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多媒体课件 促进音乐课教学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17844412d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媒体进入音乐课堂,辅助了音乐教学。它是融声音、图像、色彩、动画诸多特点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形式的立体化教学形式。那么,如何正确地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它更好地服务于音乐整体教学呢?笔者认为找准课件的最佳作用点是关键。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学生学习音乐的感觉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对音乐形象的感知。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课前,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热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形象思维较强的特点,运用计算机把抽象的音乐形象具体化,创造性地把一些音乐形象制成多媒体课件,多项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具体形象的情境。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歌曲的内容,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和表现音乐的欲望。如歌曲《嘀哩嘀哩》是一首描写春天的歌曲,歌曲活泼、轻快,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课前,我制作了春天风景的教学课件,并配以鸟啼声、流水声。上课时,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浓浓的春天气息,启发学生用轻盈、优美的歌声来演唱。又如,在欣赏《国歌》时。我配以天安门前升旗仪式和运动健儿争夺金牌时的精彩片断,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他们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及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利用多媒体创设有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人情入境,感同身受,不仅能感悟到原汁原味的音乐形象,而且在不知不觉中诱发了他们对音乐这门学科的兴趣。
  
  二、节时省力,化解难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处于抑制状态的学生,是不可能很好地进行学习的。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抽象的理论知识教学是音乐教师面临的最大难题。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往往教授一个简单的读谱知识,都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容易出现理解偏差、不到位、甚至思维阻滞的现象。此时,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可以把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使虚幻的音乐形象变得直观具体,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感性认识,让他们在对新鲜事物的尝试中克服畏难心理,增强自信心,使他们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亢奋状态,愿意调动自己的全部力量进行实践。在音符的认识中,我设计了一个动画游戏。把五线谱设计成一个大楼房,把小音符变成一个个可爱的小卡通,让学生利用鼠标的点击和拖动来为小音符找家。如果拖放正确,小音符便会对学生说谢谢。如果不对,小音符就会滑落原处。学生们被这个游戏深深吸引了。在游戏中,学生们很快掌握了每个音符的位置、音名和唱名。在欣赏课中,有西洋乐器的介绍。为了让学生了解这些乐器并感受这些乐器的音色,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当屏幕出现某一乐器,点击鼠标即出现由此乐器演奏的乐曲。学生也可自由点击,他们对哪种乐器感兴趣就可以点击哪个画面。用多媒体课件把课本上机械、生硬的音乐知识,生动地再现给学生,通过多媒体,使这些普遍被视为棘手的教学难点由远及近,由深化浅,变得通俗易懂。但这种方法并不是在每个环节都适用的。例如:对“碰铃的认识”,有的老师设计了课件,大屏幕上有碰铃的图片,点击它便发出碰铃的声音。课件设计得非常好,可笔者认为,碰铃是一个小小的打击乐器,学校音乐器材里通常都有配备,教师如果带一个碰铃实物到课堂上,让学生自己主动去认识、去敲打,比多媒体展示的画片和声音要更直观,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欣赏审美,情感共鸣
  
  “美感仿佛可以摸得着”是艺术鉴赏的佳境。音乐欣赏是学生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限于儿童的年龄和性格的特点,学生的经验有限,无法独立地去理解一部音乐作品,必须依赖于教师的讲解和引导。然而,有的教师千篇一律,空口说教,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把视听结合起来。把美妙的音乐与变动的图像联系在一起,辅以儿童化语言的讲解,以直观的视听效果触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以创设的情境引发心灵的感知和情感的共鸣,从而达到对音乐作品深层的理解与感悟,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如在歌曲《小红帽》的教学中,让学生看有关《小红帽》的动画片,学生对《小红帽》所要表达的故事一看便知,音乐形象展现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样也为表现与创造音乐形象提供了素材。有了对音乐的理解,再结合生活中的素材,学生表现与创造音乐就容易多了。在欣赏《可爱的动物》时,有的老师每段音乐都配上了一种动物的动画,我觉得这种设计限制了孩子的思维。音乐是一种模糊的艺术,同样的一部作品,每个人对它有着不同的理解,乐曲组合中音乐活泼,有跳跃感,同学们就有可能理解成不同的小动物,如小松鼠、梅花鹿、兔子……,可老师一开始就用小白兔的动画来固定了学生的理解,让学生没有了想象的余地。
  
  四、活跃思维,激发创造
  
  在当今的教育改革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被摆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在音乐课上利用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形式,营造信息场。多渠道地向学生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也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和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在歌曲《火车开了》这一课里,我设计的课件中有好几个火车开动的动画,有火车由远及近的,火车从启动到飞奔的,火车钻山洞的……当用鼠标点击后,动画的播放是无声的。我启发学生:“这个动画缺少什么呀?”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声音”。我问:“哪位小朋友能为它配上声音呢?”同学们特别兴奋,开始互相讨论,积极地开动脑筋。不一会儿,学生们就利用节奏、速度与力度的变化来表现火车开时的不同情景。这样,同学们不仅很快地掌握了速度与力度的变化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而且还让他们有了一种成就感。又如,在欣赏《春天来了》时,我用课件营造一个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让每个孩子参与即兴创造:有的孩子围成圈,模仿微波荡漾的小湖;有的孩子蹲在湖边扮演盛开的鲜花、摇曳的小草;远处的孩子双手上举左右摆动,像小树在风中婆娑成影;有的孩子则搭成“竹篱笆”、“小木屋”,组成了一道美景。在音乐和美景交融中,“蜜蜂”、“蝴蝶”翩翩起舞,“小猫”、“小狗”追逐嬉闹。音乐在流动,画面在变换,动作在变化,孩子们一个个身临其境体验着创造的欢乐,在感受美的同时也表现了美。
  
  五、把握音乐形象,扩大审美视野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也是情感的一种流露。运用电教手段把聆听与观察密切联系,融声汇色,给学生以生动真挚的情境感染,会诱使学生在发现、思考中领悟哲理,在探索、总结中逐步拓宽审美思路。小学生对色彩和声音有着非凡的敏感性,他们能够在优美的画面和动听的旋律所营造的氛围中,更深刻、更准确地把握艺术形象。如在欣赏《彼得与狼》时,我把彼得、小鸟、猫、鸭子、狼、老爷爷、猎人等制作成课件,和着音乐,播放彼得怎样机智勇敢地与狼做斗争的故事。学生沉浸在惟妙惟肖的画面中,展开审美想象,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并懂得了什么是真善美与假恶丑。又如,在欣赏乐曲《鸭子拌嘴》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地把学生带入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中,从听觉、视觉人手,播放课件《鸭子拌嘴》的画面和音乐。通过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的画面和生动的语言,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里没有教师的单纯教授,只有学生主动的学习。因此。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有了兴趣,才会使学生集中精力,积极地参与学习。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将作为重要的工具和手段被广泛运用到音乐课堂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符 洁)
其他文献
为了选育高效降解玉米秸秆的菌株,首先用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培养基结合滤纸条无机盐培养基,对从样品中分离的菌株进行初筛,再以玉米秸秆培养基复筛并进行发酵产酶试验,测定
21世纪,人类全面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教育正走向信息化、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学校所采用,成为教育教学的支撑技术。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正在改变着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势必带来教学内容、教学观念的更新,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目前,多数学校都建立起了校园网,并与INTERNET相连,为开展网络教学提供了可能。教学中,我们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
审美体验是一个复杂的、循序渐进的动态活动过程,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一种具有内省性及反思性的由浅入深的多层次进程。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直接感知事物的形式和结构而获得的感官愉悦是处于生理层面上的审美体验。  我们常常说到“会心”、“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样的词,其实说的就是对于所感觉到的东西心有所感,意有所动,这就是心意层面上的审美体验,这标志着审美体验进入了精神活动。这时,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
一、教学内容    本课为“人音版”音乐教材第三册第五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劳动歌》,学唱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认识了解劳动的重要意义,培养帮助他人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美好品质。    (2)能力目标:通过聆听、演唱歌曲,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并通过歌曲的演唱,了解妈妈工作、劳动的辛苦。    (3)角色目标:组织表演。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和生活的感受,创造性
所谓的守恒解题思想就是利用化学反应前后某些量之间的恒定或等价关系,推理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案。其中包括质量守恒、元素守恒、电荷守恒、电子得失守恒等等。其中质量守恒我们初中就已经接纳了这种思想,到了高中以后,后三种却是我们惯常使用的思想了。特别是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以后,这些思想就更是应该深入人心了。运用守恒定律,不纠缠过程细节,不考虑途径变化,只考虑反应体系中某些组分相互作用前后某些物理量或化学量
为了研究GF-1影像在水稻长势监测中的可行性,利用GF-1影像对信阳市部分县区进行水稻苗情的长势监测。该过程通过样点实地采集LAI与对应的GF-1影像提取EVI建立统计关系模型,选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出自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的第一课。  1.本课分为两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一、陵墓雕塑,二、宗教雕塑,而这节课主要讲述的是:一、中国陵墓雕塑欣赏。  2.这节课既是本学期的第一课,本册书又是联系初一和初二美术学习的关键课程,因此对于今后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3.本书是在初一美术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学生的个性、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进行培养。注重学习内容与生
期刊
英语词汇教学除了“见其形不能读其音,读其音不能想其形”的误区外,输入量小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这里所指的输入量小,一是指目前我们的词汇量太小;另一个是指单词信息量小,只习惯于“一词一义”的学习,没有激活所学的单词。  语法教学的误区表现在语法教学周期过长,语法讲得过分繁琐,交际受到语法的严重束缚。词汇教学的输入量小,语法教学的繁琐及过长的教学周期,必然导致阅读滞后。  词汇、语法、阅读“三位一体”教学
在河南省黄褐土区,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不同补充灌水量(0、450、900、1 350 m^3/hm^2)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前期补灌水处理土壤水分亏缺比较严重,20-40 cm是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