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真的能被“饿死”吗

来源 :幸福家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6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写下8万字抗癌日记的上海复旦大学博士于娟,她与癌症抗争的精神感动过很多人。而前阵子于娟被曝曾接受过“神医”的饥饿疗法,而后病情恶化去世的消息也让人震惊。治疗癌症的方法中,真的有“饥饿疗法”这一说吗?如果真有,“饥饿疗法”真的能“饿死”癌症吗?为此,何裕民教授为我们进行了解答。
  饥饿疗法不是“饿”着
  本刊记者:于娟博客中记录了“神医”的治病方法:“饥饿疗法”加中医治疗。“饥饿疗法”是放弃正常饮食与其他营养补给,只吃芋艿和葡萄。这种做法有医学上的依据吗?
  何裕民:癌症能否被饿死?这个问题很复杂。饿死癌症这个观点至少有三四十年了。“饿”有两个含义,第一是一种治疗手段,称为“饥饿疗法”,通过把癌细胞内丰富的血管堵死,使其缺乏足够的营养,从而抑制癌细胞扩散。据美国专家研究,在化疗期间隔一天一进食,半饥饿状态可提高化疗效果;饿的第二个含义则是节制饮食,优化膳食结构。
  若说“神医”宣扬的理论一点道理都没有也不尽然。但他们往往把有一定道理的东西无限扩大。“饥饿疗法”里的饥饿并不是断绝饮食,或极端地只吃一点,应是适当控制营养,调整营养,优化膳食结构,而于娟案中的“神医”走向了一个极端。
  总体来说,肿瘤不可能完全靠饥饿就消灭,它是一种习惯的调整,我们谈的饥饿疗法的两个含义里,都没有断绝饮食这样的极端含义,这种做法首先会击垮身体,在无法保证身体正常运转的前提下谈癌症被饿死并无意义。
  本刊记者:那真正的饥饿疗法到底是怎样“饿死”肿瘤的呢?
  何裕民:饥饿疗法的误会来源于翻译问题,继而产生了望文生义的各种错误概念。国内外医学界现较多采用“抗肿瘤血管生成 抗肿瘤细胞增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饿死”肿瘤的目的。
  肿瘤的治疗我们为什么不太主张用活血化淤药?因肿瘤的生长需大量营养、大量血液。血液是由血管提供的,造血管需要血管内皮,很多活血化淤药会促使血管内皮增生,反而让肿瘤有了肆意增长的保障。所以国外的扼制肿瘤方法,实际上不是阻断营养摄入,而是阻断对肿瘤血管的大量供应,因为正常组织不需要大量的增生血管内皮。
  营养过剩易得癌
  本刊记者:错误理解“饿死癌症”的人会不会是想到癌症是吃出来的这个理论?
  何裕民:从营养角度分,癌症分成两大类,一大类就是富营养化导致的,这一大类占主导的癌症有:肠癌、乳腺癌、卵巢癌、胰腺癌等,肺癌和肝癌也有一点关系,近年来此类癌症发病率直线飙升;还有一部分是相对营养不良的癌症,即营养匮乏,如:食道癌、阴道癌,这些癌症过去占主导,但当今已不是主导。今天在城市里的大多数人患癌症,前期往往是胃口比较好,营养过剩。有的人说我吃的不多,但这类人消耗得也少。于娟的病有一个基础,正如她在自传《此生未完成》里讲到,自己是胡吃海喝,吃太多了,没节制。
  现在的大城市里,营养过剩、代谢失常是患癌症的主要因素。所以“吃出癌症来”这句话不假,35%~40%的癌症是吃出来的。世界卫生组织的总干事长,香港的陈冯富珍博士曾说,发展中国家特别像中国目前的情况,优化膳食结构,改善饮食,管好嘴,可控制40%的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
  维持基本生命是前提
  本刊记者:那就是说,实际上控制营养摄入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何裕民:理论上讲癌细胞摄取营养的能力比正常细胞要强,所以癌症病人拼命吃肯定是错的,癌细胞会长得更快。但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如于娟生前最后一段时间,仅以少量葡萄和芋艿为营养,本就瘦得皮包骨头,还大量限制饮食,这完全是搞垮身体加速其走向死亡。中医讲节制饮食、控制饮食、优化膳食结构,不是叫你绝食。以前有一本很神乎其神的书——《把吃出来的毛病吃回去》,真吃得回去吗?控制饮食、调整饮食是对的,但走向极端不可取。要强调一个“度”,你必须维持基本生命。在基本生命维持的前提下,对正常生理有最大好处、对肿瘤有最大限度控制的前提下才是好的。
  宝塔形营养结构不能照搬
  本刊记者:那膳食结构怎样才算合理呢?
  何裕民:膳食结构不合理总体指富营养化,不仅仅癌症,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都和这个有关,所以我倡导一个观念:“少吃一口多活一点。”三四十年前我们吃的粗茶淡饭,三十年后一下子就大鱼大肉,肯定受不了,所以控制是对的,但不需要一点荤腥都不碰,因身体维持正常代谢还需要一些基本的营养素,包括脂肪与蛋白,只是需要控制,以低脂肪与适量的优质蛋白为佳。
  本刊记者:合理的膳食结构是不是可按照美国所热推的宝塔形的营养结构来调整?
  何裕民:宝塔形营养结构是美国所推崇的营养方法。我觉得也未必适合中国人。一来我们的体型本与美国不同,二来美国也不是一个健康的国家,肥胖人群占总数的百分之四五十,各种慢性病高发。所以不能照搬这个结构,将其打六到七折就是中国人的标准。
  虽每个人情况各不相同,但一般推荐以下膳食结构:一天一个蛋,以蛋白为主,加半个蛋黄(或两天吃一个蛋黄);二两鱼和家禽;豆制品二到三两为准;碳水化合物吃七分饱;蔬菜500克,不强求到这个量,但多多益善。这样的饮食结构更适合黄种人。肿瘤患者不主张一点都不吃荤腥,全吃素,正常的细胞代谢也需脂肪、蛋白质、微量元素及必要的氨基酸支撑。
  这里提一点,我们所说的优质蛋白是指鱼的蛋白,尤以海鱼为佳。患者通常有个误区就是不吃海鱼,有人会认为海鱼是“发”的,这是误区。中医讲的“发”是过敏,因海鱼的蛋白与我们人类的蛋白比较,结构同源性可能差一些。如果吃海鱼没有过敏情况,那么即使得癌也不妨碍吃海鱼补充优质蛋白。
  肝癌不能吃大闸蟹
  本刊记者:那请何教授具体讲讲各类癌症应该如何饮食吧。
  何裕民:好的。乳腺癌和卵巢癌多多少少和雌激素有关,而雌激素的合成又和蛋白质有关,所以应适当控制蛋白。现在认为,很多过去推崇的补品,像阿胶、蜂胶,这些动物来源的补品对乳腺癌患者而言都要谨慎,因这类患者必须控制雌激素含量,包括卵巢癌也是如此;对肠癌患者来说,十有八九是原来应酬很多,卡路里多了,比较肥腻。所以对肠癌患者来说更强调多吃点富含纤维素的,帮助肠道排泄。
  肝癌和胰腺癌尤其要讲究饮食调理。著名艺人沈殿霞就是吃了几个大闸蟹去世的。我手头死于大闸蟹、甲鱼的病人很多,一下子吃进去太多这样的东西,消化有激素的要求,需要胰腺和肝大量分泌胰液、胰蛋白酶之类,就很可能引起急性梗阻,进而导致死亡。
  胰腺、胃、肝和胆,这类消化系统肿瘤的患者,都更应该吃得清淡一些,慢一点,易吸收一点,同时煮得烂一点也非常重要;肺癌方面,也要注意虾蟹的摄入。我以前有个宁波病人,他喜欢吃虾,本来身体恢复很好了,但他因放疗过,呼吸道本身有疤痕,吃了半斤虾当天晚上发作了。我还有个病人是肺癌,没手术,他每次吃一块海鱼都咳嗽。所以呼吸系统得癌的病人要注意对海货的控制,海货会引起异体蛋白过敏。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主张吃海鱼,可是一旦有咳嗽就一定要控制,不要贪嘴。
  据统计,40%以上的癌症病人死于营养不良,足见补充营养的重要。所以保证营养与控制肿瘤同样重要。
  (摘自《家庭科学·新健康》)
其他文献
马雅可夫斯基生活的年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纪之交的俄罗斯社会风云变幻。科学技术的进步、战争的阴影和冲突的加剧使人们对自身、对自然和宇宙的看法均发生了改变。旧有的
民间有句俗语深入人心:“今冬进补,来春打虎”,是说在冬季,人体阳气内敛,人体的生理活动也有所收敛,身体机能要休养生息,正是进补的好时机。正可谓,养肾之计在于冬。本期,有请武医师为我们讲解冬季养肾要领。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  养肾也要辨证施补  【本刊记者】 中医认为,“冬主肾”,也就是说冬季养生重点是
人体经过白天的劳作,到了晚上已经很疲乏了,充足的休息可以使体内的各器官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能量得到最大的补充,有利于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而睡眠不足则会削弱机体的抵抗力,损害身心健康,影响人的记忆力、智力,加速衰老。  我在多年临床观察中发现,存在睡眠障碍的人往往都有面色灰黄、精神萎靡、智力与记忆力下降、抵抗力差、衰老较快的表现。  研究结果显示:成人每天的睡眠时间以7~8小时
沙叶新是当代话剧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作家,但关于他的系统研究却并不多见。本论文将通过对沙叶新话剧中的“人物形象”、“结构和情节模式”、“语言特色”和“话剧的剧场性”
由于很多文学作品的渲染,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结核病是穷人易患的慢性传染病,现代城市人离结核病太远了,用不着担心自己患上结核病。然而,《楚天都市报》的一则报道却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问题,从统计资料看,15—35岁年龄段的初发“肺结核”患者中,80%的人经常上网吧,其中有过半的人是经常熬夜的“网虫”。这个报道可能会让不少网友感到担忧和不可思议,经常上网怎么就能患上结核病呢?  从医学上讲,结核病的致
马湘兰,明朝中后期秦淮名妓,位居“秦淮八艳”之首,工诗书、精音律、善画兰,着有《平康马湘兰诗》2卷,词10首,与王百谷书信10篇、《红线传奇小引》和《研铭》等散文12篇,另有戏曲《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加拿大著名的诗人、小说家、评论家,在国际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她著述丰富,屡获大奖,被誉为“加拿大文学女王”。她的文学作品往往体现了关注女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