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教学载体提高课堂活力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zsp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阐述了采用设计“问题串”,创设情境,捕捉课堂生成等一系列有效载体,将所教知识融入其中,使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增加,从而提高课堂活力的研究过程。
  关键词:教学载体;问题串;情境;课堂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3-036-1
  载体,是指能传递能量或运载其他物质的物体。那么,什么是教学载体呢?教学载体是贮存、携带教学信息的形式,是教师针对一定的教学目标,在相应的教学策略指导下为传递教学内容而设计编制的教学内容的组合形式和形态。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记忆一系列计算法则,教师将计算法则编成一段口诀,通过让同学学习口诀,理解、记忆这些计算法则,这个口诀就是一个教学载体。我们将一些须遵守的行为准则编成歌曲,通过传唱让学生记住并理解规则内容,这个歌曲也是教学载体。教材是将教学内容进行整理、浓缩编制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教材和课程都是教学载体。所谓教学载体,就是课堂上知识的呈现形式。
  一、以“问题串”为载体,将知识问题化
  “问题串”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某一学习内容以“问题”为线索,并将难度较大的问题依照知识,能力,思维层次与结构拆分成相关的多个问题,以串联的形式呈现。以“问题串”为载体能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活力。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难点是如何确定像的位置。笔者采取“操作与引导”相结合的方式来克服难点。1.请学生把棋子A放在平面镜前,观察棋子A在镜中的像,像在平面镜的后面。2.请学生用另一个棋子B作为标记,放在它的像的位置(大致位置)。3.移走平面镜,在原来位置放上玻璃板,观察找的像的位置准确吗?4.如何能准确地确定像的位置(棋子B与像重合,记下此时的位置即为蜡烛像的位置)5.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有什么作用?通过“问题串”的形式,让学生边活动边思考,一步一步地解决难点。结合这样的“问题串”,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学生通过思考,合作设计,可以使探究活动有效地开展。
  二、以情境为载体,将知识情境化
  中学物理有很多知识非常抽象,对学生来说难以理解。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想办法将这些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创设合理的物理课堂教学情境,以情境为载体,让学生们轻松地认识物理的本质,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增强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进行电流表的使用的教学中,笔者以往一直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先请学生阅读说明书,然后教师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最后演示正确使用的方法,让学生进行相关的操作。这样的教法,学生缺少主动思考的机会,学习积极性不高。于是,笔者创设了如下情境:呈现一个由电池,開关,导线组成的简单电路。出示电流表并提问,用这个电流表测量图示电路中流过小灯泡的电流,应该怎么做?同学们会遇到哪些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归纳了以下问题:1.电流表要测流过灯泡的电流,需要如何接入电路?2.电流表上有“-”和“0.6”“3”两个接线柱,应如何选择接线柱接入电路?3.表盘上有两组刻度,应如何读数?接着学生尝试回答问题。如:要测出流过小灯泡的电流,需与灯泡串联,两者的电流才相等。电流表接入电路时,接线柱上标有“-”的,是否表示它应与电源负极相连。表盘的两组刻度,它的最大值与接线柱上的数字相同。应该是接入“-”和“0.6”时,读下面的量程。最后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了解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学生自己用电流表测灯泡电流。
  这样将知识融入到情境中,学生带着问题思考电流表的用法,相比“灌输式”教学,事半而功倍。
  三、以课堂生成点为载体,将知识深化
  生成的课堂常常与“节外生枝”相伴,这就需要教师调整预设的内容,捕捉“节外生枝”,以课堂生成点为载体,激发学生学习需求,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学生在进行探究液体压强的过程中,发现橡皮膜底部出现了一个小洞,往玻璃管中加水,橡皮膜向下突出,并往下滴水,学生感觉自己的器材坏了,没法完成实验。教师趁机提问,谁能利用这个有残缺的橡皮膜装置验证液体内部向上也有压强?学生们都跃跃欲试,其中一位学生上台将带有橡皮膜的玻璃管插入水中。顿时,看到顺着小孔,有水向上喷出。大家观察到,玻璃管向下插入越深,水喷得越高。意外的发现说明了液体内部向上也有压强。
  教师利用不完美的器材,要求学生设计解决另一个知识点的方案,可谓将器材利用到极致。这种以课堂生成点为载体的做法,使学生的思维发散,所学知识得到提升。
  四、以演示实验为载体,将知识直观化
  在进行大气压强教学,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时,教师先请两个“大力士”同学上台对拉,两位同学使了好大劲都不能将两个半球拉开,其他同学大笑。教师提醒学生打开马德堡半球的活塞,让空气进入半球,再让两个力气小的学上台来拉,结果轻而易举地将两个半球分开了。在同学们诧异的眼神中,教师引导学生将两次实验对比,说明大气压强不仅存在,而且还很大,全体学生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当教师把直观的现象、精彩的结果在物理实验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时,学生的心灵将产生极大的震撼,生理上还会产生愉悦的快感,形成对物理美的一种向往。成功的演示实验不仅可以吸引学生在课堂听课的注意力,而且还会激起学生探索物理知识的勇气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物理课堂活力倍增。
  总之,教学不是简单地传递和灌输教材内容,而应结合具体的教学载体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研究,使课堂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高。
其他文献
摘要:对一门课程有没有兴趣是能否学习好的关键所在,是影响学生能否积极学习的内驱动力。而数学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而且高中数学会有很多繁杂的符号,一些知识还很抽象,前后知识的关联性强,在高中,往往自己想要好好学习数学的时候,发现自己前面的知识没听懂,从而现在的题目都不知道从何处开始解答,一点头绪都没有。长此以往,会使很多同学对数学的态度不好,学生就会失去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的数学成绩越来越下滑,
摘要:自实施课程游戏化以来,我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六个支架的相关内容,逐步将理念转化为行为,将“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贯穿于一日活动之中。本学期,我们着力改造环境,创设适宜于幼儿学习的环境,让他们在与环境的互动中积累经验、获得发展。  关键词:学习环境;动态;留白;挑战  中图分类号:G6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24-037-1  环境是课程游戏化的关
摘要:“十四五”开局之际,产教融合依然是时代的焦点、重点和难点,是职教改革的必然趋势。构建产教融合下技工院校合作企业的全面、客观、有效的评价体系是对学校产教融合项目的促进和保障。从企业入校的遴选—产教融合项目开展的过程性监管—对项目整体运行情况的考核和评价,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评价体系,助力产教深度融合,助力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产教融合;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评价体系  2021年是“
摘要:班级管理是促进班级和谐有序发展,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重要工作,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导价值。初中生处于青春期,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做出思考。本文对基于民主理念的初中班级管理工作进行了初步分析,希望进一步提生初中班级管理的质量。  关键词:初中班级管理;民主理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
摘要:历史作为一门基础且重要的人文学科,记载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化,传递着文人贤士的精神素养与道德追求。现如今,我国的教育制度对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也有了更高程度的要求,即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成人当今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高中教师们要完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注重课堂教育,使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计划落实到实际的教育工作中。  关键词:高中
摘 要:社会发展,竞争激烈,我们需要以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作为竞争支撑,对人才的培养也需要从简单的提升学生的智力开始注重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以便学生具备良好的品格,乐观的心态,良好的交际能力、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语文教学在健全青少年人格上发挥重要作用。教师需要善用教学策略,以语文教学塑造青少年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人格培育;教师策略;人格培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
摘要:基于在自由的大地上驰骋——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数学的新模式,首先分析出语文作文教学模式的特点、语文作文教学的性质;有创新性和实用性;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盲目写作、忽视写作、缺乏写作思想以及提高语文作文教学的方法,最后分析出语文作文教学的新模式对学生提高写作兴趣,提升写作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与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努力密不可分。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模式;写作方式  
摘要:英语写作是高中学生英语学习中较为薄弱的环节。由于受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以及对学生英语写作的批改比较耗时,批改的内容枯燥等因素,教师往往不愿意布置学生英语写作任务,因此,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鉴于此,本文对高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了一些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问题及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
摘 要: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快速发展,与当前广泛应用的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会性工具软件一样,微课也将适应课改需求,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本文聚焦于微课制作的核心环节,针对初中数学阶段的微课教学设计的实践案例展开研究,提升微课教学设计质量的有效策略。  關键词:微课;教学设计;选题;目标;内容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4-084-1 
摘要: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进行课改开始,该门学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同时在新课标的带领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发生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在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因为社会上信息技术的发展加速,导致课程和实际情况不能够进行很好的接轨。项目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能够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项目的构建,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