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受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企业裁员、削减IT支出、冻结新项目实施,IT企业生存环境受到巨大冲击,恶性竞争可能愈发加剧。时值两会和“3.15消费者权益日”,本报特别策划,将IT企业作为一个群体,对IT企业的生存环境进行调查,找出除金融危机外,IT企业还面临哪些外部困难因素; 在合理竞争之外,企业是否遭受不公正待遇?在为IT企业“申冤维权”的同时,表达IT企业的呼声和建言,以建设更加和谐的企业生存环境。
在以技术创新为发展动力的IT领域,一些中小企业往往成为新技术、新模式、新创意的试验场。然而,当前我国的IT中小企业却普遍挣扎,面临资金短缺、大企业排挤、优惠政策难以顾及的尴尬境地。
贷款咋就那么难
“我们最缺的还是资金。”采访中很多中小企业负责人表示,“融资难”已经成为他们谋求发展的首要“瓶颈”。
“从银行贷款太难了。”在蓝科泰达软件公司负责人林秀兰这样的中小企业主看来,银行门槛实在高不可攀。中小企业大多是怀揣着某项技术或创新的服务理念,走上了创业之路,除了技术他们几乎一无所有。
“可向银行贷款时,人家才不管你的技术有多先进,创意有多好,他们就要过硬的抵押物,手续还繁琐得要命。”家电B2C网站优品电器创始人陈智勇说。
“我们也试图争取过一些给‘高新企业’设立的基金或国家扶植项目,但这里面有很多暗箱操作,我们既没关系又没名气,人家根本不正眼瞧我们。”一位来自中关村软件园的创业者表示。
竞标成了大企业的俱乐部
在调查中,很多中小企业向记者反映,目前在中国市场中小企业受到排挤,竞标几乎成了大企业的俱乐部。
恩信科技CEO刘有涛指出,大企业在资源、宣传、渠道上往往有很多的优势,这对中小企业来说是不公平的竞争环境。据刘有涛介绍,中小企业虽能获得竞标机会,但注册资金和国家等级资质等苛刻的条件往往让他们是“陪太子读书”。
“我们要的是公平的环境,这比给资金还重要。”刘有涛说。在调查中一些IT中小企业还提出建议,希望政府细化“采购管理办法”,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环境。
优惠政策离我们太远
“我们现在的成本确实很高。”一位软件企业创业者告诉记者,不仅是房租,人力资源成本、物流成本,以及各项税费都是IT中小企业主在业务扩张时必需精打细算的。据刘有涛介绍,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劳资待遇的普遍提升和《劳动法》的调整,让他们这些小企业备感人力成本之重,同时对于苦心培养的人才向待遇更好的大企业流失的担心也一天比一天重。
“国家这几年确实出台了很多扶植IT企业发展的政策,但这些离我们还是太远了。我们这些小企业都在发展初期,一味要求企业为员工待遇提升付出,不太现实。”某企业主抱怨道。此外,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大企业并不看重的一些费税也让中小企业们感到压力。
中关村商户: 受着夹板气
在中关村的各大卖场里走了两个多小时,大多数人都坐在柜台里,发呆、上网、打电话,偶尔有人拿出账簿,但表情也随之变得失落。卖东西的比逛卖场的人多出至少3倍,偶尔有生面孔出现,距离5米之内的人就会异常热情地招呼: “要点什么?”昔日那个全北京人口密度最大的中关村,为何成了现在这副模样?
都是网站挤兑的
说起中关村的败落,几乎所有接受采访的商户第一句话都说: “网站太狠了。”语气中带着气愤和无奈。
小马在中关村一家卖鼠标和键盘的店里打工: “去年初我刚来的时候,生意很好做。可现在,常常一整天连人都来不了几个,更别说要做成哪怕一单生意了。”说话间,有人来看键盘,问了几款之后,扔下一句“还不如京东上买便宜”,转身走了。小马苦笑道: “就是这样,习惯了。”
“从去年网上购物兴起以后,我们的日子就越来越难过。网上报价比厂家给我们的成本还低,我们怎么卖?”在中关村卖笔记本电脑已经5年的王建明告诉记者,他发现网上低于成本价的产品大多没货,网站以此吸引了用户之后,再推荐其他利润空间比较大的产品。“人就这样被他们抢光了。”
房租,不能承受之高
记者发现,卖场的一部分柜台已经空了,“那是因为生意太难做,还要涨租金,实在维持不下去了。”商户汪女士告诉记者,卖场里绝大多数柜台和铺面都被一些南方人买断了,“就像买房一样,拥有50年产权”。业主把买断柜台出租给商户,同时自己也会留一小块自家做生意。
“这些互为老乡的业主会联合起来,集体涨价。” 从去年开始,中关村的行情急转直下,“业主的店也不赚钱,他们就开始想加租。因为产权在业主手里,不用经过大厦管理机构,商户也抗议过,可再闹也不管用啊。”那些只做了一两年的商户没有老客户,就支持不下去了。
据记者了解,在中关村海龙、科贸等卖场,一个4~7平方米的柜台,每月租金3000元~6000元不等,有些拐角的位置可能还要更高。而外圈的铺面租金都在万元以上。“挣点钱全交租了。”王建明说。
管理只是打扫卫生
在商户的反映中,他们除房租、电费外,每年还要交2000多元的物业管理费,但这钱交得“一点也不值。”
中关村败落,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市场中充斥的假货、次货,严重伤害了消费者。有人明目张胆地把假货摆在台面上卖,谁都知道,可就是没人管。
“打假一般都是厂家自己管。”王建明说,“大厦管理机构也就‘3.15’这种时候偶尔管管,但他们更多的时候,就只管打扫卫生,维持一下商户之间的和谐,别打架就行了。”
IT名企:日子也不好过
有人说,大企业资金雄厚、产品线丰富,在经济衰退期,它们“扛得住”; 在经济增长期,它们机会好。无论如何,“大企业的日子总是比中小企业要好过些。”但正如国内某知名企业高管告诉记者的那样,“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他们也有这样那样的烦恼。
分析机构、不良媒体敲诈勒索
这两年,有记者利用职务之便,向企业敲诈勒索而被抓获的事情屡见不鲜。说起这些,知名IT企业更是感触良多。
国内某知名软件厂商的市场人员告诉记者,曾经有分析机构,拿着报告找上门来,数据显示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远远高出该厂商。当时,该机构就明确表态,这个统计数据是“有商量”的,关键“就看你们怎么做了”。“意思很明显,就是要赞助。”该人士说。
而另一硬件生产商则表示,每年到了“3.15”,他们就会不断接到一些消费类媒体的电话、传真,表示手中握有不少投诉信息,希望与该厂商“合作”。“为了避免在敏感时期出问题,就不得不在这些媒体上投放广告。”
树大招“虫”
企业的生意做大了,盯着的人就多了。以即时通信(IM)行业为例,越来越多的不法厂商,通过IM台推送广告、病毒和木马等垃圾信息,“我们非常反感这样的垃圾信息,它们直接影响用户的体验。而不知情的用户,则把罪名算在我们头上。”国内某知名IM厂商表示。
对于这类的问题,微软MSN中国市场部总监陈嘉榕表示,在必要的时候,MSN会考虑对这些垃圾信息的发送者采取法律手段。
不仅是IM,其他类型的企业也反映有些用户收到过交易出现问题的邮件或电话,有些收到过厂商从未发出过的邀请函、确认链接等。“等我们知道了着手处理的时候,范围已经扩大了。真是防不胜防啊!”
陷入“误解”的深渊
“媒体喜欢做噱头,特别是互联网的媒体。但好多噱头却让我们无法认同。” 某软件企业的公关负责人向记者诉苦。比如,发布会原本想宣传新产品,但记者的稿子却写成XX新品不如竞争对手; 产品降价,却被解读为用户对产品接受程度差; 就连好意提醒用户升级产品,都会被改成“将强制升级”等。
“这样的事情太多了。”某市场负责人说,有时候就是几个修饰词,能耗掉整整一上午时间。“但这也没办法,有时候干脆阿Q一点地想,负面也是因为关注我们,算是对我们的另一种认可了。”
在以技术创新为发展动力的IT领域,一些中小企业往往成为新技术、新模式、新创意的试验场。然而,当前我国的IT中小企业却普遍挣扎,面临资金短缺、大企业排挤、优惠政策难以顾及的尴尬境地。
贷款咋就那么难
“我们最缺的还是资金。”采访中很多中小企业负责人表示,“融资难”已经成为他们谋求发展的首要“瓶颈”。
“从银行贷款太难了。”在蓝科泰达软件公司负责人林秀兰这样的中小企业主看来,银行门槛实在高不可攀。中小企业大多是怀揣着某项技术或创新的服务理念,走上了创业之路,除了技术他们几乎一无所有。
“可向银行贷款时,人家才不管你的技术有多先进,创意有多好,他们就要过硬的抵押物,手续还繁琐得要命。”家电B2C网站优品电器创始人陈智勇说。
“我们也试图争取过一些给‘高新企业’设立的基金或国家扶植项目,但这里面有很多暗箱操作,我们既没关系又没名气,人家根本不正眼瞧我们。”一位来自中关村软件园的创业者表示。
竞标成了大企业的俱乐部
在调查中,很多中小企业向记者反映,目前在中国市场中小企业受到排挤,竞标几乎成了大企业的俱乐部。
恩信科技CEO刘有涛指出,大企业在资源、宣传、渠道上往往有很多的优势,这对中小企业来说是不公平的竞争环境。据刘有涛介绍,中小企业虽能获得竞标机会,但注册资金和国家等级资质等苛刻的条件往往让他们是“陪太子读书”。
“我们要的是公平的环境,这比给资金还重要。”刘有涛说。在调查中一些IT中小企业还提出建议,希望政府细化“采购管理办法”,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环境。
优惠政策离我们太远
“我们现在的成本确实很高。”一位软件企业创业者告诉记者,不仅是房租,人力资源成本、物流成本,以及各项税费都是IT中小企业主在业务扩张时必需精打细算的。据刘有涛介绍,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劳资待遇的普遍提升和《劳动法》的调整,让他们这些小企业备感人力成本之重,同时对于苦心培养的人才向待遇更好的大企业流失的担心也一天比一天重。
“国家这几年确实出台了很多扶植IT企业发展的政策,但这些离我们还是太远了。我们这些小企业都在发展初期,一味要求企业为员工待遇提升付出,不太现实。”某企业主抱怨道。此外,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大企业并不看重的一些费税也让中小企业们感到压力。
中关村商户: 受着夹板气
在中关村的各大卖场里走了两个多小时,大多数人都坐在柜台里,发呆、上网、打电话,偶尔有人拿出账簿,但表情也随之变得失落。卖东西的比逛卖场的人多出至少3倍,偶尔有生面孔出现,距离5米之内的人就会异常热情地招呼: “要点什么?”昔日那个全北京人口密度最大的中关村,为何成了现在这副模样?
都是网站挤兑的
说起中关村的败落,几乎所有接受采访的商户第一句话都说: “网站太狠了。”语气中带着气愤和无奈。
小马在中关村一家卖鼠标和键盘的店里打工: “去年初我刚来的时候,生意很好做。可现在,常常一整天连人都来不了几个,更别说要做成哪怕一单生意了。”说话间,有人来看键盘,问了几款之后,扔下一句“还不如京东上买便宜”,转身走了。小马苦笑道: “就是这样,习惯了。”
“从去年网上购物兴起以后,我们的日子就越来越难过。网上报价比厂家给我们的成本还低,我们怎么卖?”在中关村卖笔记本电脑已经5年的王建明告诉记者,他发现网上低于成本价的产品大多没货,网站以此吸引了用户之后,再推荐其他利润空间比较大的产品。“人就这样被他们抢光了。”
房租,不能承受之高
记者发现,卖场的一部分柜台已经空了,“那是因为生意太难做,还要涨租金,实在维持不下去了。”商户汪女士告诉记者,卖场里绝大多数柜台和铺面都被一些南方人买断了,“就像买房一样,拥有50年产权”。业主把买断柜台出租给商户,同时自己也会留一小块自家做生意。
“这些互为老乡的业主会联合起来,集体涨价。” 从去年开始,中关村的行情急转直下,“业主的店也不赚钱,他们就开始想加租。因为产权在业主手里,不用经过大厦管理机构,商户也抗议过,可再闹也不管用啊。”那些只做了一两年的商户没有老客户,就支持不下去了。
据记者了解,在中关村海龙、科贸等卖场,一个4~7平方米的柜台,每月租金3000元~6000元不等,有些拐角的位置可能还要更高。而外圈的铺面租金都在万元以上。“挣点钱全交租了。”王建明说。
管理只是打扫卫生
在商户的反映中,他们除房租、电费外,每年还要交2000多元的物业管理费,但这钱交得“一点也不值。”
中关村败落,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市场中充斥的假货、次货,严重伤害了消费者。有人明目张胆地把假货摆在台面上卖,谁都知道,可就是没人管。
“打假一般都是厂家自己管。”王建明说,“大厦管理机构也就‘3.15’这种时候偶尔管管,但他们更多的时候,就只管打扫卫生,维持一下商户之间的和谐,别打架就行了。”
IT名企:日子也不好过
有人说,大企业资金雄厚、产品线丰富,在经济衰退期,它们“扛得住”; 在经济增长期,它们机会好。无论如何,“大企业的日子总是比中小企业要好过些。”但正如国内某知名企业高管告诉记者的那样,“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他们也有这样那样的烦恼。
分析机构、不良媒体敲诈勒索
这两年,有记者利用职务之便,向企业敲诈勒索而被抓获的事情屡见不鲜。说起这些,知名IT企业更是感触良多。
国内某知名软件厂商的市场人员告诉记者,曾经有分析机构,拿着报告找上门来,数据显示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远远高出该厂商。当时,该机构就明确表态,这个统计数据是“有商量”的,关键“就看你们怎么做了”。“意思很明显,就是要赞助。”该人士说。
而另一硬件生产商则表示,每年到了“3.15”,他们就会不断接到一些消费类媒体的电话、传真,表示手中握有不少投诉信息,希望与该厂商“合作”。“为了避免在敏感时期出问题,就不得不在这些媒体上投放广告。”
树大招“虫”
企业的生意做大了,盯着的人就多了。以即时通信(IM)行业为例,越来越多的不法厂商,通过IM台推送广告、病毒和木马等垃圾信息,“我们非常反感这样的垃圾信息,它们直接影响用户的体验。而不知情的用户,则把罪名算在我们头上。”国内某知名IM厂商表示。
对于这类的问题,微软MSN中国市场部总监陈嘉榕表示,在必要的时候,MSN会考虑对这些垃圾信息的发送者采取法律手段。
不仅是IM,其他类型的企业也反映有些用户收到过交易出现问题的邮件或电话,有些收到过厂商从未发出过的邀请函、确认链接等。“等我们知道了着手处理的时候,范围已经扩大了。真是防不胜防啊!”
陷入“误解”的深渊
“媒体喜欢做噱头,特别是互联网的媒体。但好多噱头却让我们无法认同。” 某软件企业的公关负责人向记者诉苦。比如,发布会原本想宣传新产品,但记者的稿子却写成XX新品不如竞争对手; 产品降价,却被解读为用户对产品接受程度差; 就连好意提醒用户升级产品,都会被改成“将强制升级”等。
“这样的事情太多了。”某市场负责人说,有时候就是几个修饰词,能耗掉整整一上午时间。“但这也没办法,有时候干脆阿Q一点地想,负面也是因为关注我们,算是对我们的另一种认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