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性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他具有弥散性和普遍性、潜隐性和持久性、双重影响性、学术性和非学术性高度统一的特点。由于受到各方面不利条件的制约,形成了隐性课程与教育预期的学校教育相脱节,由此产生了错位,这种错位具体表现在教科书中、教学活动中和学校文化中。以社会学的视角来探讨和分析隐性课程背后所隐藏的“平衡性原则”,从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校园文化的维度来对教科书中、教学活动中、校园文化中隐性课程的错位重新诠释和定位,以期便隐性课程的教学与学校教学的衔接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