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十年回顾:成长的快乐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aping03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成长为我国基础教育中一门年轻的课程,这是众多从业者共同的成就和快乐。在从计算机教育向信息技术教育转型的过程中,在课程内容的认识上,我们始终在探讨如何坚持信息技术课程“技术”的特点并揭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在“技术—文化”的对偶上寻求最佳平衡。
  若将1999年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所提到的“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拉开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序幕,到现在刚好十年。十年的发展足以让一个幼儿成长为朝气蓬勃的少年。回顾信息技术教育的十年历程,我们做了什么?新的出发点又在哪里?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出了《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以下简称“课标”)。在这次课程改革中,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有了相对独立的课程标准文本,取得了独立的4个学分,标志着正式进入基础教育课程序列并有了相对独立的地位。“课标”的研制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充分汲取信息技术教改经验,认真听取专家和一线教师意见基础上制定的,符合我国基础教育实际,代表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趋势,为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教材编写是课程实施阶段的一个焦点问题。根据教育部的部署,首批通过评审的有五套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实验教材。每套教材都在符合课标理念的前提下彰显各自特色。编写者在忠实执行课标意图的前提下,各自有独到的探索,成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标志性产物。在此之后,陆续有专家、学者、骨干教师编写了各类关于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图书,助推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实施阶段的另一焦点问题。一方面,基于新课程和新教材的培训采取“国家级研修—省级培训—教材培训—校本教研”的立体化培训模式,分别就新课程理念、教学内容、教材使用、教学方法等方面具体展开。这些活动既为课标研制者及教材编写者提供了与一线教师互动交流、释疑解惑的机会,又能促进教师更好地理解课标精神,领会教材意图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平台,加强信息技术教师之间的交流,及时将新课改中的成果向全国推广。这些平台包括政府教育管理部门或各级各类学术机构组织的各类学术会议、展评、竞赛、书刊、光盘和网络资源库等。
  如今,是否和如何进入我国现行的高利害评价序列的问题,依然是课程发展的关键。学者和教师的认识与管理者的认识有较大的距离。在我看来,这是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必然,即研究者和实践者一些关于课程形成的新认识,还来不及渗透到管理者的头脑中。好在已经有各种苗头表明这种渗透正在逐渐发生。我们可以期许一个美好的未来。
  在成绩的背后,我们还应看到诸如学科转型的认识、师资队伍的建设、课堂教学的改革,以及课程与教学的评价等方面还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需要大家继续注入坚持不懈的努力。我相信,经过关于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继续探索,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都会有更为深厚的积淀。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
其他文献
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突发性、广泛性、匿名性等特点。近年来,高校应对网络舆情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但是仍然存在处理方式单一、舆情监管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三端单片开关电源TOP412/414是美国Powergration公司生产的将PWM控制器和MOSFET功率开关集成在一起的一体化集成控制芯片.本文介绍了该芯片的性能特点和工作原理,给出了典型
网络教研是一种新的教研方式,它势必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发展。作为校本教研的补充,网络教研并非网络与教研的简单叠加,而是网络对教研的全面和深刻改造,是借助互联网,带给教研以生机盎然的春意。正确对待网络教研,就是要在继承传统中实现“创新”。在进行网络教研、提高网络教研水平的同时,传统教研工作非但不能被削弱,反而还要取长补短,进一步提升传统教研的水平。这样一来,校本教研与网络的交汇才能
经过初始的信息化热潮之后,基础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深水区”。在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的问题逐步凸显。我们需要借助博弈论的视野,找到薄弱环节,萌发新的思路。  博弈是指个人或是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选择各自的行为或是策略并加以实施,取得各自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博弈包含三个要素,即参与者、博弈行为和利益效用。我们不妨从这种博弈的角度来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