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文的眼睛,探视文本情感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51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的本质,是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和熏陶,以期培养和塑造健康的人格,在未来社会发展中能够独立自主做人做事。我在语文教学中努力想通过有效途径,提高渗透语文课堂的人文性,以下是我在《生命桥》教学实践做的模式探索,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交流。
  一、人文关怀,点燃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是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更是探求知识的源泉所在。新课伊始,我从学生的阅读期待入手,引导学生对羚羊命运从关注到揪心,激起想要读书的热情,更重要的是唤醒学生内心的真情,唤醒他们的人文关怀之心。我让学生思考:“当狩猎队将羚羊赶到悬崖边,羚羊到底生死如何?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学生说:我要架起一座桥,让他们顺利逃开;我用云彩带它们飞到天空中,然后将猎人吓傻掉;我会从天而降,将猎人的猎枪全部夺走,让羚羊逃生。
  师:大家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想给羚羊一个美好的结局。面对生死考验,羚羊们如何抉择?请从文中找出来。
  生1:老羚羊让年轻羚羊在背上猛蹬一下,跳到了对面。
  师:老羚羊为小羚羊换取了什么?大家体验下。
  生2:生的希望。
  生3:老羚羊为年轻羚羊架起了一座“生命桥”。
  师:这是惊心动魄的一座“桥”!
  【反思】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将文本读透,而且要将文本串联起一根情感主线。每一篇课文都有其令人心动的地方,教师就要抓住这个“点”,并以此寻找和学生的内心契合之处,点燃学生的阅读期待,顺利进入课文的品读环节。
  通过对教材文本的解读,深入人文性的引导,让学生挖掘生命桥的意义,并以此为契机体会老羚羊的精神价值所在,激起学生人文情感,并引起探究文本的冲动,为进一步阅读叩击文本奠定基础。
  二、人文探索,体验真情价值
  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羚羊之间生死传承的真情,课堂伊始,我让学生从文本中展开探索,抓住重点字句来进行理解和体验。我让大家找出特别感动的句子,谈谈体会。有学生思考后回答:老羚羊就像一只断翅的鸟,笔直地坠入了山涧。这句话让我想哭。)还有学生说: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跃。这句话让我心里突然很暖;也有学生表达羚羊有一种很坚韧和团结的精神,那是最让人震撼的。学生思路被打开,真情的流动构成了课堂的生成,借此,我展开情感价值引导,追问羚羊的精神并让学生体会精神的可贵。
  师:请大家用平缓的语气来读一读,试着体会羚羊伟大的“平静”。
  生:我看到“试跳成功”时,心里松了一口气,我觉得羚羊有一条生路了。
  学生深刻体验后,将羚羊精神拓展到生活中,诸如团结的力量,爱的力量,生命的力量等等,展开讨论后,学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作为主导,激发学生的情感主体,而不是强加理念,硬塞进学生的头脑中。为此我抓住学生感动的句子来进行引导,悟情、生情,让学生从形象感悟,从情境感悟。当学生能够将感动和情感倾注在羚羊身上时,他们的精神和道德价值观就能得到滋养,并收获到丰富的人文内涵。这正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所在。
  三、人文反思,感动和提高
  当学生能够生发感情之后,我引导学生升华情感,将体验内化成精神气质,融合在自己的心灵中。我让大家找出文章中的一句话,表达对这幕壮美生命的赞歌。学生一眼就找到那句话:那情景是何等的神圣!我启发引导:其中有哪个词用得最有赞美之意。学生抓住“神圣”的字眼,借此我们探讨开来。
  师:何为“神圣”?
  生1:非常崇高,不可侵犯,不容亵渎。
  师:为什么要用在这里?
  生2:羚羊用生命建成一座桥。
  生3:羚羊自救,凭借自己的力量,拯救了自己。
  ……
  师:大家果然把书读懂了。让我们将这种敬意,通过朗读传达给羚羊们。(生充满感情读)
  【反思】
  文本的解读需要学生进行消化吸收,而后接受和融合,最后才能化为自己的东西,形成丰富而立体的形象,并在头脑中建立概念,赋予生命的意义。这就是阅读教学所能发挥的作用,而阅读教学的本质意义就在于,将学生放置在丰富的资源背景下,不断开发其心智,培养求新的意识和创造探索的能力。让学生读懂文本,就是让学生将文本的精髓和精神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成为未来成长的力量。
  教师在引导和启发的同时,要把握对学生心智的开发,既要让学生读懂文本的外在,又要让学生深入其中,和文本融为一体,达到知行合一。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美好、善良、尊严、平等、悲悯的情怀,而后突破社会各种现实的藩篱,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给予世界美好和希望。这就是我在《生命桥》的课堂教学中苦苦探索的。
  (责编 张亚莎)
其他文献
“言语训练”虽然已经形成共识,但是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言语训练“失魂”的现象时有发生,即为训练而训练,离开语言运用的一般规律,忽视学生身心的特点,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一、言语训练要遵从语言规律  《圆明园的毁灭》第三自然段作者运用了很多的关联词和优美的修饰词,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是此课最佳的言语训练点。基于以上的考虑,作了如下设计:  1.读:
新课标提倡学生个性化阅读与自主阅读,但在教学中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要辩证地处理好个性化、自主化阅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笔者就结合自身的实践,谈谈教师怎样在阅读教学进行导读。  一、创设问题——导思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通过创设有效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在阅读中思考,通过思考提高阅读的效果。  案例一:《冬阳·童年·骆驼队》,文中有一处写主人公看骆驼看呆了的
小学教材中的课文大多以记叙文为主,而记叙文又以写人记事的居多,所以对这类文章的教学进行探讨十分有必要。我们知道,通常情况下写人必定写事,以事情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等,而写事也往往离不开写人,它们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那么,写人记事类文章究竟该如何教学才更有效呢?下面就以《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这篇课文的教学谈谈我个人的浅见。  一、以事情为主线,梳清文章条理  写人记事类文章内容浅显、语
词意理解方面的学习,是学生进一步领悟文本的前提与基础。只有学生对词语意义有了鲜明而又深刻的理解,后继的学习进程才会更加行云流水、顺畅自如。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注重引导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表达中形成整体体验,在词意理解的过程中感受语文学习的独特魅力。  一、 静为动——动态化表达凸显形象性  小学生活泼好动,动态化的表达有利于让他们注意力集中,思维变得活跃。因此,根据词语特征,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利用手势、表
对话是课堂学习、课堂教学的本质,而长期以来课堂对话往往有“形”无“实”。例如,脱离学习本质的对话前提缺失、徒具问答其表的教师独白、不具对话实质的浅层问答、流于表面形式的小组讨论……“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是对当前“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的继承和发展,是在“先学后教”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凸显“研学”。我校基于“研学后教”理念上的教学尝试,以“研学案”为对话基础,以探究研学问题为对话关键,以培养学习能力为对话
语文是一门极具个性化的课程,有着很大的弹性和生长的空间。教师自身独到的阅读品位往往赋予了课堂教学生命的灵气。可以说,一个热爱阅读,有着语言的敏感性、丰富性的教师,才能体味、感知语文阅读中的种种内涵、意蕴,才能让课堂显得聪颖自信,教学内容变得血肉丰满。  一、情境·感性  “入乎其内,方能出乎其外。”阅读时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才有可能品悟出文章的真义。由于学生生活经验的缺乏,阅读时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字义教学是识字教学的核心,其实质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的字和它所代表的事物间的联系。字义教学对字形教学的影响很大,可以使学生减少机械识记,增强意义识记。理解字义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只有根据不同的生字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教材选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字义教学更扎实、有效。  一、利用构字规律,理解字义  汉字是表意文字,汉朝的许慎将其构造方式总结为“六书”:“象形者,画成其物,
“课题”是课文的“眼睛”,它或直接点明题意,或标明范围,或说明相关地点人物,它是引导学生触摸文本并进入文本灵魂的捷径之一。但这么重要的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往往被很多教师给忽视了。教师最常见的做法是在教新课时往黑板上一写课题,让学生齐读几遍,课题的生命价值就算体现了。《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课题”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第一课时是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也是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提高素养的起始点。一般来说,第一课时就是识字学词,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理清课文的层次。那么,怎样才能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高效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都是孩童,他们对一切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要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小学语文课堂的结束语,犹如热闹聚会的温情告白,好比画龙需要点睛,对巩固所学知识、强化教学效果,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高明的结束语是课堂教学的“凤尾”。在长期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我精心设计课堂结语,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以学生小结为主的总结归纳式结语  新课快结束时,教者帮助学生梳理全课内容,要求学生用简洁明了的话语总结课文,使新知识在学生大脑中经过“信息编码”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