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山区,地处偏远,经济相对落后,基础教育薄弱,与发达地区差距巨大。在全球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落后地区的教育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这里的少年儿童更需要关爱。
特别地,民族山区的初中英语教学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不能满足人们对英语的学习和运用等日益增强的需求。在此形势下,本文拟从民族山区初中英语教学的困境、学生的需求探讨以及创新对策三大方面展开阐述,力求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民族山区初中英语教学的困境
在民族山区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困境,不利于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制约着教与学的健康发展。本部分将结合民族山区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剖析制约因素,总结各类困境。
1.资源的制约
远离城镇的民族山区,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劣、自然资源的匮乏等原因,造成了经济社会的迟缓发展,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使得英语教学受到以下三方面的制约:①教师资源匮乏。民族山区学校教师流动性大,优秀的英语教师不愿意到山区学校从教,导致大部分小学不开设英语课,即使开设也是由非专业教师任教。这样,学生们到七年级才开始正式接触英语,基础几乎为零。②教学设备资源匮乏。很多学校连录音机都难以配备,更别说现代化的多媒体设施了。这影响了教与学的质量,特别是听力和口语的训练,难以规范化,以致当地学生们在这两方面的表现尤其明显地落后于发达地区。③辅导资料匮乏。民族山区很多家庭都十分贫困,无力给孩子们购买辅导书籍、英语词典,学生除了课本以外鲜有其他资料。至于MP3、收音机、复读机等训练英语听说能力所需要的数码产品更是不敢奢望。
2.语言环境的制约
学生们使用本土方言就可以满足日常的语言需求,而且由于大部分教师都是本地人,课堂上甚至会出现用方言授课的情况。在方言环境的影响下,学生普通话水平也很低,如在笔者任教的学校里学生普遍不能熟练运用普通话交流,作为第三语言的英语需求最低。况且,校园、家庭、乡村都没有英语标语、广告,在这样的语言环境里,学生们与英语的接触局限在45分钟的课堂上,十分有限。
3.英语教材的困境
现在初中英语使用的教材趋于城市化,与民族山区的文化存在很大跨度,给教与学带来困难。学生们被大山束缚了视野,没有机会了解外面的繁华世界,因此教材的部分内容是不能被形象理解的,如关于电脑网络、麦当劳、NBA、网球、高尔夫球之类的话题,远远超出了学生的生活视野。纵使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解释,学生们也只是迷茫地被动接受,无法透彻掌握。
4.学生自身的素质制约
山区学生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勤奋好学,就算断电也会在烛光下用功。然而,在苦学的背后,缺乏一套系统的学习方法,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有效地自学,事倍功半。他们未能掌握预习、课堂上做笔记以及课后复习这些基本的方法,同时,误以为学英语只要把单词背熟就行了,将它简化为了枯燥的单词背写,极少兼顾课文、句型,抓不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此外,山里孩子生活、学习涉猎面窄,普遍比较淳朴憨厚,缺乏自信,害羞,开口难——不敢说英语,觉得说英语别扭,害怕说错会遭别人讥笑。
二、民族山区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探讨
笔者对来自某民族山区初中学校随机挑选的12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试图通过简要的问卷收集数据材料,以大概地掌握他们学习英语的现状以及期待,从而更好地总结教学对象的各项需求。
通过对问卷的各项调查题目回答情况的数据统计,发现:48.2%的受访者表示喜欢学习英语,25.2%认为一般,26.6%选择不喜欢;37.0%的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动力在于个人兴趣爱好,为了升学的占47.3%,15.7%觉得是基于家长老师的要求;60.5%的学生认为英语学习最难的是听力和阅读两部分,口语和语法则占29.7%,写作占9.8%;64.4%的被访者觉得平时缺乏题目训练,造成对各种常考题型不熟悉;74.1%的学生喜欢老师将实物引入课堂,认为教学游戏和创设情景能激发学习兴趣,可以帮助掌握新学知识;21.5%的受访者不想在众人面前开口说英语,72.7%想在众人面前说英语,但希望老师能给他创造这样的机会,仅5.8%选择“想,完全没问题”。
据此可知,他们在考试题型训练、情景教学、游戏的引入、语言环境的创造等方面都存在需求,有待教师通过课内外的引导、协助而逐步满足之。
三、民族山区初中英语教学的创新对策
面对教学的困境,以及学生们的学习需求,笔者拟从一名教师的角度出发,根据民族山区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并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提炼出若干创新对策。
1.推行系统的学习方珐,创新基础制度
一套系统的学习方法往往能够提高学习效率,主要体现在课前预习、课堂做笔记和课后复习上:通过预习把握新课的概况和疑点,有利于在课堂上及时消化;课堂笔记有助于抓重点、难点,事半功倍;课后的复习以及题目训练,能帮助学生加强吸收知识点,更透彻地掌握所学内容。由于学生们缺乏以上概念,不善于学习,在推行的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程度的阻力。因此,在实施阶段,教师需注重说教与监督双管齐下,加强抽查——核实是否执行,奖惩严明,以培养学生们科学学习的意识,提高自学能力。
人尽皆知,背诵课文和听写是英语科目教学的两大基础制度。然而,我们可以在不影响制度质量的基础上,实行一些创新措施,起到更好的锻炼作用:背诵课文,每节课抽出五分钟,让学生(以抽查、指定或者自愿的形式)站到讲台上背诵,且在背诵之前作简单的自我介绍(根据知识水平的高低作具体要求);听写,尝试让有一定水平的学生轮流担任老师的角色,负责读出单词或者句子,其他学生按常规听和写,此外,可以邀请若干学生继续担任老师——给听写本打分,当然,教师要统筹全盘、监督引导。
2.引入分层教学,建立对应小组
分层教学,即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将学生分成若干层次的小组,并区别对待。在民族山区学校里,很少会按照这一方法分班授课,一个班级里往往参差着各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在授课上引入分层教学并不现实。但是,我们可以尝试在课后分层,依托建立各种英语小组的方式,促进因材施教。教师根据考试成绩、课堂表现、听写情况等,结合学生的个人兴趣,建立单词冲锋队、英语加油站、英语爱好小组,分别对应基础薄弱者、中等水平者、较优秀者,提出有差别的要求,小组活动过程中侧重相应的知识点。当然,也可以根据英语题型来分类,如会话组、阅读小组、作文小组等。
3.营造语言环境,贯穿课堂课后
将实物带入课堂,帮助学生形象地学习英语;以学生为主体,鼓励他们到讲台上表演课文内容,如对话段落,或者设定适当的情景展开模拟会话,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引入游戏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借鉴、收集已有的游戏,也可以根据授课内容自创,重在提高学生参与度,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关注细节,如对回答问题、模拟表演的学生音量作要求,引导大家大胆、大声开口说,甚至示范“喊出”英语;坚持“每天一句话”,挑选难度适当、有意义、有深度的英语谚语与名言,如“An apple a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等简单易学的句子,在帮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的同时,倡导活学活用——在写作、对话中灵活引用。
课后,在校园里,通过指导设计英语黑板报、成立英语角、举办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营造良好的说英语、用英语的氛围。校外,由于很多学生需要走好几个小时的山路上学,且放假期间要干农活、放牛羊等,因此可以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倡导山间朗读,磨炼学生说英语的能力;鼓励学生将英语带回家,教父母、弟妹一些简单的单词、句子,共同进步。
4.创造性地利用有限资源,充分发挥其功能
民族山区的初中学生,背负着“知识改变命运”的现实压力,通过考入高中、大学走出大山,教师要正视这一需求。山区学校条件落后,印刷资源有限,一学期下来考试次数在三四次左右(包括中期和期末),不像发达地区学校每单元有测验,每月有月考。那么,我们必须充分利用仅有的几次考试,在批改、讲评完毕后,跟进后续监督——开展抽查活动,即就试卷上的题目考查部分学生,从而检验讲评的效果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针对辅导资料缺乏的现象,教师在课堂上应结合本课或已学的内容,穿插各类常考题型的训练,如句型转换、语法选择题等,生动解析,紧跟考点和热点。至于大规模的题目训练,可以让学生轮流执粉笔将其抄到在黑板上,既可达到检测教学质量、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又可提高部分学生的书写水平及胆量。
(责任编辑 周侯展)
特别地,民族山区的初中英语教学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不能满足人们对英语的学习和运用等日益增强的需求。在此形势下,本文拟从民族山区初中英语教学的困境、学生的需求探讨以及创新对策三大方面展开阐述,力求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民族山区初中英语教学的困境
在民族山区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困境,不利于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制约着教与学的健康发展。本部分将结合民族山区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剖析制约因素,总结各类困境。
1.资源的制约
远离城镇的民族山区,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劣、自然资源的匮乏等原因,造成了经济社会的迟缓发展,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使得英语教学受到以下三方面的制约:①教师资源匮乏。民族山区学校教师流动性大,优秀的英语教师不愿意到山区学校从教,导致大部分小学不开设英语课,即使开设也是由非专业教师任教。这样,学生们到七年级才开始正式接触英语,基础几乎为零。②教学设备资源匮乏。很多学校连录音机都难以配备,更别说现代化的多媒体设施了。这影响了教与学的质量,特别是听力和口语的训练,难以规范化,以致当地学生们在这两方面的表现尤其明显地落后于发达地区。③辅导资料匮乏。民族山区很多家庭都十分贫困,无力给孩子们购买辅导书籍、英语词典,学生除了课本以外鲜有其他资料。至于MP3、收音机、复读机等训练英语听说能力所需要的数码产品更是不敢奢望。
2.语言环境的制约
学生们使用本土方言就可以满足日常的语言需求,而且由于大部分教师都是本地人,课堂上甚至会出现用方言授课的情况。在方言环境的影响下,学生普通话水平也很低,如在笔者任教的学校里学生普遍不能熟练运用普通话交流,作为第三语言的英语需求最低。况且,校园、家庭、乡村都没有英语标语、广告,在这样的语言环境里,学生们与英语的接触局限在45分钟的课堂上,十分有限。
3.英语教材的困境
现在初中英语使用的教材趋于城市化,与民族山区的文化存在很大跨度,给教与学带来困难。学生们被大山束缚了视野,没有机会了解外面的繁华世界,因此教材的部分内容是不能被形象理解的,如关于电脑网络、麦当劳、NBA、网球、高尔夫球之类的话题,远远超出了学生的生活视野。纵使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解释,学生们也只是迷茫地被动接受,无法透彻掌握。
4.学生自身的素质制约
山区学生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勤奋好学,就算断电也会在烛光下用功。然而,在苦学的背后,缺乏一套系统的学习方法,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有效地自学,事倍功半。他们未能掌握预习、课堂上做笔记以及课后复习这些基本的方法,同时,误以为学英语只要把单词背熟就行了,将它简化为了枯燥的单词背写,极少兼顾课文、句型,抓不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此外,山里孩子生活、学习涉猎面窄,普遍比较淳朴憨厚,缺乏自信,害羞,开口难——不敢说英语,觉得说英语别扭,害怕说错会遭别人讥笑。
二、民族山区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探讨
笔者对来自某民族山区初中学校随机挑选的12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试图通过简要的问卷收集数据材料,以大概地掌握他们学习英语的现状以及期待,从而更好地总结教学对象的各项需求。
通过对问卷的各项调查题目回答情况的数据统计,发现:48.2%的受访者表示喜欢学习英语,25.2%认为一般,26.6%选择不喜欢;37.0%的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动力在于个人兴趣爱好,为了升学的占47.3%,15.7%觉得是基于家长老师的要求;60.5%的学生认为英语学习最难的是听力和阅读两部分,口语和语法则占29.7%,写作占9.8%;64.4%的被访者觉得平时缺乏题目训练,造成对各种常考题型不熟悉;74.1%的学生喜欢老师将实物引入课堂,认为教学游戏和创设情景能激发学习兴趣,可以帮助掌握新学知识;21.5%的受访者不想在众人面前开口说英语,72.7%想在众人面前说英语,但希望老师能给他创造这样的机会,仅5.8%选择“想,完全没问题”。
据此可知,他们在考试题型训练、情景教学、游戏的引入、语言环境的创造等方面都存在需求,有待教师通过课内外的引导、协助而逐步满足之。
三、民族山区初中英语教学的创新对策
面对教学的困境,以及学生们的学习需求,笔者拟从一名教师的角度出发,根据民族山区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并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提炼出若干创新对策。
1.推行系统的学习方珐,创新基础制度
一套系统的学习方法往往能够提高学习效率,主要体现在课前预习、课堂做笔记和课后复习上:通过预习把握新课的概况和疑点,有利于在课堂上及时消化;课堂笔记有助于抓重点、难点,事半功倍;课后的复习以及题目训练,能帮助学生加强吸收知识点,更透彻地掌握所学内容。由于学生们缺乏以上概念,不善于学习,在推行的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程度的阻力。因此,在实施阶段,教师需注重说教与监督双管齐下,加强抽查——核实是否执行,奖惩严明,以培养学生们科学学习的意识,提高自学能力。
人尽皆知,背诵课文和听写是英语科目教学的两大基础制度。然而,我们可以在不影响制度质量的基础上,实行一些创新措施,起到更好的锻炼作用:背诵课文,每节课抽出五分钟,让学生(以抽查、指定或者自愿的形式)站到讲台上背诵,且在背诵之前作简单的自我介绍(根据知识水平的高低作具体要求);听写,尝试让有一定水平的学生轮流担任老师的角色,负责读出单词或者句子,其他学生按常规听和写,此外,可以邀请若干学生继续担任老师——给听写本打分,当然,教师要统筹全盘、监督引导。
2.引入分层教学,建立对应小组
分层教学,即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将学生分成若干层次的小组,并区别对待。在民族山区学校里,很少会按照这一方法分班授课,一个班级里往往参差着各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在授课上引入分层教学并不现实。但是,我们可以尝试在课后分层,依托建立各种英语小组的方式,促进因材施教。教师根据考试成绩、课堂表现、听写情况等,结合学生的个人兴趣,建立单词冲锋队、英语加油站、英语爱好小组,分别对应基础薄弱者、中等水平者、较优秀者,提出有差别的要求,小组活动过程中侧重相应的知识点。当然,也可以根据英语题型来分类,如会话组、阅读小组、作文小组等。
3.营造语言环境,贯穿课堂课后
将实物带入课堂,帮助学生形象地学习英语;以学生为主体,鼓励他们到讲台上表演课文内容,如对话段落,或者设定适当的情景展开模拟会话,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引入游戏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借鉴、收集已有的游戏,也可以根据授课内容自创,重在提高学生参与度,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关注细节,如对回答问题、模拟表演的学生音量作要求,引导大家大胆、大声开口说,甚至示范“喊出”英语;坚持“每天一句话”,挑选难度适当、有意义、有深度的英语谚语与名言,如“An apple a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等简单易学的句子,在帮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的同时,倡导活学活用——在写作、对话中灵活引用。
课后,在校园里,通过指导设计英语黑板报、成立英语角、举办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营造良好的说英语、用英语的氛围。校外,由于很多学生需要走好几个小时的山路上学,且放假期间要干农活、放牛羊等,因此可以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倡导山间朗读,磨炼学生说英语的能力;鼓励学生将英语带回家,教父母、弟妹一些简单的单词、句子,共同进步。
4.创造性地利用有限资源,充分发挥其功能
民族山区的初中学生,背负着“知识改变命运”的现实压力,通过考入高中、大学走出大山,教师要正视这一需求。山区学校条件落后,印刷资源有限,一学期下来考试次数在三四次左右(包括中期和期末),不像发达地区学校每单元有测验,每月有月考。那么,我们必须充分利用仅有的几次考试,在批改、讲评完毕后,跟进后续监督——开展抽查活动,即就试卷上的题目考查部分学生,从而检验讲评的效果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针对辅导资料缺乏的现象,教师在课堂上应结合本课或已学的内容,穿插各类常考题型的训练,如句型转换、语法选择题等,生动解析,紧跟考点和热点。至于大规模的题目训练,可以让学生轮流执粉笔将其抄到在黑板上,既可达到检测教学质量、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又可提高部分学生的书写水平及胆量。
(责任编辑 周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