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工程悬臂挂篮技术应用

来源 :中国房地产业·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124321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桥梁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悬臂挂篮施工法为较常见的一种施工方法。悬臂挂篮技术的应用,有效的提高了工程的施工效率,降低了工程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因此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文章针对当前桥梁工程悬臂挂篮技术应用,进行简要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桥梁工程;悬臂挂篮技术;应用效果
  悬臂挂篮技术当前在桥梁工程施工中的应用,有效的降低了桥梁工程的施工难度,并且提高了工程的施工效率。因此在具体的项目应用中,关于其技术应用中的注意事项,以及质量控制技术,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笔者针对当前桥梁工程悬臂挂篮技术应用,进行简要的剖析研究,以盼能为我国桥梁工程中悬臂挂篮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
  1、悬臂挂篮的主要组成部分
  悬臂挂篮施工技术因其重量轻巧、锚固安全系数大、使用方便、进度快等优势,在实际施工中得到广泛运用。其运行的稳定性对于工程的施工质量影响较大。因此落实良好的组件配置,是悬臂挂篮作业前期,主要落实的作业项目之一。当前在实际应用中悬臂挂篮主要的构成部分为:主桁架、提吊系统、模板系统、走行系统、锚固系统等部分。主桁架为悬臂挂篮的主要承重结构。提吊系统主要用来支撑底篮和内、外滑梁。模板系统主要由内模、侧模和底模板组成。走行系统主要由走行滑道、千斤顶等组成。锚固系统主要是利用精轧螺纹钢筋把主桁架和已施工完成梁体进行锚固,固定悬臂挂篮系统。
  2、桥梁悬臂挂篮主要施工工艺
  2.1挂篮安装
  悬臂挂篮主要有主桁架,上、下横梁,侧模,内模,底模、行走系统及工作平台等部分组成。挂篮的拼装顺序为:中心线放样→铺设钢轨及行走系统→主桁架→后锚系统→上、下后横梁→上、下前横梁→悬吊系统→底篮纵梁→底模→内顶模支架及模板→张拉平台。挂篮拼装完成后,须对结构螺栓、焊缝、杆件数量、规格等进行仔细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静载试验。
  2.2静载测试
  为有效的保障悬臂挂篮作业的安全性,在挂篮拼装完毕后须进行挂篮静载试验,其目的是检验挂篮的承载力和消除结构的非弹性变形,并测定挂篮弹性变形,为悬臂施工的线性控制及挂篮底模预拱度的确定提供可靠的依据。在实际施工中,静载试验须按施工中挂篮受力最不利的梁段荷载进行等效加载,确保挂篮安全可靠。
  2.3挂篮悬浇作业
  挂篮悬浇作业施工为挂篮施工的主要项目,其施工工艺流程主要为:挂篮前移→挂篮锚固、底篮提升→立底模、外侧模→绑扎底板、腹板钢筋及预应力管道、竖向筋→安装内侧模及顶模→绑扎顶板钢筋及预应力筋、安装预埋件、预留孔→检查签证→浇注混凝土→养护→预应力张拉→压浆→下一节段施工。混凝土浇筑顺序为:底板→腹板→顶板。灌注时同一挂篮的两边基本对称。混凝土由挂篮前端向后端浇注,顶板混凝土从两侧向中央推进,以防发生裂纹。两悬臂浇注段应对称、平衡施工,实际不平衡偏差不得大于设计允许数值。施工监测是主梁悬臂浇注施工中的重要环节,实际施工中应根据监测结果对施工过程中的控制参数进行相应调整,并且在已建节段偏离控制目标时,及时调整下一节段的挂篮定位标高,以保证结构线形的平顺,并监控实际内力分布,使箱梁始终处理于安全受力范围内。
  2.4挂篮移动作业
  挂篮移动为悬臂挂篮施工中重要的作业内容之一,也是悬臂挂篮施工最为危险的一步,作业人员必须明确挂篮走行的操作顺序,走行前必须检查到位。挂篮前移必须在该节段纵向预应力束全部张拉完成后进行。挂篮走道安放位置要准确,接头处要平齐无台阶,走道与竖向筋锚固,走道梁上应涂抹黄油,以减小挂篮移动时的摩阻力。挂篮前移利用其所配备的千斤顶顶推,两侧要保持同步,两悬臂挂篮要基本上对称前移,走行过程中要注意挂篮中线及走道方位的观测,发现偏位后及时纠正,确保挂篮到位时偏移值不超过规范要求。挂篮移动到位后及时锚固后锚。
  2.5悬臂挂篮装置拆除
  悬臂挂篮装置在桥梁工程施工应用结束之后,进行装置设备的拆除作业。为降低拆除难度提升拆除效率,拆除中应按照安装顺序的相反顺序进行。具体在拆除作业执行中,为保障装置拆除的安全性,首先拆除内模后将挂篮移动到预定地点,按以下次序逐步进行:张拉平台→外模及骨架→底模→前后吊带→前上横梁→后锚固→主梁桁架。挂篮的拆除是高空作业,每道工序务必经过认真的检查无误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
  3、桥梁悬臂挂篮技术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3.1悬臂挂篮安装中的注意事项
  悬臂挂篮装置在桥梁施工中的应用,从其装置的构造方面,主要分为挂篮部分以及悬臂固定部分。其中挂篮的安装质量,对于后续作业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影响重大。因此具体在装置设备的安装中,应特别注重落实挂篮的锚固作业检查,以及挂篮安装中的顺序管控。挂篮拼装应保持两端基本对称同时进行。挂篮安装就位后,后下横梁锚点(即后主吊带主其紧缩装置)其预紧力应大于浇筑砼后的锚固点拉力,以保证节段间接缝平顺,同时,达到检查锚固点受力强度的目的。
  3.2加强作业现场监管
  桥梁工程施工中悬臂挂篮作业,挂篮装置运行的安全性至关重要。作业人员在挂篮施工过程中要引起特别重视,切实加强现场监管工作。挂篮移动前,外模须固定牢靠,支承、悬吊系统受力均匀。挂篮移动过程中,密切注意前方是否有障碍物,并注意观察挂篮各部分的变形、模板临时刚性连接构造等情况,为保证挂篮前移同步,可在走道梁上明示走行刻度。混凝土浇注过程中,应重点检查挂篮前支点、后锚点、各吊带锚固点的受力情况;派专人检查模板,并对挂篮沉降进行观测,以便发现与设计不符时利用各紧缩装置及时进行调整。悬臂浇注施工两端不平衡重控制是主梁悬臂浇注施工中的重要环节,必须严格控制施工中的不平衡荷载在设计允许范围内。
  3.3落实安全管理
  桥梁工程悬臂挂篮作业中极易出现安全事故,如施工材料坠落、施工人员坠落、设备装置坠落等。桥梁工程悬臂挂篮作业安全管理應通过人员安全管理以及设备装置安全管理两方面进行落实。人员安全管理主要通过安全教育培训,以及设立安全巡视小组等方式进行落实。设备装置安全管理,则应从悬臂挂篮的安装拆除操作以及作业过程中的安全监管等方面进行落实。挂篮四周须设置全封闭安全护栏。挂篮的操作平台下应设置安全设施,及防止物件坠落的隔离措施,确保安全;混凝土浇注过程中,应重点检查挂篮前支点、后锚点、各吊杆锚固点的受力情况,对于精轧螺纹钢筋吊杆,除采用双螺帽锚固外,还应对螺杆进行绝缘处理,避免电弧灼伤。浇注合拢段混凝土时,在悬臂端预加压重,随浇注进程,加载逐步撤出。应经常检查和旋紧挂篮锚固及连接部位螺栓防止松动。严禁撞击挂篮后锚及吊带等主要受力部件。
  结语:
  当前悬臂挂篮技术在桥梁工程施工中应用较为广泛,整体的发展现状较为良好。具体施工作业中悬臂挂篮的应用,具备结构轻巧,前移和装拆方便,操作工艺简单,适用性强等优势。但在具体施工中由于施工现场因素复杂多变,工程施工单位应根据悬臂挂篮施工特点,从改进挂篮结构,落实安全管理,提升作业现场监管质量,严控装置设备安装拆除顺序等方面,不断提升悬臂挂篮施工水平。
  参考文献:
  [1]丁祖华.悬臂挂篮技术在桥梁施工中的应用探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6):1423-1423.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电力技术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且较多科学技术也较多的应用在了智能以及自动化技术当中.在本文中,将就电力系统自动化与智能技术进行一定的研究.
这是一次壮丽的远航,这是一段永载史册的征程,这是一次传播和平友谊、壮我国威军威的环球大游行--rn今年5月15日,由“青岛”号导弹驱逐舰和“太仓”号综合补给舰组成的中国海
在公路施工过程当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过湿土的问题,当遇到这种现象时土的密度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达不到一个理想的状态.由于过湿土的含水量会非常大,当超出一定范围时,就无法
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近期深入甘孜州、阿坝州等地调研发展、稳定和民生工作.刘奇葆在调研时指出,加快发展,维护稳定,改善民生,对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维
【摘要】桥梁是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交通网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桥梁将被建设。桥梁,尤其是大、中桥梁对当地政治、经济、国防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所设计桥梁应能满足使用任务、性质和将来的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设计出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先进以及环保美观的桥梁就显示相当重要了。为此,本文对桥梁设计的要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设计要点;桥梁工程项目;桥面;结构  1、综述  桥梁设计应综合
随着电力市场改革和售电侧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逐渐面临前所未有的营销压力,这是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必然结果,电力企业必须正确认识到当前行业实际情况,正视电力营销中
本文分别从电网安全生产预警与应急预案两方面阐述了其主要内容,并提出了贯彻实施中的工作建议,以供参考.
北宋才子宋祁(998年—1061年),字子京,安州安陆(今属湖北)人,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算半个河南老乡。宋祁曾做过工部尚书,这个掌管全国工交的正部级大员还有个诗人名头,
期刊
为建设以“12315”为基础的工商行政执法网络体系,进一步提高市场监管执法水平,以适应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对工商行政管理的要求,近期,由市局领导带队的调查组,开展了调研。通过调研,对襄樊市“12315”行政执法网络现状进行了分析,查找了当前“12315”行政执法网络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就如何建设“12315”行政执法网络体系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初步勾画了襄樊市“12315”行政执法网络框架,并对其可
今年江苏省工商系统在全省统一开发应用了“12315”软件操作系统,已初步形成一级受理、三级联动的反应机制,但在网络的完善和发挥作用等方面,还远未到位。实践表明,要进一步加强该体系建设,必须做到机构健全、制度完善、监管到位三位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