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现代文阅读作用类题型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g8ni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文阅读中“作用”类题型考查考生“评价和鉴赏”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属于阅读能力的高层次,考生往往抓不到头绪,即使心里有了一定的头绪,因为不会规范表达,常常词不达意,导致丢分。要答好这类题目,除了必须掌握一定的写作、修辞等方面的知识外,掌握使用一定的鉴赏术语是非常必要的,而准确运用答题程式,尽量接近标准答案则是抓高分的关键。下面具体谈谈现代文阅读“作用”类题型的术语使用与规范答题的方法。高考真题一览:
  例: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2009年山东卷周国平的《记住回家的路》19题)
  
  一、我们要归纳“作用”类题型常见命题表达式和设题角度及其范围
  
  1、“作用题”常见命题表达式有: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提问变式: (1)为什么这样写? (2)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3)删去这一部分可以吗?
  2、“作用题”设题角度及其范围:
  ①首段(末段)的作用?②文中写这些内容的作用?③修辞的作用?④表现手法及其作用?⑤表现手法及其作用?⑥不同人称的作用。
  
  二、要注意掌握答题模式
  
  我们往往从内容结构两个角度解答,每个角度又包含不同的方面,大体上答题语言包括以下内容。
  
  (一)内容上的作用。
  1、文章主旨:(1)点明主旨(在文章开篇位置可以叫“开篇点题”)先考虑本段中心,再答全文方面的。处于文章开头或结尾处的往往表现全文主旨。(2)“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表达了作者或写作对象的……情感。 (3)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归结主旨,深化主题(在结尾位置可以叫“升化主旨”),“升华”不同于“突出”。2003年《乡土情结》由思乡之情到思念祖国之情,升华为爱国,这种情况叫“升华主旨”;没有这种效果的叫“突出主旨”。
  2、作者角度:烘托情感、思想,表现了作者(或写作对象)的……特征。结尾处常用“强化作者……情感”。
  3、读者角度:有……表达效果。开头,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结尾,含蓄隽永,耐人回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二)结构上的作用
  1、文章开头部分: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
  2、文章中间部分:过渡、承上启下。
  3、文章结尾部分: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总结全篇,收束全篇,呼应开头(“呼应开头”有时表述为“呼应标题”或“呼应前面的某个具体段落”: 《沁园春·长沙》“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委婉含蓄的回答了前文“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前后呼应)。
  
  三、我们要结合文本能够运用解题语言
  
  下面我们针对高考真题,体会以上解题方法的运用。
  例: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2009年山东卷周国平的《记住回家的路》19题)
  答: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说明人们都有好奇心(内容角度的第二点“表现了作者或写作对象的……特征”),肯定了下文人生路途上“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是无可非议的(结构角度的“为下文作铺垫”);从自己写起,从现实生活中的走路写起,给人亲切的感受(内容角度的“有……表达效果”),自然地引出“人生也是如此” (结构角度的“为下文作铺垫”)。
  高考题中的每一点答案都可以在模式中找到对应的角度。换言之,掌握了解题模式就掌握了这类题型的命脉,只要结合具体文本会运用就可以攻克这一难关了。
  我在这里特别要提醒考生,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答题,千万不要只答一个术语。这是考生普遍犯的一个错误,也因此丢掉了许多分,许多关系到命运的分。这是确确实实要吸取的教训。
其他文献
眼下的中国已经进入“全民娱乐”的时代,大约不是夸张的说法。然而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作为“纯文学”的小说却很少涉足这一“生产快乐”的宏大工程。所以当我读到晓苏的短篇小说《村口商店》(《长江文艺》2010年第1期)而忍俊不住时,首先引起兴趣的便是这篇小说喜剧性的生成机制,接着生发开的联想则是:在喜剧世界的营造中,当代小说会有多少作为。  一爿村口的小店(曾一度衍生为二,又最终合二为一),三个乡村的小
张爱玲是一个才女,其作品中颜色的运用正如她的形象,在当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像一抹如血的残阳,冷寂而又绚烂,凄幽而又张扬。  “靡丽笙大约是不知道客厅里有人,脸上湿漉漉地还挂着泪珠儿,赤褐色的头发乱蓬蓬地披在腮颊上。身上穿着一件半旧的雪青绉纱挖领短衫,象牙白山东绸裙。”(《沉香屑第二炉香》)  “阳台上有两个人站着说话,只见一个女的背向着他们,披着一头漆黑的长发,直垂到脚跟上,脚踝上套着赤金扭麻花镯
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课程改革和课程教学优化的一个关键问题。尽管当前作文改革“千帆竞逐,百花争艳”,然而,由于我们长期受到谨严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惯性思维方式的影响,使得我们滑入了另一种程式化、模式化、标准化的作文范式,从而忽视了对作为人的学生主体性和创造精神的认识。在当今的作文教学中,最残酷、最叫人心寒的莫过于对学生创造力的扼杀。  有这样一个案例:上写作课了,老师要求同学们用“姑娘的笑
“虚空”,简言之就是“不实”,虚幻空灵、若有若无,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是什么、怎么样,全在人心,在人想象的空间中。中国人是最早也最善于发现和懂得这种“虚空”之美的。“虚空”的美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要素,她曾孕育了一代代文人墨客、艺术大师。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没有理由忽  略乃至回避她。笔者以为,当前语文教学中应该渗透传统“虚空”美学思想。    一.思想熏陶中应渗透传统“虚
诗歌是文学中的精华,汉语的浓缩。诗歌鉴赏历来是考察学生鉴赏能力的试金石,考生们对它是:爱诗歌的短小有意蕴,怕它的跳跃含蓄,更怕出题人的专业水平。  笔者认为:诗歌鉴赏的复习,要有学习语文的大局观念,做好积累工作;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概括起来有四句话:字义是根基,想象是途径;术语是关键,条理显思路。前两条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后两条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表达能力。前者是日积月累,潜移默
“书到用时方恨少”,有多少人说话也好,写文章也罢,想借古人之辞权威、厚重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却搜肠刮肚也难能为之。黎锦熙6岁记诵典籍,钱钟书管锥世人吃惊,不是因用而诵,功在先时储备,也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厚积而薄发,积累多了,积淀厚了,喷涌而出的快意怎不会多呢?  所以,我们非注重积累不可,而且是厚厚地积。  怎么积?乘青春年少时积。年龄越小,“积”的效果越好。据研究,人有两个界点:一是27岁,
新课程语文教材具有很多特殊性,需要我们重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植。  培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很多,如传统的作文教学,就是教师从布置作文到讲评作文一个人唱“独角戏”,而我们却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到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来。在进行议论文写作训练时,可让学生集体参与作文的审题与立意,让学生们在各抒己见的“炒包谷子”的过程中,弄清命题意图,探讨写作的主题与切入角度,选材与组材,达到启迪思维、开拓思路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肯去挖掘教材因素,充分利用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展开合理而充分的想象,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而且对他们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突破课文中的难点,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都是十分有益的。启发学生想象必须找准合适的“发散点”,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启而得法,学生想象的翅膀才会自然地展开。因此,我在语文课堂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代著名文学家吴均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书信的节录,也是一篇景色优美的游记散文。作者用简练隽永的笔墨,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全文篇幅短小,结构简洁,但却写得舒洒自如,曲折多姿,表现出相当高的艺术成就。     一.大处着眼,细笔描摹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开篇别开生面,新辟奇境,节奏明快,如陡板走丸,精彩夺人。作者泛舟于浩浩江  面之上,饱览着沿途悦目赏心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教得十分卖力,但结果往往不理想。对此,我们有的老师“百思不得其解”。其实,这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采取学生乐意接受的教学方法。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自主合作学习强调的是自由、自主创新。课堂应该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合作探索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我在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