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语文基本能力”,即指学生读、写、听、说能力。它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主体,“其他一切教学内容都应以语文基本能力训练为核心”。(江西教育出版社《语文教育学》)语文基本能力训练的内容大致有如下几种:
1.阅读训练
“读”的方法很多,有默读、朗读、精读、粗读等。默读,要求学生闭嘴不动唇,用每分钟约500字的速度阅读浅易文章,把握文章的基本大意;朗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精读,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领会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层含义,欣赏文中优美的、精辟的语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同时在读的过程中,注意圈点和批注;粗读,大致了解一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读”,可在课堂进行,如在一堂课中,有意让学生读某个段或某章节或是某些重要语句。除了要求学生在早读时间读语文外,还应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读语文,布置学生读一些课外的书籍或文章。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继续重视字、词、句的学习,能够准确地理解含义和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阅读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能够理清层次,能够正确理解记叙文文章的思想内容,领会和分析语言特点和表现方法;能领会说明文文章内容的科学性和语言的准确性,分析主要的说明方法;能把握议论文文章的中心论点,分析论证方法,注意逻辑性,如学习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把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逐步提高自学能力,能利用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解决一些疑难问题,能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讲求阅读效率。能经常阅读报纸杂志,比较熟练地阅读一般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具有一定的质疑、释疑和评析的能力;阅读文学作品,能够理清情节线索,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思想,领会文学语言的优美生动,初步具有对文学作品的鉴别欣赏能力;注意阅读方法,能写文章摘要、读书笔记,养成摘录要点和制作卡片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做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前后两个吟是同指写或作)”。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充分说明了“读”与“写”的关系,“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好,才能写好。
2.写作训练
写作训练的方法也很多,通常所说的作文,每学期不少于6~8篇,多指命题作文,教师一般都要批改或部分批改,重点讲评。根据教学的需要,可让学生训练缩写、扩写、改写、续写。还可训练学生进行“嵌词”“嵌句”等,方法是教师拟定数个词语,让学生把词语用进短文里。
对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还可让学生训练专写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对初三年级的学生,可训练学生根据命题作文的题目,编写作文提纲,根据提纲再作文。教师分别根据题目与提纲,指出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采用这种方法,教师需要花较多的时间,但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水平很容易提高。
写读书笔记,是一种很好的训练写作的方法,一举两得:既可以加深对已读文章的回忆与理解,加深了印象,又训练了写作,为写作“提供”了素材。
指导学生写日记,也是写作训练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这一方面可培养学生去观察他周围每天发生的是与非、所见所闻所感,又为作文搜集和积累了素材。学生如果没有时间写日记,那么,写周记对提高写作能力也是有一定帮助的。对学生写的日记或周记,如果学生愿意给老师看,老师要诚恳地给予评价和方法指导,并对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要多予以鼓励。
初中学生重在练习记叙文的写作,到了初三年级应侧重于训练记叙文的写作。到了高中时,特别是高三年级,则以论说文的写作为主。
3.听话与说话训练
听话训练的方式很多,作用大同小异,有时可根据听话人的需要,侧重听某个方面。比如说听写训练,可检查学生对字、词、句是否熟练、掌握的情况如何。专注地听别人说话,可以了解对方的意思内容与目的要求;听广播和发言,则要抓住广播和说话的中心与要点;听、读记叙性的文章,则要听清楚所写的人和事;听、读说明性的文章,则要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听、读议论性的文章,就要听出作者的观点与理由。其他如听报告、参加讨论、听发言,不仅要认真听,还要作记录,听讨论还要听出不同意见分歧所在。
人生在社会,长在社会,无论干什么工作,工、农、商、学、兵;无论身在何处,东、西、南、北、中,总是要交往的,而交往中首要的一点就是口头语言交往。口语表达能力强,在社会交际工作中,比口语表达能力差的所获效果要好得多。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有意去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应列为语文教学内容之一。比如让学生答问、讨论发言、演讲比赛等。
培养学生较高的口头语(即说话)表达能力,除对学生平时说话(特别是课堂发言)严格要求外,还要对学生“说话能力”提出具体要求。但无论怎么“练”,都不能离开“字、词、句”的训练,较高年级还应重点抓好篇章结构、谋篇布局的训练。正如《语文教育学》里面所说:能按照自拟提纲,用普通话有条理地叙述事件、说明事物、阐述观点,语言清晰,仪态大方。在课内作即席发言,能比较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能就某一个问题进行辩论,观点鲜明,思路清楚,论据比较充分,有一定的说服力;能作有准备的演讲,中心明确,材料充实,语言比较简练、生动;能在一定的会议上作即席发言等。
综上所述,学生应由“应试型”人才向“素质型”人才转变,教师只有加强基本能力的训练,而且常抓不懈,才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反之,放松或忽略语文基本能力的严格训练,欲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作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将是一句空话,学生毕业后的能力提高与发展势必受到限制。◆(作者单位:江西南昌县莲塘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王江
1.阅读训练
“读”的方法很多,有默读、朗读、精读、粗读等。默读,要求学生闭嘴不动唇,用每分钟约500字的速度阅读浅易文章,把握文章的基本大意;朗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精读,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领会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层含义,欣赏文中优美的、精辟的语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同时在读的过程中,注意圈点和批注;粗读,大致了解一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读”,可在课堂进行,如在一堂课中,有意让学生读某个段或某章节或是某些重要语句。除了要求学生在早读时间读语文外,还应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读语文,布置学生读一些课外的书籍或文章。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继续重视字、词、句的学习,能够准确地理解含义和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阅读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能够理清层次,能够正确理解记叙文文章的思想内容,领会和分析语言特点和表现方法;能领会说明文文章内容的科学性和语言的准确性,分析主要的说明方法;能把握议论文文章的中心论点,分析论证方法,注意逻辑性,如学习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把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逐步提高自学能力,能利用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解决一些疑难问题,能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讲求阅读效率。能经常阅读报纸杂志,比较熟练地阅读一般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具有一定的质疑、释疑和评析的能力;阅读文学作品,能够理清情节线索,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思想,领会文学语言的优美生动,初步具有对文学作品的鉴别欣赏能力;注意阅读方法,能写文章摘要、读书笔记,养成摘录要点和制作卡片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做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前后两个吟是同指写或作)”。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充分说明了“读”与“写”的关系,“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好,才能写好。
2.写作训练
写作训练的方法也很多,通常所说的作文,每学期不少于6~8篇,多指命题作文,教师一般都要批改或部分批改,重点讲评。根据教学的需要,可让学生训练缩写、扩写、改写、续写。还可训练学生进行“嵌词”“嵌句”等,方法是教师拟定数个词语,让学生把词语用进短文里。
对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还可让学生训练专写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对初三年级的学生,可训练学生根据命题作文的题目,编写作文提纲,根据提纲再作文。教师分别根据题目与提纲,指出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采用这种方法,教师需要花较多的时间,但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水平很容易提高。
写读书笔记,是一种很好的训练写作的方法,一举两得:既可以加深对已读文章的回忆与理解,加深了印象,又训练了写作,为写作“提供”了素材。
指导学生写日记,也是写作训练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这一方面可培养学生去观察他周围每天发生的是与非、所见所闻所感,又为作文搜集和积累了素材。学生如果没有时间写日记,那么,写周记对提高写作能力也是有一定帮助的。对学生写的日记或周记,如果学生愿意给老师看,老师要诚恳地给予评价和方法指导,并对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要多予以鼓励。
初中学生重在练习记叙文的写作,到了初三年级应侧重于训练记叙文的写作。到了高中时,特别是高三年级,则以论说文的写作为主。
3.听话与说话训练
听话训练的方式很多,作用大同小异,有时可根据听话人的需要,侧重听某个方面。比如说听写训练,可检查学生对字、词、句是否熟练、掌握的情况如何。专注地听别人说话,可以了解对方的意思内容与目的要求;听广播和发言,则要抓住广播和说话的中心与要点;听、读记叙性的文章,则要听清楚所写的人和事;听、读说明性的文章,则要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听、读议论性的文章,就要听出作者的观点与理由。其他如听报告、参加讨论、听发言,不仅要认真听,还要作记录,听讨论还要听出不同意见分歧所在。
人生在社会,长在社会,无论干什么工作,工、农、商、学、兵;无论身在何处,东、西、南、北、中,总是要交往的,而交往中首要的一点就是口头语言交往。口语表达能力强,在社会交际工作中,比口语表达能力差的所获效果要好得多。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有意去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应列为语文教学内容之一。比如让学生答问、讨论发言、演讲比赛等。
培养学生较高的口头语(即说话)表达能力,除对学生平时说话(特别是课堂发言)严格要求外,还要对学生“说话能力”提出具体要求。但无论怎么“练”,都不能离开“字、词、句”的训练,较高年级还应重点抓好篇章结构、谋篇布局的训练。正如《语文教育学》里面所说:能按照自拟提纲,用普通话有条理地叙述事件、说明事物、阐述观点,语言清晰,仪态大方。在课内作即席发言,能比较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能就某一个问题进行辩论,观点鲜明,思路清楚,论据比较充分,有一定的说服力;能作有准备的演讲,中心明确,材料充实,语言比较简练、生动;能在一定的会议上作即席发言等。
综上所述,学生应由“应试型”人才向“素质型”人才转变,教师只有加强基本能力的训练,而且常抓不懈,才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反之,放松或忽略语文基本能力的严格训练,欲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作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将是一句空话,学生毕业后的能力提高与发展势必受到限制。◆(作者单位:江西南昌县莲塘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