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户外亟须防患未然的管理机制
今年潭獐峡的重大事故显然是户外圈里最让人关注的事件,一次峡谷山洪让18人付出了生命,尚有一人失踪。然而坏消息还不止于此,就在我们身边,近日两名内地的女学生到香港郊野公园行山迷路,露宿宿荒,经18个小时的救援方才脱险。事隔两日,在台风“莫拉菲”正面袭击深圳的情况下,又有数十名游客冒险出行,其中九名游客在大鹏半岛东涌到西涌的海岸线上迷路遇险;而后的一个深夜,对深圳某中学五名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来说也是个永生难忘的日子,他们在考试完毕之后到梧桐山郊野登山,结果迷失于溪涧中,把一次旨在“放松心情”的旅程变成了一场惊魂,
在一系列意外与事故的背后,除了责怪和同情这些爱好者的莽撞无知外,似乎也应该思考一下我们对山野的管理是否存在一些问题。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精神需求的日益多元化,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更喜欢去那些没有过度开发的,相对来说更为“原生态”的区域。但是显然我们台阶一直修到山顶的郊野公园建设没有考虑到这一点,管理者最为关心的是如何保护景区的风光和吸引游客,而对于那些无法实施商业手段来产生效益的区域,大多是一封了事。似乎我们的山野只分“已开发”和“未开发”两种地区,而互相对应的就是门票费的高低和出现意外之后责任的有无。
显然,这种落后的管理机制已经难以维持日益发展的社会需要,光凭“济民于水火”的救援体系,建立一套防患未然的户外管理机制,对于这一运动的健康发展显然是更为长远和重要的。远一点的,欧美国家已经有一套相对完善的机制和方法,近一点的,在香港和台湾地区,也已经有了不错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是对郊野区域的开发。我们应尽量维持道路与环境本来的风貌和特点,仅在危险处给予一定的修缮和整理,同时完善路标和图示。
二是对郊野区域的管理。香港郊野公园有完善的服务设施和区域,与之相伴的是严格的管理机制,例如露营只能在营区,否则将被罚款。所有的国家公园都是由政府或公共机构来进行管理,从而摆脱了国内把景区承包给某某开发商来实现其商业利益的巨大灾难。
三是对登山者的准入原则。如香港攀山总会制定的从初级到教练的培训体系,台湾有相关协会组织提供的行业标准和原则,管理部门会根据这些条件来核定申请的队伍是否具备应对山野危险和意外的能力。这一方法也促使户外爱好者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而最大限度地保证安全。
户外犀牛曰:相比之下,国内的管理机制基本上还处于一片空白,如何及时调整或制定政策,引导日益扩大的户外群体的安全,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
我们的国家公园在哪里?
大老虎
说到国家公园,我们自然就会想起美国黄石国家公园,这个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公园成立于1872年,旨在保护风景、自然生物、野生动物,并做到在让公众享受公园的同时,保护公园不受损害,从而使子孙后代得以继续享受。到今天,这个公园还基本维持着大自然千万年以来固有的风貌,仅在极少的区域有人为的风景和建筑,野生动物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馈赠,如同它们自古以来的原则和法规和谐生存。
在国内,我们似乎没有“国家公园”这一称呼,然而从名称上看,和“National Park”同意的区域,在我们国内的真实姓名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据说这只是因为最初在仿照国外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时候,有专家认为“公园”易让人联想起人工、城市之意,最后就叫成了“风景名胜区”。这样看来,中国似乎并不缺自己的国家公园。然而,比起那些世界闻名的国家公园,如美国的大峡谷,肯尼亚的赛伦盖蒂、加拿大的班夫,波兰的比亚沃维耶夫,日本的北海道,国内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给人的印象却总是混合着吵闹和汗味的一派喧嚣气息:日益高昂的门票食宿价格,人头攒动的景点、成片的度假村和游乐设施,低劣到惨不忍睹的开发……而究其根本,则是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开发方式,使国家公园成为各个部门。各级政府和商业组织之间实现利益的工具,风景名胜区只是顶着国家公园的名头,根本没有国家公园的实质。
从历史上看,国外国家公园体系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黄石公园成立之后的很长时间里,绝大多数国家和民众仍然只是将山林、河流,草原……这些自然之物视为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资源。直到=战之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资源和环境的恶化和衰退,迫使人们严肃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1964年,美国《荒原法》出台,这部法律从原则和细节层面上规定——任何个人或集团,不得以国家、发展、开发的名义,做损害荒原自然面貌的事情。自然就让它保持它的野性。荒原法的颁布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自那以后,国家公园体系就如涓涓细流成长为一条奔流的大河,从美国一个国家发展到世界上225个国家和地区,由单一的国家公园概念衍生出“世界遗产”,“自然保护区”,“生物圈保护区”等相关概念。
问题的关键在于,在世界范围内如大河一般浩浩荡荡的国家公园体系到了国内,却又神奇地变成涓涓细流,以保护,研究和教育为目标而建立的国家公园,到头来还是让位于经济开发甚至某些利益集团的私产。
户外犀牛曰:看起来,我们对国内真正建立“国家公园”的期待还需要继续。
今年潭獐峡的重大事故显然是户外圈里最让人关注的事件,一次峡谷山洪让18人付出了生命,尚有一人失踪。然而坏消息还不止于此,就在我们身边,近日两名内地的女学生到香港郊野公园行山迷路,露宿宿荒,经18个小时的救援方才脱险。事隔两日,在台风“莫拉菲”正面袭击深圳的情况下,又有数十名游客冒险出行,其中九名游客在大鹏半岛东涌到西涌的海岸线上迷路遇险;而后的一个深夜,对深圳某中学五名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来说也是个永生难忘的日子,他们在考试完毕之后到梧桐山郊野登山,结果迷失于溪涧中,把一次旨在“放松心情”的旅程变成了一场惊魂,
在一系列意外与事故的背后,除了责怪和同情这些爱好者的莽撞无知外,似乎也应该思考一下我们对山野的管理是否存在一些问题。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精神需求的日益多元化,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更喜欢去那些没有过度开发的,相对来说更为“原生态”的区域。但是显然我们台阶一直修到山顶的郊野公园建设没有考虑到这一点,管理者最为关心的是如何保护景区的风光和吸引游客,而对于那些无法实施商业手段来产生效益的区域,大多是一封了事。似乎我们的山野只分“已开发”和“未开发”两种地区,而互相对应的就是门票费的高低和出现意外之后责任的有无。
显然,这种落后的管理机制已经难以维持日益发展的社会需要,光凭“济民于水火”的救援体系,建立一套防患未然的户外管理机制,对于这一运动的健康发展显然是更为长远和重要的。远一点的,欧美国家已经有一套相对完善的机制和方法,近一点的,在香港和台湾地区,也已经有了不错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是对郊野区域的开发。我们应尽量维持道路与环境本来的风貌和特点,仅在危险处给予一定的修缮和整理,同时完善路标和图示。
二是对郊野区域的管理。香港郊野公园有完善的服务设施和区域,与之相伴的是严格的管理机制,例如露营只能在营区,否则将被罚款。所有的国家公园都是由政府或公共机构来进行管理,从而摆脱了国内把景区承包给某某开发商来实现其商业利益的巨大灾难。
三是对登山者的准入原则。如香港攀山总会制定的从初级到教练的培训体系,台湾有相关协会组织提供的行业标准和原则,管理部门会根据这些条件来核定申请的队伍是否具备应对山野危险和意外的能力。这一方法也促使户外爱好者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而最大限度地保证安全。
户外犀牛曰:相比之下,国内的管理机制基本上还处于一片空白,如何及时调整或制定政策,引导日益扩大的户外群体的安全,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
我们的国家公园在哪里?
大老虎
说到国家公园,我们自然就会想起美国黄石国家公园,这个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公园成立于1872年,旨在保护风景、自然生物、野生动物,并做到在让公众享受公园的同时,保护公园不受损害,从而使子孙后代得以继续享受。到今天,这个公园还基本维持着大自然千万年以来固有的风貌,仅在极少的区域有人为的风景和建筑,野生动物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馈赠,如同它们自古以来的原则和法规和谐生存。
在国内,我们似乎没有“国家公园”这一称呼,然而从名称上看,和“National Park”同意的区域,在我们国内的真实姓名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据说这只是因为最初在仿照国外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时候,有专家认为“公园”易让人联想起人工、城市之意,最后就叫成了“风景名胜区”。这样看来,中国似乎并不缺自己的国家公园。然而,比起那些世界闻名的国家公园,如美国的大峡谷,肯尼亚的赛伦盖蒂、加拿大的班夫,波兰的比亚沃维耶夫,日本的北海道,国内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给人的印象却总是混合着吵闹和汗味的一派喧嚣气息:日益高昂的门票食宿价格,人头攒动的景点、成片的度假村和游乐设施,低劣到惨不忍睹的开发……而究其根本,则是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开发方式,使国家公园成为各个部门。各级政府和商业组织之间实现利益的工具,风景名胜区只是顶着国家公园的名头,根本没有国家公园的实质。
从历史上看,国外国家公园体系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黄石公园成立之后的很长时间里,绝大多数国家和民众仍然只是将山林、河流,草原……这些自然之物视为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资源。直到=战之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资源和环境的恶化和衰退,迫使人们严肃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1964年,美国《荒原法》出台,这部法律从原则和细节层面上规定——任何个人或集团,不得以国家、发展、开发的名义,做损害荒原自然面貌的事情。自然就让它保持它的野性。荒原法的颁布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自那以后,国家公园体系就如涓涓细流成长为一条奔流的大河,从美国一个国家发展到世界上225个国家和地区,由单一的国家公园概念衍生出“世界遗产”,“自然保护区”,“生物圈保护区”等相关概念。
问题的关键在于,在世界范围内如大河一般浩浩荡荡的国家公园体系到了国内,却又神奇地变成涓涓细流,以保护,研究和教育为目标而建立的国家公园,到头来还是让位于经济开发甚至某些利益集团的私产。
户外犀牛曰:看起来,我们对国内真正建立“国家公园”的期待还需要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