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溶菌酶基因水稻回交转育籼型杂交稻亲本

来源 :中国水稻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抗稻瘟病的粳稻中花9号转溶菌酶基因材料D2-1-2与籼型杂交稻两优培九的恢复系9311及不育系培矮64S、汕优63的恢复系明恢63分别杂交和多代回交,进行外源溶菌酶基因的转育。对获得的转育回交后代岛9311、B3MH63、B2PA64S和回交自文后代B2F29311、B2RMH63、B1F2PA64S进行了PCR分析,表明外源基因在回交后代中呈1:1分离,而在回交的自交后代中呈3:1分离,证明外源溶菌酶基因是以单拷贝稳定传递给后代的。2003年和2004年对转育后代和测交组合进行了稻瘟病扰性调查,结果表
其他文献
<正>实验是一种有目的的尝试,是对自然的积极探索。物理、化学、生物等理学学科是实验科学,其中每个概念的建立、定律的发现,都有其坚实的实验基础。在理学的发展进程中,实验
为较准确地评估我国水稻主栽品种的一致性,挑选5个微卫星标记,对41个有2~7个来源的水稻品种进行了微卫星标记检测。结果表明,18个(43.90%)品种存在同一品种名称不同来源间的差异。进
采用差异显示技术,以丙环唑作为诱导剂,对水稻幼苗进行筛选,得到一个化学诱导表达增强的差异片段。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此片段可在水稻EST库中找到多个同源序列,其氨基酸序列与水
以协青早、秀水110及其辐射诱变获得的低植酸突变系(HIPil和HIPjl)为材料,通过水培试验对不同氮、磷、锌浓度处理下水稻籽粒植酸含量差异及与几种矿质元素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比较
对2007年安徽安庆单双混作稻区第3、4代稻纵卷叶螟发生规律的系统研究表明,第3、4代稻纵卷叶螟在安庆混作稻区有两个发生高峰期,单季早中稻在7月下旬至8月初,双季晚稻在8月下旬
以65个水稻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hromosom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CSSLs)为材料,对比分析了正常大气CO2浓度(对照)和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升高(freeair CO2 enrichment,FACE,大气C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