念的实质。
又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时,先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的六个面,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长方体学具的面,然后把长方体的六个面展开,标明它们分别是原来长方体的哪个面,让学生进一步感知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六个面的总和。再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直观图、表面展开图的观察和摆放,以及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动态效果来显示长方体直观图与它展开图之间的联系,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来理解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宽与长方体长、宽、高的关系,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建立面与体之间正确的空间联系。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方法,而且能灵活地解决生活中有关长方体表面积的实际问题。通过有序地认知活动,增强感知效果,使学生不断认识、了解和把握二维和三维之间相互转换的关系,在学生切身感受和体验中,空间观念不断地生成并逐步形成。
二、形体比较是加深空间观念的载体
几何形体之间既具有各自的基本特征,又是互相联系着的。因此,在低年级认识几何形体的教学中,既要找出各形体的基本特征,又要重视对相似的、相近的、相关的形体的比较区别,使学生掌握形体间的内在联系。如:在比较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异同时,我让学生用十根长度相同的小棒摆出正方形和长方形,学生在所摆两个图形的对比中,了解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四个角,不同的是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只有两条对边相等。从而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又如:学生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这部分知识时,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观察这些形体的过程中发现它们表面所含的已学过的图形,再通过比较认识长方形和长方体、正方形和正方体、圆和圆柱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学生的认识从平面扩展到立体,使所获的知识形成系统,并且有利于形成鲜明的表象,促进概念的深化,为后继的几何知识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联系实际和应用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几何形体知识与实际生产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在学生掌握形体特征,形成正确概念,理解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还要学会根据实际情况,正确运用公式,正确选择算法。通过实际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后,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实际生活中会遇到哪些问题需要运用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是不是都要求六个面的面积,让学生举出实际例子,说一说每一种情况各应用什么方法计算。如计算做一个油箱用多少铁皮应求六个面的面积,计算涂游泳池四周和底面的面积应求五个面的面积,计算粉刷教室四周和天花板的面积应先求五个面的面积再扣除门窗的面积,计算长方体食品盒上商标纸的面积应求四个面的面积,等等。我还让学生每人带一个火柴盒,通过观察,先让学生说出做一个火柴盒用的纸板是求几个面的面积,求哪几个面的面积,并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来进行计算。通过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实际应用,使学生明确了表面积的计算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学习了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后也是通过联系实际的计算,使学生明确:求长方体的体积是计算这个长方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因此,如求油箱里放多少油,游泳池里放多少水,车厢里放多少煤等,不管这个长方体的位置如何,它所占空间的大小都是长、宽、高的乘积,因此它是有固定公式的。通过这样一系列联系实际的活动,提高了学生应用几何初步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了空间观念的发展。
综上所述,几何形体的教学,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从观察、操作入手,帮助学生建立表象,通过联系和比较,概括出几何形体的本质特征,并注意在实际中运用,才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良好的空间观念不仅是学生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认识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他们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所需的基本要素,没有空间观念,几乎谈不上任何发明创造。而在现实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往往缺乏的就是空间观念,几何知识的学习成为他们学习的难点,“空间观念”这一部分知识成为他们学习中最薄弱的环节。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生存、发展,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现实,从学生实际出发,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现就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谈以下三点体会。
一、观察、实践是建立空间观念的基础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直观形象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对几何形体的认识主要依賴于直觉观察和反复实践,并通过心理活动的内化去获去表象,形成空间观念。
1.提供科学的实物和图形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所形成的表象是否正确和清晰,往往跟老师所提供的实物和图形有关。如第一册教材认识图形(一),先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然后利用这些图形,进行一些拼图、组图形的练习。课本没有给出图形的定义,只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从直观中抽象出四种图形,使学生知道这些图形及其名称。如果教师提供的图形、实物不够科学,则会引发种种误导。如:有的学生会说“拳头是圆形”、“山是三角形”、“房屋是长方形”,等等,反而使学生认识模糊。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做好充分准备,选择的观察物要体现广泛性和典型性,尽可能最大限度地显现某种形体的本质特征。如教长方形的认识,我在上课时先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长方形的黑板面、门面、窗面、桌面、课本面等形状,使学生感知到长方形的形状,然后指导学生用尺量一量自己桌面及课本面的四条边,使学生发现这些面的上下两条边相等,左右两条边也相等;使学生从直观中抽象出长方形的特征,再指导学生看长方形的实物简图。这样,学生才能够逐步建立起长方形的空间观念。
又如在认识“面积单位”时,在学生认识了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大小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寻找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实际大小。如:我们吃的豆腐一个面的面积约1平方分米,我的中指甲面积约1平方厘米……并让学生适当做些估计,如数学课本、课桌的面积约多少……从而实现形与物的结合。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对图形的感受与空间存在的几何图形建立联系,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
2.加强动手操作和实践
学生空间观察的形成,单靠观察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才会形成稳固的认识。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摆弄学具、涂颜色。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练习中,让学生动手剪一剪、折一折、摆一摆、拼一拼,以及给图形涂上颜色等实践活动来加深了解这些图形的特点,以便对图形进行正确辨认和区别。如在二年级“圆柱和球的认识”教学中,教师拿出许多圆柱体的实物,让学生摸一摸两个底,学生感觉是“圆的”、“平的”、“上下两个面一样大”;摸一摸它的侧面,学生说是“弯曲的”;摸一摸柱高,说是“直直的”;再全部摸一遍,说它是“竖”着的立体。从而使学生初步认识了圆柱的形状和名称,在动手操作中逐步领会空间观念的实质。
又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时,先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的六个面,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长方体学具的面,然后把长方体的六个面展开,标明它们分别是原来长方体的哪个面,让学生进一步感知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六个面的总和。再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直观图、表面展开图的观察和摆放,以及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动态效果来显示长方体直观图与它展开图之间的联系,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来理解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宽与长方体长、宽、高的关系,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建立面与体之间正确的空间联系。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方法,而且能灵活地解决生活中有关长方体表面积的实际问题。通过有序地认知活动,增强感知效果,使学生不断认识、了解和把握二维和三维之间相互转换的关系,在学生切身感受和体验中,空间观念不断地生成并逐步形成。
二、形体比较是加深空间观念的载体
几何形体之间既具有各自的基本特征,又是互相联系着的。因此,在低年级认识几何形体的教学中,既要找出各形体的基本特征,又要重视对相似的、相近的、相关的形体的比较区别,使学生掌握形体间的内在联系。如:在比较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异同时,我让学生用十根长度相同的小棒摆出正方形和长方形,学生在所摆两个图形的对比中,了解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四个角,不同的是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只有两条对边相等。从而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又如:学生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这部分知识时,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观察这些形体的过程中发现它们表面所含的已学过的图形,再通过比较认识长方形和长方体、正方形和正方体、圆和圆柱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学生的认识从平面扩展到立体,使所获的知识形成系统,并且有利于形成鲜明的表象,促进概念的深化,为后继的几何知识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联系实际和应用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几何形体知识与实际生产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在学生掌握形体特征,形成正确概念,理解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还要学会根据实际情况,正确运用公式,正确选择算法。通过实际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后,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实际生活中会遇到哪些问题需要运用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是不是都要求六个面的面积,让学生举出实际例子,说一说每一种情况各应用什么方法计算。如计算做一个油箱用多少铁皮应求六个面的面积,计算涂游泳池四周和底面的面积应求五个面的面积,计算粉刷教室四周和天花板的面积应先求五个面的面积再扣除门窗的面积,计算长方体食品盒上商标纸的面积应求四个面的面积,等等。我还让学生每人带一个火柴盒,通过观察,先让学生说出做一个火柴盒用的纸板是求几个面的面积,求哪几个面的面积,并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来进行计算。通过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实际应用,使学生明确了表面积的计算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学习了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后也是通过联系实际的计算,使学生明确:求长方体的体积是计算这个长方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因此,如求油箱里放多少油,游泳池里放多少水,车厢里放多少煤等,不管这个长方体的位置如何,它所占空间的大小都是长、宽、高的乘积,因此它是有固定公式的。通过这样一系列联系实际的活动,提高了学生应用几何初步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了空间观念的发展。
综上所述,几何形体的教学,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从观察、操作入手,帮助学生建立表象,通过联系和比较,概括出几何形体的本质特征,并注意在实际中运用,才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