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高效性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在伴随新的教学课程革新的情况下被全方位地推广和增进。主要论述数学课堂的教学高效性认识与思考,实现教学高效性的思考与策略。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高效
一、创设纯数学化的情境
创设以认知冲突为主的思维情境,使学生沉甸于思索中,从疑问中产生探个究竟的想法。如,在数列极限的教学中,对学生提出芝诺悖论:乌龟和兔子赛跑,龟在兔前100米,两者同时起跑,兔的速度是龟的10倍,兔能否追上龟?结论显然。但如果换个角度分析:以上条件不变,兔跑完100米,龟已前进10米,因此没追上;兔跑完10米,龟又前进1米,还是没追上;兔又前进1米,龟又前进0.1米,如此下去,兔子不是永远追不上乌龟吗?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的思维进入兴奋状态。此时适时地引入数列极限的概念,龟兔距离差构成数列:102,101,100,10-1,10-2,…此数列的变化趋势为零,在无限变化的过程中,兔子追上了乌龟。在有限到无限、近似到精确的过程中,事物发生了质的变化,学生的认识水平也产生了一个飞跃。这样还能让数学课堂更有数学味。
二、通过数学实验,激励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应用意识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创设一种实验环境,使学生能受到必要的数学应用的实际训练,否则强调应用意识就成为一句空话。
例如,学校每年要举行运动会,运动会场地可组织学生来画。跑道的线宽、道宽的尺寸一般都有规定的标准,当100 m、200 m、400 m、800 m等跑步项目终点位置确定时,其起点位置如何确定?相应的每跑道的前伸数怎样确定?标枪、铅球、铁饼场地怎样画?相应的角度怎样確定?这些应用到的数学知识虽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并不简单。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领悟到跑道上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三、通过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观
数学是一门来源于实践的学科,其本身就充满了唯物论和辩证法。而数学实验为学生认识唯物论和辩证法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知识材料,学生每经过一次实验操作,其思维过程必然经历“感知—表象—抽象—反馈—再感知—丰富表象—发展思维—问题解决”这一螺旋上升的阶段。在数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观,是完全可行的。
四、借题发挥,一题多变
例如,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的内容教授当中,有一个例子是“求证:如果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的平行线与三角形的一边相互平行,那么这一个三角形则为等腰三角形。”我们就可以对此题目进行引申和加工:其一,求证:经过等腰三角形的顶点平行于底边的直线平分其外角;其二,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外角平分线与底边相互平行;其三,△ABC当中,AB=AC,∠A和∠B的外角平分线有一交点M,如果∠BAC=40°,试求∠BMC。
通过以上的加工,不仅能够强化对于原有知识的记忆,也能够出现更多新的方法与新的知识。但是在延伸与发展的同时,我们需要抓住针对性与目的性,并且不能够改变原题的主体特征,也要懂得循序渐进。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师生同属于课程的构成因素,与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师为中心”、居高临下、注重表演的传授者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合作者。因此教师要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思想,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索,教师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从居高临下的权威中走出来。
参考文献:
[1]孙志刚.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高师理科学刊,2005(03).
[2]程华.新课标下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3).
[3]徐曙.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J].成才之路,2007(15).
(作者单位 江西省上饶市沙溪中学)
编辑 薛直艳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高效
一、创设纯数学化的情境
创设以认知冲突为主的思维情境,使学生沉甸于思索中,从疑问中产生探个究竟的想法。如,在数列极限的教学中,对学生提出芝诺悖论:乌龟和兔子赛跑,龟在兔前100米,两者同时起跑,兔的速度是龟的10倍,兔能否追上龟?结论显然。但如果换个角度分析:以上条件不变,兔跑完100米,龟已前进10米,因此没追上;兔跑完10米,龟又前进1米,还是没追上;兔又前进1米,龟又前进0.1米,如此下去,兔子不是永远追不上乌龟吗?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的思维进入兴奋状态。此时适时地引入数列极限的概念,龟兔距离差构成数列:102,101,100,10-1,10-2,…此数列的变化趋势为零,在无限变化的过程中,兔子追上了乌龟。在有限到无限、近似到精确的过程中,事物发生了质的变化,学生的认识水平也产生了一个飞跃。这样还能让数学课堂更有数学味。
二、通过数学实验,激励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应用意识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创设一种实验环境,使学生能受到必要的数学应用的实际训练,否则强调应用意识就成为一句空话。
例如,学校每年要举行运动会,运动会场地可组织学生来画。跑道的线宽、道宽的尺寸一般都有规定的标准,当100 m、200 m、400 m、800 m等跑步项目终点位置确定时,其起点位置如何确定?相应的每跑道的前伸数怎样确定?标枪、铅球、铁饼场地怎样画?相应的角度怎样確定?这些应用到的数学知识虽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并不简单。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领悟到跑道上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三、通过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观
数学是一门来源于实践的学科,其本身就充满了唯物论和辩证法。而数学实验为学生认识唯物论和辩证法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知识材料,学生每经过一次实验操作,其思维过程必然经历“感知—表象—抽象—反馈—再感知—丰富表象—发展思维—问题解决”这一螺旋上升的阶段。在数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观,是完全可行的。
四、借题发挥,一题多变
例如,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的内容教授当中,有一个例子是“求证:如果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的平行线与三角形的一边相互平行,那么这一个三角形则为等腰三角形。”我们就可以对此题目进行引申和加工:其一,求证:经过等腰三角形的顶点平行于底边的直线平分其外角;其二,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外角平分线与底边相互平行;其三,△ABC当中,AB=AC,∠A和∠B的外角平分线有一交点M,如果∠BAC=40°,试求∠BMC。
通过以上的加工,不仅能够强化对于原有知识的记忆,也能够出现更多新的方法与新的知识。但是在延伸与发展的同时,我们需要抓住针对性与目的性,并且不能够改变原题的主体特征,也要懂得循序渐进。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师生同属于课程的构成因素,与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师为中心”、居高临下、注重表演的传授者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合作者。因此教师要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思想,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索,教师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从居高临下的权威中走出来。
参考文献:
[1]孙志刚.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高师理科学刊,2005(03).
[2]程华.新课标下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3).
[3]徐曙.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J].成才之路,2007(15).
(作者单位 江西省上饶市沙溪中学)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