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密玉米栽培密度研究与应用

来源 :新农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niaoh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玉米是锦州地区的优势作物,近年耐密玉米品种逐渐替代高杆稀植品种成为主栽品种。研究耐密玉米的最适栽培密度,可实现增密增产,对进一步提高我地区玉米综合产量,具有重大意义。
  1优质耐密玉米种植密度对植株生长的影响
  比较耐密玉米不同种植密度试验的调查数据(见表1),随着玉米种植密度增加,植株株高有所增加。单株叶片前期变化不大,中后期以中等密度生育进程较快,叶面指数增加。受植株高度和叶片数量变化的影响,玉米种植密度增大,生长前期群体的光照条件由于植株较矮,未对玉米生长产生影响;进入中后期,长高后的玉米植株必然产生相互遮光现象,群体的光照条件减弱,植株高度增加争取光照的自然反应,相应的基部叶片衰老加快,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单株叶片数下降。
  2耐密玉米种植密度对叶面积的影响
  叶片对玉米产量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随着耐密玉米品种的种植密度增加,叶面积指数在玉米的每个生育时期都是增加的。只有保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才是获得高产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见图1)。
  3耐密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性状的影响
  调查不同玉米品种产量性状和测定产量数据,由于品种类型和种植密度差异,产量性状不同。大穗型品种,穗大粒多;穗数型品种,依靠群体获取较高产量。粒重体现品种遗传特性,密度對粒重的影响较小。
  随着种植密度增加,相较于高秆玉米,耐密玉米在品种增产上优势明显。高秆大穗型玉米品种,种植密度超过3200/亩株时,增加种植密度其增产幅度变小,再增加则减产。耐密品种如郑单958,在密度小于4500株前,增加密度产量增加显著。每亩密度4500~5000株时,亩产量达到最高,密度再增加,产量有下降的趋势。
  耐密玉米不同密度问比较,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是耐密品种获取高产的基础,但超过适宜密度范围后,易产生病害、倒伏现象,产量也将随之降低。郑单958、辽单565耐密植、抗倒伏,增密后空秆率没有明显增加。
  通过不同密度差异显著性比较,平肥地适宜密度4000~4500株,水浇地适宜密度4500~5000株。
其他文献
在模/数转换过程中由于环境等因素会造成信号采样的非均匀性。非均匀采样信号使得数字控制系统数/模转换过程出现误差,提出了将非均匀采样信号通过零阶保持器进行恢复的信号
如何合理评价郭沫若,成为近期学界讨论的热点.从思维方式入手探讨郭沫若的认识结构,对郭沫若的"泛神论"予以全新的界定,并从这一视角去探讨郭沫若在不同领域内的巨大成就,从
管道阴极保护对于保障管道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设计了基于GPRS的阴极保护电位自动遥测系统。采取微功耗系统设计技术,数据采集模块采用低功耗高性能的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提高
为了简化数字电视译码电路的复杂性,提出一种改进型欧几里德算法。该算法利用多项式带余除法的相关推论,在关键方程中对错误值多项式进行巧妙的处理,这样可以方便地得到商式和余式,从而便于进行迭代。与传统欧几里德算法相比,该算法在求解关键方程的过程中能够更容易地得到错误值多项式和错误位置多项式,能减少硬件电路的复杂性,提高译码速度。
目前,有些地方单独成立了医保管理中心或医保管理局,和财政部门合署办公。这种做法不符合社保制度建立的初衷。我国建立的是一种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其关键是保险制度,而不仅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