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人,所以父母教育方式在幼儿良好同伴关系的形成方面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的教养方式都会影响孩子的同伴关系。因此,本文在阐述“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同伴关系”的定义基础上,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促进幼儿同伴关系良好形成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教育对策
中国分类号:G4
[作者简介]杨君(1985.04- ),女,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人,小教一级,本科学历,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第八幼儿园教师。研究方向:幼儿教育。邮编:017000。
一、父母教养方式的界定
1.什么是父母教养方式
不同的学者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定义不同:一种观点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传达给儿童的态度以及由父母的行为所表达出的情感气氛的集合体。父母的教养行为既包括父母履行其职责的专门的目标定向的行为,又包括非目标定向的教养行为,诸如姿势、手势、语调的变化或是情绪的自然流露。还有学者把父母教养方式定义为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第三种观点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1]
2.父母常用的教养方式及特点
一般认为,评定父母教养方式的维度有两个:控制(对孩子是否提出成熟的要求)和爱(即是否关心、信任和理解孩子),根据这两个维度可以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分成三种类型: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
(1)专制型:专制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很严厉,对孩子的行为控制很严,容易使子女形成自卑、懦弱、冷漠、消极心理。另一种专制是父母对孩子提供过度的保护环境,什么事情全由父母包办,孩子的自主权受到限制,使孩子养成过分依赖父母与分离焦虑,容易形成儿童退缩行为。
(2)放任型:放任型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与活动不感兴趣,很少去管孩子。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对事情没有责任心,一些不良的个性与态度会影响学业。另一种放任是对子女过分的溺爱和宽容,使子女容易养成放纵骄横、自私自利的心理。[2]
(3)民主型:民主型父母对儿童的态度积极肯定,尊重孩子的意见和观点,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参与讨论;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比较明确,对他们的不良行为表示不快时,会严格按规则说服教育;而对其良好行为,则表现出真心的支持和肯定。这种高控制、情感上便于接受的温暖式的教养方式,对儿童个性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易使孩子形成亲切温和、情绪稳定和深思熟虑的性格。
二、幼儿同伴关系的定义
1.什么是幼儿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同伴在儿童社会化和身心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环境,有利于他们形成自尊、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有利于促进其社会化及心智的发展。
2.幼儿同伴关系的价值
在幼儿园中,幼儿除了与教师交往以外,还要与同伴交往,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认识能力的发展,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和时间就会越来越多,同伴关系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大。当幼儿在游戏或活动中与其他幼儿共同使用玩具的材料,交流思想和情感,遵守活动的规则,在与同伴的交往中逐渐形成各种合作行为。只有当幼儿具备了这些行为和交往的技能,幼儿才能被其同伴接纳和认可,同时也满足自身与他人交往的需要。[3]因此,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幼儿具有独特的心理价值,这是亲子关系替代不了的。
三、促进幼儿良好同伴关系形成的教育对策
每个幼儿从家庭进入到幼儿园都带着以及形成的一些同伴关系状态和特点,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已有的同伴关系的特点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使之形成新的良好的同伴关系。
1.专制型教养方式中长大的幼儿同伴关系的教育对策
首先,教师对待孩子不应提出许多严格的限制,制定种种规定,期望孩子绝对服从。应该多向孩子解释为什么要遵守有关的规定和要求。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发生突出时,应该给与正确的教育与解釋,不能盲目的批评训斥。其次,应该尽量少惩罚这类孩子,避免加剧孩子的恐惧心理。他在与同伴交流的同时会变得害羞,害怕犯错误,从而慢慢变的性格孤僻,不受同伴的欢迎。而对另一类在包办代替中长大的孩子,教师要有意识培养他们独立处理自己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能够自己穿衣服、吃饭,整理自己的玩具。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孩子认为别的小朋友做的事情,自己也会做,让他们得到自我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最后,被排斥或被拒绝者的幼儿常常会因为不被重视而自卑退缩,所以教师可以采用的方式有:提醒自我约束,并指导与人相处的技巧;赞美其优点,加强其自信心;安排被拒绝之与受欢迎者一起游戏活动,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给予他们为班级服务的机会,并当众夸赞其良好行为,以获得同伴的认同与接纳。
2.放任型教养方式中长大的幼儿同伴关系的教育对策
首先,放任型父母教养方式中长大的孩子往往缺乏规则意识,与小朋友相处常常会自我中心,无所欲为,对这类孩子,教师要加强他们的规则意识。要他们多与小朋友交往,逐步培养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其次,针对孩子适应能力差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孩子勇敢的尝试新事物,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孩子就不会因为有新朋友的加入而感到害羞、不安,甚至是烦躁。最后,被忽视幼儿的心理特点是自信心低,常因害怕挫折或被同伴取笑而不敢有所表现。对这些幼儿,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来帮助他们。比如:鼓励其勇敢地表达意见或参与同伴的讨论和游戏;引导较活泼的同伴带领他一起活动;以游戏方式鼓励其参与活动等。
3.民主型教养方式中长大的幼儿同伴关系的教育对策
对于在民主型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教师只要给予孩子适度的关爱和限制,能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并接纳孩子们合理的意见和想法就可以了。当孩子在与同伴玩耍时,教师不要过多的干涉,要尊重孩子们自己的游戏规则。民主型的家长培养的孩子,易形成安全依恋,也较易和同伴形成良好关系,所以,对这类孩子教师重要的是多鼓励和引导。
参考文献
[1]张丽华.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综述[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7(6).56~67.
[2]陈欣.杜建政.父母教养方式与内隐攻击型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6.
[3]Parke,J.G.&Asher,S.R.儿童的同伴关系和后期适应问题[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9(2):46.
[关键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教育对策
中国分类号:G4
[作者简介]杨君(1985.04- ),女,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人,小教一级,本科学历,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第八幼儿园教师。研究方向:幼儿教育。邮编:017000。
一、父母教养方式的界定
1.什么是父母教养方式
不同的学者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定义不同:一种观点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传达给儿童的态度以及由父母的行为所表达出的情感气氛的集合体。父母的教养行为既包括父母履行其职责的专门的目标定向的行为,又包括非目标定向的教养行为,诸如姿势、手势、语调的变化或是情绪的自然流露。还有学者把父母教养方式定义为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第三种观点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1]
2.父母常用的教养方式及特点
一般认为,评定父母教养方式的维度有两个:控制(对孩子是否提出成熟的要求)和爱(即是否关心、信任和理解孩子),根据这两个维度可以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分成三种类型: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
(1)专制型:专制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很严厉,对孩子的行为控制很严,容易使子女形成自卑、懦弱、冷漠、消极心理。另一种专制是父母对孩子提供过度的保护环境,什么事情全由父母包办,孩子的自主权受到限制,使孩子养成过分依赖父母与分离焦虑,容易形成儿童退缩行为。
(2)放任型:放任型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与活动不感兴趣,很少去管孩子。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对事情没有责任心,一些不良的个性与态度会影响学业。另一种放任是对子女过分的溺爱和宽容,使子女容易养成放纵骄横、自私自利的心理。[2]
(3)民主型:民主型父母对儿童的态度积极肯定,尊重孩子的意见和观点,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参与讨论;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比较明确,对他们的不良行为表示不快时,会严格按规则说服教育;而对其良好行为,则表现出真心的支持和肯定。这种高控制、情感上便于接受的温暖式的教养方式,对儿童个性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易使孩子形成亲切温和、情绪稳定和深思熟虑的性格。
二、幼儿同伴关系的定义
1.什么是幼儿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同伴在儿童社会化和身心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环境,有利于他们形成自尊、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有利于促进其社会化及心智的发展。
2.幼儿同伴关系的价值
在幼儿园中,幼儿除了与教师交往以外,还要与同伴交往,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认识能力的发展,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和时间就会越来越多,同伴关系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大。当幼儿在游戏或活动中与其他幼儿共同使用玩具的材料,交流思想和情感,遵守活动的规则,在与同伴的交往中逐渐形成各种合作行为。只有当幼儿具备了这些行为和交往的技能,幼儿才能被其同伴接纳和认可,同时也满足自身与他人交往的需要。[3]因此,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幼儿具有独特的心理价值,这是亲子关系替代不了的。
三、促进幼儿良好同伴关系形成的教育对策
每个幼儿从家庭进入到幼儿园都带着以及形成的一些同伴关系状态和特点,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已有的同伴关系的特点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使之形成新的良好的同伴关系。
1.专制型教养方式中长大的幼儿同伴关系的教育对策
首先,教师对待孩子不应提出许多严格的限制,制定种种规定,期望孩子绝对服从。应该多向孩子解释为什么要遵守有关的规定和要求。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发生突出时,应该给与正确的教育与解釋,不能盲目的批评训斥。其次,应该尽量少惩罚这类孩子,避免加剧孩子的恐惧心理。他在与同伴交流的同时会变得害羞,害怕犯错误,从而慢慢变的性格孤僻,不受同伴的欢迎。而对另一类在包办代替中长大的孩子,教师要有意识培养他们独立处理自己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能够自己穿衣服、吃饭,整理自己的玩具。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孩子认为别的小朋友做的事情,自己也会做,让他们得到自我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最后,被排斥或被拒绝者的幼儿常常会因为不被重视而自卑退缩,所以教师可以采用的方式有:提醒自我约束,并指导与人相处的技巧;赞美其优点,加强其自信心;安排被拒绝之与受欢迎者一起游戏活动,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给予他们为班级服务的机会,并当众夸赞其良好行为,以获得同伴的认同与接纳。
2.放任型教养方式中长大的幼儿同伴关系的教育对策
首先,放任型父母教养方式中长大的孩子往往缺乏规则意识,与小朋友相处常常会自我中心,无所欲为,对这类孩子,教师要加强他们的规则意识。要他们多与小朋友交往,逐步培养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其次,针对孩子适应能力差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孩子勇敢的尝试新事物,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孩子就不会因为有新朋友的加入而感到害羞、不安,甚至是烦躁。最后,被忽视幼儿的心理特点是自信心低,常因害怕挫折或被同伴取笑而不敢有所表现。对这些幼儿,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来帮助他们。比如:鼓励其勇敢地表达意见或参与同伴的讨论和游戏;引导较活泼的同伴带领他一起活动;以游戏方式鼓励其参与活动等。
3.民主型教养方式中长大的幼儿同伴关系的教育对策
对于在民主型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教师只要给予孩子适度的关爱和限制,能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并接纳孩子们合理的意见和想法就可以了。当孩子在与同伴玩耍时,教师不要过多的干涉,要尊重孩子们自己的游戏规则。民主型的家长培养的孩子,易形成安全依恋,也较易和同伴形成良好关系,所以,对这类孩子教师重要的是多鼓励和引导。
参考文献
[1]张丽华.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综述[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7(6).56~67.
[2]陈欣.杜建政.父母教养方式与内隐攻击型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6.
[3]Parke,J.G.&Asher,S.R.儿童的同伴关系和后期适应问题[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9(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