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与高校科研能力的提升,国内高校越来越重视科技研发与科技成果的转化。广西地方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受到地方经济、文化等众多条件的影响,转化方式较为单一,转化效果不尽如人意。笔者结合自身信息管理专业科研背景与广西地方高等学校科研特点,分析了广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广西;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
近年来,广西高校在科研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科技成果转化理念,科技成果转化途径也呈现多元化趋势。本文在分析广西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及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
一、广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途径
1.技术转让
技术转让是广西地方高校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主要途径,在广西地区每年的科技大篷车活动及科技活动周活动中尤为集中。在这些活动中,各高校与企业及各科研机构、政府充分沟通交流,得到了展示学校科研能力、介绍学校科研发展方向的机会,而且能够深入了解各大企业不同时期的科技消费需求及科技需求发展趋势,深入洽谈相应项目科技成果转让事宜。如2007年,广西大学就签订了10个科技成果转让协议,科研合作金额达到110万元。
2.合作研发
合作研发也是广西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较为常见的途径之一,各高校与企业、相关机构合作研发的成果转化方式虽起步较晚,但总体效果较佳。例如,2007年,柳州桂人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就与广西工学院签订了新型复合建筑保温材料的合作研发协议;西单贸易公司与广西大学签订了转化低聚糖合作研发协议。
3.自办科技企业
有一定的科研规模及经济实力的高校会通过自办科技企业的方式实现校内科技成果的转化,且校办科技企业的数量与学校科技研发实力、科技成果转化力呈正相关。例如,广西大学创办的农大兽药厂于1999年改制成为当今的广西北斗星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桂林电子工业学院自主创办了桂林桂电翰特信息产业有限公司。目前,广西地方高校创办的科技企业数量稀少,从某种角度说明,广西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力仍有待提高。
二、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缺陷
1.高校内部条件限制
广西地方高校大多并不具备足够的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实力,科研教育思想较为陈旧,没有充分发掘校内既有专业、师资及教学资源优势,未能积极争取政府的扶持及社会科研机构、相关企业的合作机会,致使高效内部科研条件裹足不前。
2.社会制约因素较多
广西地区多数企业过分偏重科技含量低、生产水平要求低的生产运行方式,没有强烈的产品生产方式、产品质量优化需求,因而尚未形成足够的科技消费需求。此种状况与广西地区工业欠发达有一定关联。
3.相关机构力量不够壮大
北京、上海等科技发达地区已经形成很多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但广西地区中介机构数量很少、中介服务质量较差,多数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仅仅依靠学校领导单方面的努力,缺乏足够的信息及策略支持,高校与企业合作很难顺利达成或进行。
4.政府及群众支持力度不足
政府及群众的支持与本地区经济、科技及文化发展状况有很大联系,广西当地政府及群众仍然没有充分意识到科技研究及科研成果的转化对高校自身及社会的重要性,片面地将高校的科研活动视为高校日常教学及运行管理的一种单纯行为,没有给予政策、经济、渠道上的支持。
三、广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策
1.强化政府宏观调控,优化科研环境
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是一项复杂多变的工作项目,不仅需要高校内部科研思想及科技成功转化制度的转变,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充分支持,强化政府宏观调控是加强社会各界支持的核心部分。
广西地方政府应立足于地区经济、科研、工业实况,明确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瓶颈所在,建立并完善对话平台,强化政府相关部门与高校领导、科研人员、学生的交流与沟通,针对性地加强相应的政策、资金、渠道支持,推动专业化的中介服务平台建设,帮助广大高校通过专业化的中介平台准确、全面地获取社会企业及科技市场的最新发展动态及需求特点,进而实现与企业、社会的高效沟通。
例如,广西自治区政府近年来推出的“年度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就是针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推出的专门扶持政策,符合标准的科研项目可申报“年度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争取政府对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资金支持。
2.转变高校教育思想,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创新
地区高校应充分认识到科技成果转化对学校科研、专业发展及对社会的重大意义,及时转变教育理念、端正教学思想,转变以往封闭科研、单一途径科技成果转化的陈旧模式,以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社会工业发展、科技发展需求为科研及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主要导向,将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紧密结合,深层次发掘高校既有经济资源、科研成果优势,积极建立高校科研产业园,争取企业及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实现与人才培养观念、学校长远发展及社会经济科学发展协调一致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3.增加企业科技消费需求,提倡全面合作
企业对科技消费需求的增长是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途径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提升的关键所在。广西地方政府应首先鼓励并提倡地区科技、工业发展与创新,大力引入创新型、高科技含量型产品与科技化产业,将现有科技产品市场引向高科技需求的发展方向,引导地方企业重视长远发展与长期盈利,不断扩大科技消费需求,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拓宽渠道、奠定基础。
地区政府在针对性地加强相应的政策、资金、渠道支持的同时,应大力推动专业化的中介服务平台建设,为地方高校科研工作及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供足够的信息及策略支持,帮助广大高校通过专业化的中介平台准确、全面地获取社会企业及科技市场的最新发展动态及需求特点,进而实现与企业、社会的高效沟通。企业和高校应充分意识到自身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不怕短期的经济失利、项目失败,时刻以双方共同利益的维护、社会科技与经济利益的保障为合作准则,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
找准问题根源,全面、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是广西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质量得以提升的关键。广西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途径较为单一,主要受到高校自身教育及科研条件,社会环境及政府、群众的影响与制约。新时期的广西高校应强化政府宏观调控、优化科研环境,转变高校教育思想、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增加企业科技消费需求、提倡高校与企业的全面合作,多措并举,切实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参考文献:
[1]黄苏凤.中南大学“学科性公司制”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D].广西大学,2008.
[2]罗启清,赵晓芳.对新时期综合性大学横向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思考——以广西大学为例[C].高校科技管理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239-242.
[3]零西云.广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途径、问题和建议[J].商场现代化,2007,(24):184-185.
[4]蒋文.高校科研管理视角下广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广西大学,2008.
[5]黄靖生.拓宽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平台——广西北部湾经济发展战略与广西高校产学研结合[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6(01):89-92.
关键词:广西;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
近年来,广西高校在科研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科技成果转化理念,科技成果转化途径也呈现多元化趋势。本文在分析广西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及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
一、广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途径
1.技术转让
技术转让是广西地方高校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主要途径,在广西地区每年的科技大篷车活动及科技活动周活动中尤为集中。在这些活动中,各高校与企业及各科研机构、政府充分沟通交流,得到了展示学校科研能力、介绍学校科研发展方向的机会,而且能够深入了解各大企业不同时期的科技消费需求及科技需求发展趋势,深入洽谈相应项目科技成果转让事宜。如2007年,广西大学就签订了10个科技成果转让协议,科研合作金额达到110万元。
2.合作研发
合作研发也是广西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较为常见的途径之一,各高校与企业、相关机构合作研发的成果转化方式虽起步较晚,但总体效果较佳。例如,2007年,柳州桂人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就与广西工学院签订了新型复合建筑保温材料的合作研发协议;西单贸易公司与广西大学签订了转化低聚糖合作研发协议。
3.自办科技企业
有一定的科研规模及经济实力的高校会通过自办科技企业的方式实现校内科技成果的转化,且校办科技企业的数量与学校科技研发实力、科技成果转化力呈正相关。例如,广西大学创办的农大兽药厂于1999年改制成为当今的广西北斗星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桂林电子工业学院自主创办了桂林桂电翰特信息产业有限公司。目前,广西地方高校创办的科技企业数量稀少,从某种角度说明,广西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力仍有待提高。
二、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缺陷
1.高校内部条件限制
广西地方高校大多并不具备足够的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实力,科研教育思想较为陈旧,没有充分发掘校内既有专业、师资及教学资源优势,未能积极争取政府的扶持及社会科研机构、相关企业的合作机会,致使高效内部科研条件裹足不前。
2.社会制约因素较多
广西地区多数企业过分偏重科技含量低、生产水平要求低的生产运行方式,没有强烈的产品生产方式、产品质量优化需求,因而尚未形成足够的科技消费需求。此种状况与广西地区工业欠发达有一定关联。
3.相关机构力量不够壮大
北京、上海等科技发达地区已经形成很多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但广西地区中介机构数量很少、中介服务质量较差,多数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仅仅依靠学校领导单方面的努力,缺乏足够的信息及策略支持,高校与企业合作很难顺利达成或进行。
4.政府及群众支持力度不足
政府及群众的支持与本地区经济、科技及文化发展状况有很大联系,广西当地政府及群众仍然没有充分意识到科技研究及科研成果的转化对高校自身及社会的重要性,片面地将高校的科研活动视为高校日常教学及运行管理的一种单纯行为,没有给予政策、经济、渠道上的支持。
三、广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策
1.强化政府宏观调控,优化科研环境
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是一项复杂多变的工作项目,不仅需要高校内部科研思想及科技成功转化制度的转变,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充分支持,强化政府宏观调控是加强社会各界支持的核心部分。
广西地方政府应立足于地区经济、科研、工业实况,明确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瓶颈所在,建立并完善对话平台,强化政府相关部门与高校领导、科研人员、学生的交流与沟通,针对性地加强相应的政策、资金、渠道支持,推动专业化的中介服务平台建设,帮助广大高校通过专业化的中介平台准确、全面地获取社会企业及科技市场的最新发展动态及需求特点,进而实现与企业、社会的高效沟通。
例如,广西自治区政府近年来推出的“年度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就是针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推出的专门扶持政策,符合标准的科研项目可申报“年度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争取政府对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资金支持。
2.转变高校教育思想,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创新
地区高校应充分认识到科技成果转化对学校科研、专业发展及对社会的重大意义,及时转变教育理念、端正教学思想,转变以往封闭科研、单一途径科技成果转化的陈旧模式,以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社会工业发展、科技发展需求为科研及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主要导向,将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紧密结合,深层次发掘高校既有经济资源、科研成果优势,积极建立高校科研产业园,争取企业及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实现与人才培养观念、学校长远发展及社会经济科学发展协调一致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3.增加企业科技消费需求,提倡全面合作
企业对科技消费需求的增长是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途径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提升的关键所在。广西地方政府应首先鼓励并提倡地区科技、工业发展与创新,大力引入创新型、高科技含量型产品与科技化产业,将现有科技产品市场引向高科技需求的发展方向,引导地方企业重视长远发展与长期盈利,不断扩大科技消费需求,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拓宽渠道、奠定基础。
地区政府在针对性地加强相应的政策、资金、渠道支持的同时,应大力推动专业化的中介服务平台建设,为地方高校科研工作及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供足够的信息及策略支持,帮助广大高校通过专业化的中介平台准确、全面地获取社会企业及科技市场的最新发展动态及需求特点,进而实现与企业、社会的高效沟通。企业和高校应充分意识到自身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不怕短期的经济失利、项目失败,时刻以双方共同利益的维护、社会科技与经济利益的保障为合作准则,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
找准问题根源,全面、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是广西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质量得以提升的关键。广西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途径较为单一,主要受到高校自身教育及科研条件,社会环境及政府、群众的影响与制约。新时期的广西高校应强化政府宏观调控、优化科研环境,转变高校教育思想、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增加企业科技消费需求、提倡高校与企业的全面合作,多措并举,切实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参考文献:
[1]黄苏凤.中南大学“学科性公司制”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D].广西大学,2008.
[2]罗启清,赵晓芳.对新时期综合性大学横向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思考——以广西大学为例[C].高校科技管理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239-242.
[3]零西云.广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途径、问题和建议[J].商场现代化,2007,(24):184-185.
[4]蒋文.高校科研管理视角下广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广西大学,2008.
[5]黄靖生.拓宽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平台——广西北部湾经济发展战略与广西高校产学研结合[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6(0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