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高职教育的特性,从市场需求出发,对目前高职会计教育课程设置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构造,主要是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立。相信高职会计教育在此课程体系下,学生完全能够掌握顶岗实习所具备的职业技能,并能顺利地适应工作岗位,能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高等技术性会计人才。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39-0072-02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新的教育模式,它针对职业岗位群,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介于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本科教育之间的一种特定职业教育,注定了此类教育既具备一定的高等教育属性又兼备职业教育的属性。正是鉴于此特性,高职类会计专业的培养人才目标就不能定位于从事某一财经职业岗位需要的高级应用管理人才和从事理论研究的人才;也不能定位过低,仅从事一般的会计核算工作。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其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具体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学生在就业后的2~3年内取得初级会计师职称,部分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在6~10年内取得会计师职称。
1 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1.1 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要强调高职的特性
会计工作岗位有许多,对能力和知识的要求也不同,会计的学历教育有中专、大专(高职)、本科、研究生等层次。很显然,高职教育属于学历教育中的中等偏下层次,培养的学生要具备会计核算的能力,同时又需具备高等教育的属性,在学校期间应该给学生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使他们参加工作5年以后具备考取中级会计师的相应能力,具备从事会计主管人员的相应素质。因此,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从事第一线会计工作,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能够负责组织一个企业、一个部门的会计工作。这类人才要求在掌握会计理论知识的同时,具有较强的会计实务处理能力。
1.2 以“双证”制度作为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双证”制度在高职院校的推行是提高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其中一证就是毕业证书,高职学生毕业时候除取得这一证书以外还必须取得一个和本专业相关的证书,会计专业的相关证书就是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进行会计工作的必要条件,是从事会计工作的门槛,很显然在毕业的时候取得会计上岗证的学生就业机会大于还没有取得会计上岗证的同学。
2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2+1”教学模式的第三年学生不在学校进行理论课的学习,理论课的教学集中在前2年,第3年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这种模式的安排是很好的,第3年学生到企业去学习,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那么,如何让学生在第3年能顺利地找到工作岗位,并能很快地适应工作岗位,这就给前2年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1 以能力为本位设置专业课程
高职高专的课程是根据其培养目标来设置,具体地说是要学生具备什么样的职业能力来设置的一系列课程的集合。会计工作岗位很多,高职高专培养的学生主要从事一般会计核算工作。课程的设置应主要围绕会计核算展开,而不是会计管理展开,会计核算主要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为主要课程。以能力本位制为主线,指导课程内容。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高职高专的会计专业应面向基层、面向生产企业第一线,培养技术性人才。
2.2 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实践训练
职业教育的鲜明特点就是职业性,学生毕业以后就要有相应的工作。根据社会上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来设置会计课程,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准会计人才”。要加大实践课的教学比例,其中专业实践课应占专业课时的50%左右,构建起以“实践为主导”的专业技能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安排做到:一是专业理论课与技能实践训练相结合;二是专业实践训练与市场需要、岗位要求密切相关联,具有针对性。实行边理论边实践,理论学习为实践技能服务,为工作岗位服务。
2.3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会计是一个重要的职业,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通过与企业负责人和企业主管人员交流,普遍认为现在大学生职业素养差,新招聘的会计专业毕业生职业道德观念不强等。因此,在学生未走上工作岗位职业就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显得尤为必要。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保障会计人员较好地履行相应职责,树立会计职业在社会公众中的良好形象,必须重视从事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学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未来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问题。因此,把握好会计人员道德第一关的责任就落在了学校的身上。
3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
3.1 以取得会计上岗证为目的设置的会计专业课程
围绕会计专业指导思想,课程设置应以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为底线,设置《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电算化》课程。学生取得会计上岗证后,工作满一年就可以参加助理会计师的考试,在设置会计课程时也充分考虑助理会计师的考试科目:《经济法》和《会计实务》。因此,在学习完《基础会计》,开设一门很重要的课程《会计实务》(或者《财务会计》),这门课程是基础会计的延伸,是会计教学的核心所在,可以说是会计专业的最核心课程。
3.2 以体现高职教育高等教育属性而设置的会计专业课程
会计专业课程是会计现实内容的系统反映,是体现一定时期会计科学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教学课程。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曾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会计教育改革,这次改革带来了一次对国内外会计专业教学科目的全面认识,促进了中外会计专业课程的结合。在课程设置上已经构造了一个为不少人所承认的、以会计学(或基础会计、会计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为主干课程的体系。
为了体现高等教育的属性,也为部分学生能在工作以后逐步走向会计管理岗位,需要开设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对专业知识要求较高的课程,当然这些课程不作为高职高专教学的重点,我们还是要把重点放在围绕会计上岗证设置的会计课程上。
3.3 以市场需求为目的而开设的会计课程
3.3.1 实践课
在基础会计学习结束以后,就要开设《基础会计实训》课程,通过仿真实训学生学习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编制、错账的更正、会计报表的编写等,学生能够掌握手工记账的会计操作。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会计电算化逐渐成为潮流,学生不仅要掌握手工做账,还要学会电算化操作,为此在基础会计学习完后,再开设一门《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让学生掌握电算化会计操作。《成本会计》学习完后,开设《成本会计实训》课程,通过仿真训练,让学生掌握成本和费用的核算以及分配。《财务会计》课程结束后,开设《财务会计实训》课程,通过仿真训练,让学生掌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中各个会计要素的核算以及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最后所有课程结束后,开设《财务综合实训》课程,里面内容涵盖基础会计、成本会计、财务会计,让学生切身体验企业模拟业务的会计处理,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顶岗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3.2 开设《小企业会计制度》课程
从近几年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去向可以看出很大一部分流向了小型企业,由于当前高职会计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所采用的教材都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编写的,教材内容只涉及大中型企业的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以及大中型企业的账务处理程序和账务处理方法。而学生就业后所服务的单位大部分是小型企业,从事小型企业的会计核算和财务分析,这就导致所学与所用之间的关联性不强,学生不能很快融入工作岗位。从整个会计学科的教学来说,理应是先学习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要求编写的教材,然后再展开。鉴于此,对现有高职会计专业就十分有必要开设《小企业会计制度》课程,在该课程中讲解小型企业各个会计要素的含义,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小型企业会计工作奠定专业基础。
3.3.3 开设涉税的相关课程
通过与税务局工作人员和企业会计主管的交流,普遍认为现在的毕业生在纳税这一环节的操作上不尽如人意。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一是学生在校期间更多的注重财务会计的学习,忽视了纳税环节;其二就是我国税种复杂,具体操作和书本又有很大不同,所以学生毕业后往往在纳税环节感觉很吃力。因此,在学习完财务会计课程后,必须开设税法和税务会计课程,特别要加强纳税环节会计处理的教育以及纳税申报的实务训练,考虑到我国税种很多,这中间我们应选择常用税种进行教学,其中应包含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
参考文献:
[1]王希旗.论高校会计专业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
[2]万新鹏.实践性教学是高职会计专业的核心[J].辽宁信息职业技术教育,2006(3).
[3]蒋伟华.关于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探索[J].企业家天地,2007(2).
[收稿日期]2009-08-20
[基金项目]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青年课题“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与课程衔接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编号为JR0921。
[作者简介]王礼红(1981—),江苏高淳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讲师,注册会计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会计教育、公司财务;章飞(1956—),湖北襄樊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管理学;张瑞荣(1967—),江苏泰州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副教授,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会计、会计教育。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39-0072-02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新的教育模式,它针对职业岗位群,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介于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本科教育之间的一种特定职业教育,注定了此类教育既具备一定的高等教育属性又兼备职业教育的属性。正是鉴于此特性,高职类会计专业的培养人才目标就不能定位于从事某一财经职业岗位需要的高级应用管理人才和从事理论研究的人才;也不能定位过低,仅从事一般的会计核算工作。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其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具体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学生在就业后的2~3年内取得初级会计师职称,部分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在6~10年内取得会计师职称。
1 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1.1 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要强调高职的特性
会计工作岗位有许多,对能力和知识的要求也不同,会计的学历教育有中专、大专(高职)、本科、研究生等层次。很显然,高职教育属于学历教育中的中等偏下层次,培养的学生要具备会计核算的能力,同时又需具备高等教育的属性,在学校期间应该给学生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使他们参加工作5年以后具备考取中级会计师的相应能力,具备从事会计主管人员的相应素质。因此,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从事第一线会计工作,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能够负责组织一个企业、一个部门的会计工作。这类人才要求在掌握会计理论知识的同时,具有较强的会计实务处理能力。
1.2 以“双证”制度作为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双证”制度在高职院校的推行是提高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其中一证就是毕业证书,高职学生毕业时候除取得这一证书以外还必须取得一个和本专业相关的证书,会计专业的相关证书就是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进行会计工作的必要条件,是从事会计工作的门槛,很显然在毕业的时候取得会计上岗证的学生就业机会大于还没有取得会计上岗证的同学。
2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2+1”教学模式的第三年学生不在学校进行理论课的学习,理论课的教学集中在前2年,第3年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这种模式的安排是很好的,第3年学生到企业去学习,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那么,如何让学生在第3年能顺利地找到工作岗位,并能很快地适应工作岗位,这就给前2年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1 以能力为本位设置专业课程
高职高专的课程是根据其培养目标来设置,具体地说是要学生具备什么样的职业能力来设置的一系列课程的集合。会计工作岗位很多,高职高专培养的学生主要从事一般会计核算工作。课程的设置应主要围绕会计核算展开,而不是会计管理展开,会计核算主要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为主要课程。以能力本位制为主线,指导课程内容。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高职高专的会计专业应面向基层、面向生产企业第一线,培养技术性人才。
2.2 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实践训练
职业教育的鲜明特点就是职业性,学生毕业以后就要有相应的工作。根据社会上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来设置会计课程,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准会计人才”。要加大实践课的教学比例,其中专业实践课应占专业课时的50%左右,构建起以“实践为主导”的专业技能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安排做到:一是专业理论课与技能实践训练相结合;二是专业实践训练与市场需要、岗位要求密切相关联,具有针对性。实行边理论边实践,理论学习为实践技能服务,为工作岗位服务。
2.3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会计是一个重要的职业,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通过与企业负责人和企业主管人员交流,普遍认为现在大学生职业素养差,新招聘的会计专业毕业生职业道德观念不强等。因此,在学生未走上工作岗位职业就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显得尤为必要。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保障会计人员较好地履行相应职责,树立会计职业在社会公众中的良好形象,必须重视从事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学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未来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问题。因此,把握好会计人员道德第一关的责任就落在了学校的身上。
3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
3.1 以取得会计上岗证为目的设置的会计专业课程
围绕会计专业指导思想,课程设置应以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为底线,设置《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电算化》课程。学生取得会计上岗证后,工作满一年就可以参加助理会计师的考试,在设置会计课程时也充分考虑助理会计师的考试科目:《经济法》和《会计实务》。因此,在学习完《基础会计》,开设一门很重要的课程《会计实务》(或者《财务会计》),这门课程是基础会计的延伸,是会计教学的核心所在,可以说是会计专业的最核心课程。
3.2 以体现高职教育高等教育属性而设置的会计专业课程
会计专业课程是会计现实内容的系统反映,是体现一定时期会计科学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教学课程。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曾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会计教育改革,这次改革带来了一次对国内外会计专业教学科目的全面认识,促进了中外会计专业课程的结合。在课程设置上已经构造了一个为不少人所承认的、以会计学(或基础会计、会计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为主干课程的体系。
为了体现高等教育的属性,也为部分学生能在工作以后逐步走向会计管理岗位,需要开设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对专业知识要求较高的课程,当然这些课程不作为高职高专教学的重点,我们还是要把重点放在围绕会计上岗证设置的会计课程上。
3.3 以市场需求为目的而开设的会计课程
3.3.1 实践课
在基础会计学习结束以后,就要开设《基础会计实训》课程,通过仿真实训学生学习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编制、错账的更正、会计报表的编写等,学生能够掌握手工记账的会计操作。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会计电算化逐渐成为潮流,学生不仅要掌握手工做账,还要学会电算化操作,为此在基础会计学习完后,再开设一门《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让学生掌握电算化会计操作。《成本会计》学习完后,开设《成本会计实训》课程,通过仿真训练,让学生掌握成本和费用的核算以及分配。《财务会计》课程结束后,开设《财务会计实训》课程,通过仿真训练,让学生掌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中各个会计要素的核算以及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最后所有课程结束后,开设《财务综合实训》课程,里面内容涵盖基础会计、成本会计、财务会计,让学生切身体验企业模拟业务的会计处理,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顶岗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3.2 开设《小企业会计制度》课程
从近几年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去向可以看出很大一部分流向了小型企业,由于当前高职会计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所采用的教材都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编写的,教材内容只涉及大中型企业的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以及大中型企业的账务处理程序和账务处理方法。而学生就业后所服务的单位大部分是小型企业,从事小型企业的会计核算和财务分析,这就导致所学与所用之间的关联性不强,学生不能很快融入工作岗位。从整个会计学科的教学来说,理应是先学习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要求编写的教材,然后再展开。鉴于此,对现有高职会计专业就十分有必要开设《小企业会计制度》课程,在该课程中讲解小型企业各个会计要素的含义,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小型企业会计工作奠定专业基础。
3.3.3 开设涉税的相关课程
通过与税务局工作人员和企业会计主管的交流,普遍认为现在的毕业生在纳税这一环节的操作上不尽如人意。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一是学生在校期间更多的注重财务会计的学习,忽视了纳税环节;其二就是我国税种复杂,具体操作和书本又有很大不同,所以学生毕业后往往在纳税环节感觉很吃力。因此,在学习完财务会计课程后,必须开设税法和税务会计课程,特别要加强纳税环节会计处理的教育以及纳税申报的实务训练,考虑到我国税种很多,这中间我们应选择常用税种进行教学,其中应包含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
参考文献:
[1]王希旗.论高校会计专业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
[2]万新鹏.实践性教学是高职会计专业的核心[J].辽宁信息职业技术教育,2006(3).
[3]蒋伟华.关于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探索[J].企业家天地,2007(2).
[收稿日期]2009-08-20
[基金项目]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青年课题“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与课程衔接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编号为JR0921。
[作者简介]王礼红(1981—),江苏高淳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讲师,注册会计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会计教育、公司财务;章飞(1956—),湖北襄樊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管理学;张瑞荣(1967—),江苏泰州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副教授,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会计、会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