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同样,折射着教师智慧的课堂也存在着“课感”。课感固然是教师对课堂进行状态的敏锐的感觉能力、快速的反应能力,更是建立在文本深度解读、吃透预案的基础上,与学生、文本三方对话过程中的一种圆融如意的驾驭能力。课感,是可以通过修炼获得的。
一、胸中有案又胸中无案
小语界的教书匠或是教育家,应该都是从呆板地执行教学预案开始的。我们学校要求,毕业三年内的新教师必须手写备详案。其初衷便在于,让新教师尽量在课堂中做到胸中有案。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不仅是对教学流程的准确把握,更是文本深度解读后的成竹在胸。但是,现实课堂瞬息万变,学生又千差万别,我们有时迫不得已忘记或者调换某些环节,甚至临时增添某些环节。这种不确定性,便需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在公开教学中,做到不慌乱、不执拗,积极投身到与孩子全新的生成中去,绽放教师的智慧。
教学内容:《黄河的主人》第一自然段
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
教学预案:
1.同学们,你了解黄河吗?黄河在你心目中是什么样的?
引读:
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吟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李白在《将进酒》中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而作家袁鹰亲眼看到黄河后,也不禁由衷地感叹——(出示第一自然段)
3.这一小节,22个字,读着这22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出示黄河图片)这就是万马奔腾的黄河!这就是一泻千里的黄河!假如你现在就站在这样的黄河边,你是什么样的感觉?
5.看着这样的黄河,作者的感受又是什么?这一节中用了一个什么词语?(胆战心惊)这儿的“战”是什么意思?“惊”呢?(发抖;惊吓,害怕。)
6.能读出这种胆战心惊的感觉吗?指名读。
实际教学中,进行到第6个步骤时发生了偏差。
师:看着这样的黄河,作者的感受又是什么?
生:作者心里非常地害怕,都在发抖了。
师:说得好!这里的“战”就是——
生(齐):发抖。
师:你能读出这种胆战心惊的感觉吗?(读到“胆战心惊”时教师的声音都在发抖)
在这里,学生对“胆战心惊”已有准确的理解,教师若再按部就班依次去讨论“战”和“惊”的意思,不仅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更可能会误导学生。这种情况下教师选择靠船下篙简化环节,如同郑板桥画竹,这便是课感驾驭下的“删繁就简”了。
二、身在其中又身在其外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课前就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刻的解读。课堂互动中,教师心里也要装着文本,这就是“身在其中”。而在课堂上,教师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这便是“身在其外”。看似矛盾,却又是一体两面。一堂课就是一场对话,是教师、学生之于文本的三维对话。在这场对话中,没有主次之分、等阶之别,每个人的独特体验、感受都应受到尊重与珍视。带着这样的认识走进课堂,才能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找到自己在课堂中的位置。
许多优秀的教师往往人如其课、课如其人,是因为课堂不是教师在三尺舞台上的献演,而是真性情的铺展,真风采的飞扬。无论对文本的深刻解读,还是尽己所能地关注学生,都是希冀师生对话的课堂成为智慧与思想碰撞的殿堂,希冀着学生在有限的课堂能获得生命的超越和个性的发展。
教学内容:《黄河的主人》第三自然段
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还有人哩!不只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
教学预案:
1.指名读课文。
2.当你看清这羊皮筏子时,你惊讶什么?(羊皮筏子上竟然坐着六个人)
3.直接写不就好了吗,干嘛要数出来?
4.“一、二、三、四、五、六”,一个个写出来比直接写更能体现惊讶的程度。是的,这六个人不是在平地上,而是在黄河河心,时隐时现。每增加一个人就会多一份危险,现在竟然有六个人!真是太不可思议了!谁来数一数?越来越惊讶的。指名读,齐读。
5.“啊”字写出了语气中的惊叹、震撼。能读好这个字吗?
实际教学中,指名读时一学生便将“啊”字读了第二声,教师迅速抓住了这个契机。
师:咦!我听到你将“啊”字读成了第二声,是考虑好的吗?
生:是的。
师:真有想法!请你再读一读!(生读)
师: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这么读吗?
生:我觉得黄河水浪滔天,看得都让人害怕,上面竟然还有人坐在羊皮筏子上漂流,太让人奇怪了。
师:同学们,你们同意他的看法吗?我们一起读好这个“啊”!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动、唤醒、鼓舞”。该例中,教师若在文本解读时忽略了“啊”的表达作用,若对学生无师自通的上佳表现视若无睹,不仅失去了这次宝贵的契机,更是对学生尊重的缺失。反之,不但使得教学有的放矢,更是对学生莫大的鼓励。
三、脑际通明却欲露还羞
教师对文本有着较为深刻的解读,且有着学生无法相比的教育背景与丰富阅历。但是,教育不是告诉,能告诉学生的只能是冰冷的知识。我们的学生不应成为堆砌知识的储仓,应该无限趋向于知识、能力、情感、智慧等等全面发展的人。孔子有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孔子看来,似乎教育的时机甚至比内容本身更重要。所以,教师虽然脑际通明却需要“欲露还羞”。在学生发奋努力却无果后再去启发他,使其树立自信;在心里知道却不知道怎么说的时候去开导他,使其茅塞顿开。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教育契机的选择与把握,显示出了教师的智慧。 教学内容:《黄河的主人》第二自然段
像突然感受到一股强磁力似的,我的眼光被河心一个什么东西吸引住了。那是什么,正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疑惑)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担心)
教学实录:
师:这样的黄河已经令人胆战心惊,而黄河上小小的羊皮筏子更是牵动了我们的心。请自己读读2-3小节。
(生朗读,师巡视)
师:读完这一段,一定有一些镜头在吸引着你的目光,一定有一些文字在牵动着你的心。再次默读,一边读一边把这些句子画下来,感受感受文中的“我”心情的变化。
(生默读、圈画词语,师巡视)
师:读出“我”心情的变化了吗?你又是从哪些语句中读出这样的心情变化?
生:“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我读出了作者的担心。
师:他在担心什么呢?
生1:担心筏子被浪头整个儿吞没。
生2:他担心筏子上乘客的安全。
生3:筏子那么小那么轻,浪头又那么大,太让人担心了。
师:连在岸上看的人都心惊肉跳,来,把你的担心读出来!
(指导朗读:略)
师:除了担心,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像突然感受到一股强磁力似的,我的眼光被河心一个什么东西吸引住了。那是什么,正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我读出了作者的好奇。
师:是的!他感到了好奇,感到了疑惑,他在疑惑什么呢?
生1:水流那么湍急,水面上那小小的东西是什么?
生2:那个小小的东西为什么能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太不可思议了。
师:这里还有一个标点符号——问号。谁来读出你的疑惑。
(指导朗读:略)
课文中这段文字,刚好可以用两种心情来概括。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先后通过朗读、默读、圈画、讨论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仅自读自悟的部分,教师就毫不吝啬地给予了3分钟,并且不厌其烦地来回与各个学生交流,以及时把握最新动态。后面的教学中,教师又给出充分时间引导学生反复体悟,因此呈现出喜人的教学时机,学生厚积薄发,精彩迭出。当然,课堂上的启发,除了给予阅读、思考的时间,对学生适时的点拨、追问也常常可以收获意外的精彩。恰当的教育时机稍纵即逝,这本身就是课感修炼的一部分。
课感是一种高级的心智技能,是教师基于文本、基于学生而又根植于课堂的一种驾驭能力,是教师胸中有案又胸中无案的心理态势,是身在其中又身在其外的角色定位,是脑际通明却欲露还羞的时机把握。课感的升华,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次次精益求精的磨练。熟能生巧才能妙口生花,才能实现从呆板执行教学预案到破茧成蝶的跨越,让教师在课堂中绽放应有的智慧。
(吴鹏程,南通市实验小学,226001)
责任编辑:赵赟
一、胸中有案又胸中无案
小语界的教书匠或是教育家,应该都是从呆板地执行教学预案开始的。我们学校要求,毕业三年内的新教师必须手写备详案。其初衷便在于,让新教师尽量在课堂中做到胸中有案。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不仅是对教学流程的准确把握,更是文本深度解读后的成竹在胸。但是,现实课堂瞬息万变,学生又千差万别,我们有时迫不得已忘记或者调换某些环节,甚至临时增添某些环节。这种不确定性,便需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在公开教学中,做到不慌乱、不执拗,积极投身到与孩子全新的生成中去,绽放教师的智慧。
教学内容:《黄河的主人》第一自然段
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
教学预案:
1.同学们,你了解黄河吗?黄河在你心目中是什么样的?
引读:
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吟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李白在《将进酒》中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而作家袁鹰亲眼看到黄河后,也不禁由衷地感叹——(出示第一自然段)
3.这一小节,22个字,读着这22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出示黄河图片)这就是万马奔腾的黄河!这就是一泻千里的黄河!假如你现在就站在这样的黄河边,你是什么样的感觉?
5.看着这样的黄河,作者的感受又是什么?这一节中用了一个什么词语?(胆战心惊)这儿的“战”是什么意思?“惊”呢?(发抖;惊吓,害怕。)
6.能读出这种胆战心惊的感觉吗?指名读。
实际教学中,进行到第6个步骤时发生了偏差。
师:看着这样的黄河,作者的感受又是什么?
生:作者心里非常地害怕,都在发抖了。
师:说得好!这里的“战”就是——
生(齐):发抖。
师:你能读出这种胆战心惊的感觉吗?(读到“胆战心惊”时教师的声音都在发抖)
在这里,学生对“胆战心惊”已有准确的理解,教师若再按部就班依次去讨论“战”和“惊”的意思,不仅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更可能会误导学生。这种情况下教师选择靠船下篙简化环节,如同郑板桥画竹,这便是课感驾驭下的“删繁就简”了。
二、身在其中又身在其外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课前就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刻的解读。课堂互动中,教师心里也要装着文本,这就是“身在其中”。而在课堂上,教师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这便是“身在其外”。看似矛盾,却又是一体两面。一堂课就是一场对话,是教师、学生之于文本的三维对话。在这场对话中,没有主次之分、等阶之别,每个人的独特体验、感受都应受到尊重与珍视。带着这样的认识走进课堂,才能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找到自己在课堂中的位置。
许多优秀的教师往往人如其课、课如其人,是因为课堂不是教师在三尺舞台上的献演,而是真性情的铺展,真风采的飞扬。无论对文本的深刻解读,还是尽己所能地关注学生,都是希冀师生对话的课堂成为智慧与思想碰撞的殿堂,希冀着学生在有限的课堂能获得生命的超越和个性的发展。
教学内容:《黄河的主人》第三自然段
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还有人哩!不只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
教学预案:
1.指名读课文。
2.当你看清这羊皮筏子时,你惊讶什么?(羊皮筏子上竟然坐着六个人)
3.直接写不就好了吗,干嘛要数出来?
4.“一、二、三、四、五、六”,一个个写出来比直接写更能体现惊讶的程度。是的,这六个人不是在平地上,而是在黄河河心,时隐时现。每增加一个人就会多一份危险,现在竟然有六个人!真是太不可思议了!谁来数一数?越来越惊讶的。指名读,齐读。
5.“啊”字写出了语气中的惊叹、震撼。能读好这个字吗?
实际教学中,指名读时一学生便将“啊”字读了第二声,教师迅速抓住了这个契机。
师:咦!我听到你将“啊”字读成了第二声,是考虑好的吗?
生:是的。
师:真有想法!请你再读一读!(生读)
师: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这么读吗?
生:我觉得黄河水浪滔天,看得都让人害怕,上面竟然还有人坐在羊皮筏子上漂流,太让人奇怪了。
师:同学们,你们同意他的看法吗?我们一起读好这个“啊”!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动、唤醒、鼓舞”。该例中,教师若在文本解读时忽略了“啊”的表达作用,若对学生无师自通的上佳表现视若无睹,不仅失去了这次宝贵的契机,更是对学生尊重的缺失。反之,不但使得教学有的放矢,更是对学生莫大的鼓励。
三、脑际通明却欲露还羞
教师对文本有着较为深刻的解读,且有着学生无法相比的教育背景与丰富阅历。但是,教育不是告诉,能告诉学生的只能是冰冷的知识。我们的学生不应成为堆砌知识的储仓,应该无限趋向于知识、能力、情感、智慧等等全面发展的人。孔子有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孔子看来,似乎教育的时机甚至比内容本身更重要。所以,教师虽然脑际通明却需要“欲露还羞”。在学生发奋努力却无果后再去启发他,使其树立自信;在心里知道却不知道怎么说的时候去开导他,使其茅塞顿开。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教育契机的选择与把握,显示出了教师的智慧。 教学内容:《黄河的主人》第二自然段
像突然感受到一股强磁力似的,我的眼光被河心一个什么东西吸引住了。那是什么,正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疑惑)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担心)
教学实录:
师:这样的黄河已经令人胆战心惊,而黄河上小小的羊皮筏子更是牵动了我们的心。请自己读读2-3小节。
(生朗读,师巡视)
师:读完这一段,一定有一些镜头在吸引着你的目光,一定有一些文字在牵动着你的心。再次默读,一边读一边把这些句子画下来,感受感受文中的“我”心情的变化。
(生默读、圈画词语,师巡视)
师:读出“我”心情的变化了吗?你又是从哪些语句中读出这样的心情变化?
生:“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我读出了作者的担心。
师:他在担心什么呢?
生1:担心筏子被浪头整个儿吞没。
生2:他担心筏子上乘客的安全。
生3:筏子那么小那么轻,浪头又那么大,太让人担心了。
师:连在岸上看的人都心惊肉跳,来,把你的担心读出来!
(指导朗读:略)
师:除了担心,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像突然感受到一股强磁力似的,我的眼光被河心一个什么东西吸引住了。那是什么,正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我读出了作者的好奇。
师:是的!他感到了好奇,感到了疑惑,他在疑惑什么呢?
生1:水流那么湍急,水面上那小小的东西是什么?
生2:那个小小的东西为什么能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太不可思议了。
师:这里还有一个标点符号——问号。谁来读出你的疑惑。
(指导朗读:略)
课文中这段文字,刚好可以用两种心情来概括。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先后通过朗读、默读、圈画、讨论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仅自读自悟的部分,教师就毫不吝啬地给予了3分钟,并且不厌其烦地来回与各个学生交流,以及时把握最新动态。后面的教学中,教师又给出充分时间引导学生反复体悟,因此呈现出喜人的教学时机,学生厚积薄发,精彩迭出。当然,课堂上的启发,除了给予阅读、思考的时间,对学生适时的点拨、追问也常常可以收获意外的精彩。恰当的教育时机稍纵即逝,这本身就是课感修炼的一部分。
课感是一种高级的心智技能,是教师基于文本、基于学生而又根植于课堂的一种驾驭能力,是教师胸中有案又胸中无案的心理态势,是身在其中又身在其外的角色定位,是脑际通明却欲露还羞的时机把握。课感的升华,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次次精益求精的磨练。熟能生巧才能妙口生花,才能实现从呆板执行教学预案到破茧成蝶的跨越,让教师在课堂中绽放应有的智慧。
(吴鹏程,南通市实验小学,226001)
责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