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清水湾有点偶然。提起陕北的黄河大湾,最先让人想起的就是位于延川县境内的乾坤湾,我也一样。拍完乾坤湾出来,沿着高高的土岗乡东侧,车飞也似的向下盘旋。这时路口一幅大图吸引了我:静静的黄河边上,一个碾子默默地注视着大河,旁边是几个大字“清水湾”。相比乾坤湾,我更喜欢图上的清水湾。清水湾的河曲虽然没有乾坤湾有气魄,但更有历史沧桑感,更让人感到黄河的包容、壮美、悲怆,更让人体会到母亲河的含义。
清水湾 气象博大
我决定不能错过清水湾。山路狭窄,仅容一辆小车通过,小道曲里拐弯,像麻花般地扭来扭去。举目远眺,黄土高原的风光尽入眼帘,那纵横起伏的山峁从脚下铺向远方。地表破碎,沟壑深切,线条的交错变化如人的大脑一样丰富而复杂,让人目不暇接。黄土高原的山看不出一点儿高峻和巍峨,可它的敦实与深厚让你心襟开阔,它的坦荡与赤裸又使你感到随意而亲近。
眼看着前方路尽,逼近峡谷。我们停车登上崖头,远远望去,滔滔黄河仿佛想要挥写什么。河水从天地相接处涌来,随意勾出了一个“C”形大弯儿,便又缓缓流走,消失在天地之间。苍茫河水,河谷深陷,两岸悬崖峭壁,岩石层层裸露,如一部厚页巨著记载着这条古道长河的沧桑历史。此时雾霭中,浩荡的清水湾气象博大,远处山峦重叠,河道白练飘逸,峡谷中弥散着神秘的气息。面对此景,我的心好像停止跳动,神早已飞出体外,在清水湾上空翱翔,一时收不回来。
正在出神之际,豆大的雨点扑面而来,我急忙奔回车内,开了小会停在河边的小村里。冒失地进入一户农家小院,主人是个姓刘的中年人,非常好客。交谈中得知,这村子叫刘家山,是个古朴美丽的老村庄,离清水湾只有一箭之路。它如一个安静温厚的老人,坐在黄河西岸的山头上。刘大哥自豪地说,别看刘家山小,可是见过大人物的。1936年,毛泽东率军队东征归来,就曾在这儿住过一夜,至今那几眼窑洞还保存完好。
清水关 残垣断壁
没聊一会,忽然天空放晴了,决定重回清水湾。刘大哥对这里太熟悉了,自告奋勇要给我们当向导。
清水湾过去有个关口叫清水关,就在脚下的清水崖上。在战乱年代,清水关是关津要隘,历代时常有驻军把守。1936年5月2日,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锋军就是从清水关渡口西渡黄河回师陕北。他将我们带到一处险要悬崖,只见崖高千仞,山势雄浑,如巨浪卷起;疾风呼啸,山岩层层似岁月的年轮。黄河在脚下打着转转,人离悬崖数丈,就有头晕目眩的感觉。但就在悬崖边上遗留的嵯峨石砌关墙依稀可辨,矗立在狂风中、悬挂在山崖边。修筑这样一个关隘需要多大胆量和智慧啊!刘大哥指着这个险峻关塞告诉我们,这就是“清水关”。
跟着刘大哥顺势而下,每走到一处残垣,他都像遇见了儿时的玩伴,用手摸摸,左右看看,口中念念有词,目光中流露着亲密和惋惜。刘大哥有些伤感地说,他小的时候在这里玩耍,建筑还很完整,后来当地人盖房子垒猪圈都来这里搬砖,现在只剩下再也拆不下来的石头砖块了。刘大哥在前面大步而行,我在后面小心翼翼,崖与墙之间,只有一条独径能够通到河边。台阶凿在一块巨大的悬石上,行走时必须手扶石崖,有处狭窄的关口形状犹在。
清水关仅窑洞就有120多孔,如今已失去了昔日的风采,只有石头垒砌的关隘残垣斜埋在杂草之中。一切都静悄悄的,任河水浪起浪落,拍打着岸边石崖。悠悠黄河水,一去不复还。偶尔传来一两声放羊汉子的放牧声,而后,又恢复了沉寂。
清水渡 昔日繁盛
顺着河边,有一长溜平地,刘大哥说过去这儿是个县城,明清时代曾是一个热闹的渡口、繁华的集市。码头兴隆,商贾云集,是方圆数百里的商品集散地,有店铺、染坊、酒馆,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每到集日,四里八乡的人都会带着自产的粮食、皮毛、烟草来这儿交易,最鼎盛的时候这里每天来往的船只有几十艘 ,一河两岸的群众都定时过来赶集,丝毫不亚于现在的庙会。人们摇着木船,唱着粗犷的酸曲,在宽阔的河面上摆渡。数只木船,来来往往,歌声互答,与船浆击水声相应。刘大哥听家里老人说起过,从他的曾祖父开始就在这里以摆渡为生。最红火的时候就是解放前他爷爷摆渡的时候,往来的人很多,两岸商人不断地运来各种货物。上世纪50年代,延川到土岗的公路通了以后,商人们都走大路了,加上这里的人家先后搬到山上,渡口也渐渐被遗忘了。
刘大哥问起我做什么工作,好奇我怎么会有兴致来山野乡村。我随口说,我是教育行业,清水衙门。听到此,刘大哥得意地说,你知道“清水衙门”这话打哪儿来吗?就是咱们的眼前来的。原来当地传说,由于这里县衙的官员为民办事,作风清廉,又因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从西向东由此注入黄河,人们遂称其为“清水衙门”,清水湾、清水关也因此而得名。如今,黄河水依然圆滑地环绕着霸道的山脚,悄无声息地默默流淌,愈显古代关隘的险峻,昔日津渡的繁盛,真让人感慨唏嘘!
清水湾人家 自然从容
现在,清水关渡口一片荒凉,只剩下一个破旧的小院,两位老人守着几亩田地,也守着古渡口的往事。周围的邻居,先后全搬到山上去居住了,可他俩依然故我地在这里做着营生,过着生活。老大爷说,生长在黄河边,远离黄河的水声就无法安眠。在别人看来,他们可能是孤独寂寞的,但他们生活在那些丰富的回忆和浪涛的细语中,才觉得心里踏实。
院外的山坡上,临河处就是那个标志性的石碾子。石碾子在当地人眼中,是农家的一条小青龙,而黄河就是大黄龙。据说当年毛泽东过黄河时,也曾坐在河边的石碾子上休息,并且开玩笑说:这也是一条龙哩,咱们坐在龙的身边啊! 笑谈归笑谈,但陕北的黄土高原给了这位伟人一定的想象空间,一定的豪气和大略却是事实。
两位老人坐在碾盘上,一个人吸着旱烟袋,一个人捻着麻绳,背影映着黄河水,是那么和谐自然、那么安详从容,面前缓缓而来的大河似乎永远也看不够。望着眼前的情景,我眼中的老太太仿佛幻化成年轻时的漂亮姑娘,垂着两根乌黑的大辫子,坐在碾盘上一边纳着鞋底,一边望着那黄河的风浪,牵肠挂肚地望着哥哥!远远的黄河岸边传来粗犷而又透心的歌谣:“鸡娃子那个叫来呀狗娃子那个咬!远方的那个哥哥哟回来呀了……”
清水湾美食 奇香扑鼻
跟着刘大哥一上午在清水湾行走,不觉到中午了,刘大哥邀我们去他家尝尝正宗的清水湾农家饭。心里正想着好好品味一下地道的陕北美食。跟着刘大哥又来到了他家的小院,前面由于避雨和急于问路,没仔细端详,现在才看清,院子虽然简陋,但果实满满。成堆的南瓜、香甜的红枣、火红的辣椒、金色的玉米……原味的食品香味弥漫着整个小院。
院里石桌上晒着一片细碎的干野花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抓起一把怎么看都认不出是什么植物。刘大哥说:“这是‘扎蒙’,在我们陕北常见的野花,当香料用,好吃着呢,晒干了卖,30元一两。”这“扎蒙”到底怎么吃,又是什么味道?我更加好奇了。
不一会,饭做好了,先端出来一大锅汤。刘大哥说,这是特意为我们做的“扎蒙拌汤”。只见均匀的面疙瘩汤上面撒上炸得焦黄的扎蒙花,沁人心脾的香味四处飘溢。刘大嫂接着端出来一盆大馒头,个头可真不小,赛过小饭盆,每个一斤重不止。刘大哥家没有大桌子,我们就站在屋檐下吃,这也是陕北人习惯的吃饭方法:蹲在窑洞口,哇哇几口吃掉个大馒头,呼噜呼噜吞下了一碗汤。我喝着异香扑鼻的“扎蒙拌汤”,那感觉真是五脏通泰,痛快极了。清风吹拂,飘来了远处陕北原味的信天游,声音自然淳朴,如同扎蒙拌在汤里,那是一种如黄土地般辽阔的别致香味。
陕北深厚粗犷的山水,有一种天人合一的感觉。清水湾望上去单纯静止,但给人的冲击却是博大强烈的。面对亘古苍茫的原始风景,真是一切的艺术工具都显得无能为力,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清水湾 气象博大
我决定不能错过清水湾。山路狭窄,仅容一辆小车通过,小道曲里拐弯,像麻花般地扭来扭去。举目远眺,黄土高原的风光尽入眼帘,那纵横起伏的山峁从脚下铺向远方。地表破碎,沟壑深切,线条的交错变化如人的大脑一样丰富而复杂,让人目不暇接。黄土高原的山看不出一点儿高峻和巍峨,可它的敦实与深厚让你心襟开阔,它的坦荡与赤裸又使你感到随意而亲近。
眼看着前方路尽,逼近峡谷。我们停车登上崖头,远远望去,滔滔黄河仿佛想要挥写什么。河水从天地相接处涌来,随意勾出了一个“C”形大弯儿,便又缓缓流走,消失在天地之间。苍茫河水,河谷深陷,两岸悬崖峭壁,岩石层层裸露,如一部厚页巨著记载着这条古道长河的沧桑历史。此时雾霭中,浩荡的清水湾气象博大,远处山峦重叠,河道白练飘逸,峡谷中弥散着神秘的气息。面对此景,我的心好像停止跳动,神早已飞出体外,在清水湾上空翱翔,一时收不回来。
正在出神之际,豆大的雨点扑面而来,我急忙奔回车内,开了小会停在河边的小村里。冒失地进入一户农家小院,主人是个姓刘的中年人,非常好客。交谈中得知,这村子叫刘家山,是个古朴美丽的老村庄,离清水湾只有一箭之路。它如一个安静温厚的老人,坐在黄河西岸的山头上。刘大哥自豪地说,别看刘家山小,可是见过大人物的。1936年,毛泽东率军队东征归来,就曾在这儿住过一夜,至今那几眼窑洞还保存完好。
清水关 残垣断壁
没聊一会,忽然天空放晴了,决定重回清水湾。刘大哥对这里太熟悉了,自告奋勇要给我们当向导。
清水湾过去有个关口叫清水关,就在脚下的清水崖上。在战乱年代,清水关是关津要隘,历代时常有驻军把守。1936年5月2日,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锋军就是从清水关渡口西渡黄河回师陕北。他将我们带到一处险要悬崖,只见崖高千仞,山势雄浑,如巨浪卷起;疾风呼啸,山岩层层似岁月的年轮。黄河在脚下打着转转,人离悬崖数丈,就有头晕目眩的感觉。但就在悬崖边上遗留的嵯峨石砌关墙依稀可辨,矗立在狂风中、悬挂在山崖边。修筑这样一个关隘需要多大胆量和智慧啊!刘大哥指着这个险峻关塞告诉我们,这就是“清水关”。
跟着刘大哥顺势而下,每走到一处残垣,他都像遇见了儿时的玩伴,用手摸摸,左右看看,口中念念有词,目光中流露着亲密和惋惜。刘大哥有些伤感地说,他小的时候在这里玩耍,建筑还很完整,后来当地人盖房子垒猪圈都来这里搬砖,现在只剩下再也拆不下来的石头砖块了。刘大哥在前面大步而行,我在后面小心翼翼,崖与墙之间,只有一条独径能够通到河边。台阶凿在一块巨大的悬石上,行走时必须手扶石崖,有处狭窄的关口形状犹在。
清水关仅窑洞就有120多孔,如今已失去了昔日的风采,只有石头垒砌的关隘残垣斜埋在杂草之中。一切都静悄悄的,任河水浪起浪落,拍打着岸边石崖。悠悠黄河水,一去不复还。偶尔传来一两声放羊汉子的放牧声,而后,又恢复了沉寂。
清水渡 昔日繁盛
顺着河边,有一长溜平地,刘大哥说过去这儿是个县城,明清时代曾是一个热闹的渡口、繁华的集市。码头兴隆,商贾云集,是方圆数百里的商品集散地,有店铺、染坊、酒馆,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每到集日,四里八乡的人都会带着自产的粮食、皮毛、烟草来这儿交易,最鼎盛的时候这里每天来往的船只有几十艘 ,一河两岸的群众都定时过来赶集,丝毫不亚于现在的庙会。人们摇着木船,唱着粗犷的酸曲,在宽阔的河面上摆渡。数只木船,来来往往,歌声互答,与船浆击水声相应。刘大哥听家里老人说起过,从他的曾祖父开始就在这里以摆渡为生。最红火的时候就是解放前他爷爷摆渡的时候,往来的人很多,两岸商人不断地运来各种货物。上世纪50年代,延川到土岗的公路通了以后,商人们都走大路了,加上这里的人家先后搬到山上,渡口也渐渐被遗忘了。
刘大哥问起我做什么工作,好奇我怎么会有兴致来山野乡村。我随口说,我是教育行业,清水衙门。听到此,刘大哥得意地说,你知道“清水衙门”这话打哪儿来吗?就是咱们的眼前来的。原来当地传说,由于这里县衙的官员为民办事,作风清廉,又因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从西向东由此注入黄河,人们遂称其为“清水衙门”,清水湾、清水关也因此而得名。如今,黄河水依然圆滑地环绕着霸道的山脚,悄无声息地默默流淌,愈显古代关隘的险峻,昔日津渡的繁盛,真让人感慨唏嘘!
清水湾人家 自然从容
现在,清水关渡口一片荒凉,只剩下一个破旧的小院,两位老人守着几亩田地,也守着古渡口的往事。周围的邻居,先后全搬到山上去居住了,可他俩依然故我地在这里做着营生,过着生活。老大爷说,生长在黄河边,远离黄河的水声就无法安眠。在别人看来,他们可能是孤独寂寞的,但他们生活在那些丰富的回忆和浪涛的细语中,才觉得心里踏实。
院外的山坡上,临河处就是那个标志性的石碾子。石碾子在当地人眼中,是农家的一条小青龙,而黄河就是大黄龙。据说当年毛泽东过黄河时,也曾坐在河边的石碾子上休息,并且开玩笑说:这也是一条龙哩,咱们坐在龙的身边啊! 笑谈归笑谈,但陕北的黄土高原给了这位伟人一定的想象空间,一定的豪气和大略却是事实。
两位老人坐在碾盘上,一个人吸着旱烟袋,一个人捻着麻绳,背影映着黄河水,是那么和谐自然、那么安详从容,面前缓缓而来的大河似乎永远也看不够。望着眼前的情景,我眼中的老太太仿佛幻化成年轻时的漂亮姑娘,垂着两根乌黑的大辫子,坐在碾盘上一边纳着鞋底,一边望着那黄河的风浪,牵肠挂肚地望着哥哥!远远的黄河岸边传来粗犷而又透心的歌谣:“鸡娃子那个叫来呀狗娃子那个咬!远方的那个哥哥哟回来呀了……”
清水湾美食 奇香扑鼻
跟着刘大哥一上午在清水湾行走,不觉到中午了,刘大哥邀我们去他家尝尝正宗的清水湾农家饭。心里正想着好好品味一下地道的陕北美食。跟着刘大哥又来到了他家的小院,前面由于避雨和急于问路,没仔细端详,现在才看清,院子虽然简陋,但果实满满。成堆的南瓜、香甜的红枣、火红的辣椒、金色的玉米……原味的食品香味弥漫着整个小院。
院里石桌上晒着一片细碎的干野花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抓起一把怎么看都认不出是什么植物。刘大哥说:“这是‘扎蒙’,在我们陕北常见的野花,当香料用,好吃着呢,晒干了卖,30元一两。”这“扎蒙”到底怎么吃,又是什么味道?我更加好奇了。
不一会,饭做好了,先端出来一大锅汤。刘大哥说,这是特意为我们做的“扎蒙拌汤”。只见均匀的面疙瘩汤上面撒上炸得焦黄的扎蒙花,沁人心脾的香味四处飘溢。刘大嫂接着端出来一盆大馒头,个头可真不小,赛过小饭盆,每个一斤重不止。刘大哥家没有大桌子,我们就站在屋檐下吃,这也是陕北人习惯的吃饭方法:蹲在窑洞口,哇哇几口吃掉个大馒头,呼噜呼噜吞下了一碗汤。我喝着异香扑鼻的“扎蒙拌汤”,那感觉真是五脏通泰,痛快极了。清风吹拂,飘来了远处陕北原味的信天游,声音自然淳朴,如同扎蒙拌在汤里,那是一种如黄土地般辽阔的别致香味。
陕北深厚粗犷的山水,有一种天人合一的感觉。清水湾望上去单纯静止,但给人的冲击却是博大强烈的。面对亘古苍茫的原始风景,真是一切的艺术工具都显得无能为力,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