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氧乙酸与过氧化氢两种低温灭菌器灭菌性能及残留对比研究

来源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hpymh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过氧乙酸与过氧化氢两种低温等离子体灭菌器灭菌性能及残留方面的区别。方法:自2020年5月至2021年3月,某院消毒供应中心引进过氧乙酸灭菌器以来,以盲端PTFE管腔、盲端SUS管腔和多孔硅胶片为实验对象,以过氧乙酸灭菌器为观察组,以过氧化氢低温灭菌器为对照组,对比两种灭菌器在灭菌效果、环境残留和器械残留方面差异。结果:过氧乙酸灭菌器对内径1mm、长度为1000mm的盲端PTFE管腔和内径0.7mm、长度为500mm的盲端SUS管腔灭菌微生物培养合格率(99.75%、99.50%)显著优于过氧化氢灭菌器(72.00%、84.50%)(χ~2=126.9、61.14,P<0.05)。过氧乙酸灭菌器灭菌过程中排出的过氧化氢气体浓度、灭菌后腔体中残留的过氧化氢气体浓度等合格情况(95.00%、97.50%)明显高于过氧化氢灭菌器(80.00%、82.50%)(χ~2=4.12、5.56,P<0.05)。过氧乙酸低温灭菌器灭菌后单位面积过氧化氢平均残留量为4.8μg/cm~2,远小于过氧化氢低温灭菌器灭菌后单位面积过氧化氢平均残留量28.15μg/cm~2(P<0.05)。结论:过氧乙酸灭菌器盲端管腔灭菌性能明显优于过氧化氢灭菌器;过氧乙酸灭菌器单位面积过氧化氢残留量小于过氧化氢灭菌器,虽然过氧乙酸灭菌器灭菌后在器械表面和环境中产生一定量的过氧乙酸残留,但依然在安全范围内。
其他文献
<正>新高考考情分析遗传学是高中生物学的核心与支柱,遗传规律是高中遗传学的核心内涵,更是历年来生物学高考的重要命题依据。因其最能考验考生的综合素质、检验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新高考情形下,仍然受到全国各卷命题者的青睐,是新高考试卷中的常考题型。就命题而言,遗传高考题具有思维量大、能力要求高的特点。近年来遗传题命题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相对降低了试题的计算量,更加重视考查解决遗传问题的思路,
期刊
三年级是小学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作文时往往感到没东西可写。解决写作的源头问题,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自己从身边寻找写作内容,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想所感描述出来,这就有赖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本文立足于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从实践中探索出小学作文起步阶段学生观察能力培养的关键和方法,有助于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由于对消毒工艺改进与消毒副产物控制的需求增加,过氧乙酸(PAA)作为一种新型的、可替代的消毒剂和氧化剂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用于水处理领域典型浓度的PAA溶液具有广谱杀菌能力,而且显示出有限的毒性、致畸性和遗传毒性作用,与含氯消毒剂相比尤其低。同时PAA的强氧化性也可以去除水中的微量污染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介绍了PAA的基本特性,分析了PAA应用于饮用水处理领域的优势,客观地展示了PAA在饮用
本文以笔者执教的《观察日记》一课为依托,围绕"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多种角度培养观察力;锤炼语言品读写作‘法’"这两个方面阐述观察类作文的教学指导策略,探究作文课堂指导的效率,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本文首先对大数据和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进行了概述,其次对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电子信息处理技术进行了分析,最后阐述了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电子信息处理技术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数对”是沟通学生认知结构中代数与几何的重要基石,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主动探究,感悟数学思想,经历活动过程。在意义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进一步思考增加或删减的内容,让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得以进行和拓展。
在医务体系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导视系统已不仅仅是便捷患者就医的交互信息载体,更是医院文化展示的窗口,已经与医院环境设计及建设紧密联系为一体。结合当前医院科室空间规划及不同科室的属性表现,充分考虑色彩、形状、位置等因素和患者生理、心理的相关性,从整体出发,统筹具体科室空间单元,系统性推进医院导视系统设计,对于医院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非常意义。
分析社区医院导视系统设计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针对社区医院的导视系统设计提出科学设计思路,以设计实例为社区医院导视系统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目的:观察耳穴铜砭刮痧联合耳穴压豆早期干预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腹胀和疼痛的影响。方法:两组患者手术均由同一组经验丰富、专业性强的手术及麻醉医师操作,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未进行胃肠减压处理。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干预,指导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合理饮食;使用自控镇痛泵镇痛,遵照医嘱用药;建立腹胀评估表及疼痛评估表,从术后麻醉清醒后开始评估;术后6 h口服西沙比利片,每次5 mg,每日3次,至肛门排气停用。治疗
大卫·兰西的《童年人类学》是“一本童年与育儿的百科全书”,阅读《童年人类学》可从“文化”“教养”与“游戏”三个关键词切入,即找寻“濡化”与“习得”中的儿童文化精神,理解跨文化视野下的儿童教养之别,回归自然活动中的儿童游戏主体。《童年人类学》的观点对当下的儿童教育有着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