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无效益的惟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是否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是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的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是要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现代教学的要求不是教师提供什么信息,而是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是让学生真正实践和体验学习的活动过程,教学成败的关键是看学生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通过各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真正地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快快乐乐地教,轻轻松松地学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学。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学生喜欢一个教师,便会喜欢该教师所教的学科。每一个新学期,学生对新任教师充满了期待,我意识到这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的最佳切入点。过多、过难的作业,机械、被动的练习是造成学生不喜欢数学的主要原因,所以我首先向学生做出承诺:尽量不布置作业或少布置作业;决不拖课、占课;课堂上同学们只要精神饱满,不必坐得端端正正。我这样说,也坚持这样做。一个阶段以后,我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都很喜欢上我的数学课。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学得轻松。
学生乐学数学,实验便有了基础。我不断向学生灌输“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学”的思想,使学生意识到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需要教师的指导。一开始布置预习作业,学生不知道怎样预习,我就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预习。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培养,学生学会并且养成了预习的习惯,学生学数学的劲头就更大了。
过多单一的作业形式是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怎样才能让做作业成为学生一种自觉的行为呢?我的做法就是改变作业的布置形式。我一般不具体布置作业,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学的程度、教学进度自由支配做作业的时间。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适当超前,这种做法就是“指导—自主学习”、“超前断后”的做法。由于作业有很大的灵活性,学生不再视作业为负担。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超前完成作业,并且作业的质量也比较高。
当学生乐学数学,学习成为自觉的行为,并且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时,学生就学得轻松了。学生学得轻松时,教师也就能够教得轻松,这种教学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
二、在课堂上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以让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性为目标,强调数学课程要从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亲历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体验。不断地强化和拓展学习体验,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和思维的关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圆锥体的螺旋图。它表明认知的螺旋是开放性的,其开口越来越大,意味着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知建构过程,也就是由平衡状态逐步地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发展。毫无疑问,这个认识螺旋中布满很多节点,它们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当这些节点正在生长时,就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是从手、眼、脑协调活动开始的,对于小学生而言,操作可以使认识的对象与学生之间缩短距离,进行直接地认识活动。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三、注重从生活中挖掘教学资源
学生学习数学,要能积极地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萌发出学习新知的欲望,进而体会、感知、理解新知识。
如“面积单位”一课中1平方分米的教学时,一位教师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面积近似1平方分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分米有多大,然后剪出一个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与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放在一起比一比,再剪一次……课堂变得有趣、活泼。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丰富而又形象的学习场景,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有效性的数学学习是一种新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课标所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中有效的数学教学将是我们全体数学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是要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现代教学的要求不是教师提供什么信息,而是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是让学生真正实践和体验学习的活动过程,教学成败的关键是看学生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通过各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真正地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快快乐乐地教,轻轻松松地学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学。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学生喜欢一个教师,便会喜欢该教师所教的学科。每一个新学期,学生对新任教师充满了期待,我意识到这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的最佳切入点。过多、过难的作业,机械、被动的练习是造成学生不喜欢数学的主要原因,所以我首先向学生做出承诺:尽量不布置作业或少布置作业;决不拖课、占课;课堂上同学们只要精神饱满,不必坐得端端正正。我这样说,也坚持这样做。一个阶段以后,我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都很喜欢上我的数学课。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学得轻松。
学生乐学数学,实验便有了基础。我不断向学生灌输“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学”的思想,使学生意识到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需要教师的指导。一开始布置预习作业,学生不知道怎样预习,我就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预习。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培养,学生学会并且养成了预习的习惯,学生学数学的劲头就更大了。
过多单一的作业形式是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怎样才能让做作业成为学生一种自觉的行为呢?我的做法就是改变作业的布置形式。我一般不具体布置作业,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学的程度、教学进度自由支配做作业的时间。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适当超前,这种做法就是“指导—自主学习”、“超前断后”的做法。由于作业有很大的灵活性,学生不再视作业为负担。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超前完成作业,并且作业的质量也比较高。
当学生乐学数学,学习成为自觉的行为,并且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时,学生就学得轻松了。学生学得轻松时,教师也就能够教得轻松,这种教学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
二、在课堂上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以让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性为目标,强调数学课程要从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亲历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体验。不断地强化和拓展学习体验,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和思维的关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圆锥体的螺旋图。它表明认知的螺旋是开放性的,其开口越来越大,意味着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知建构过程,也就是由平衡状态逐步地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发展。毫无疑问,这个认识螺旋中布满很多节点,它们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当这些节点正在生长时,就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是从手、眼、脑协调活动开始的,对于小学生而言,操作可以使认识的对象与学生之间缩短距离,进行直接地认识活动。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三、注重从生活中挖掘教学资源
学生学习数学,要能积极地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萌发出学习新知的欲望,进而体会、感知、理解新知识。
如“面积单位”一课中1平方分米的教学时,一位教师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面积近似1平方分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分米有多大,然后剪出一个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与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放在一起比一比,再剪一次……课堂变得有趣、活泼。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丰富而又形象的学习场景,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有效性的数学学习是一种新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课标所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中有效的数学教学将是我们全体数学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